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1293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4 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四)王安石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

2、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7分)(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得出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其危害是直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第(2)问,范仲淹的主张是推行职田制度,由材料“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可知,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反

3、映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无法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简评: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

4、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7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非大坏不更造也”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反对变法;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不更造也”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

5、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据载,变法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的利息,竟达

6、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多。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1)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8分)(2)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7分)【解析】第(1)问,根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第(2)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答案】(1)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

7、说宋神宗放弃变法。(2)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煕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煕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煕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煕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

8、“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7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得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

9、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具体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思荫”制度。(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其中两点即可)5(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中央一级的商税管理机构是三司,三司的最高长官为三司使,三司使又称计相,是管理财税的第一人。三司下面具体由盐铁司负责商税,盐铁司使或副使是商税的具体负责官员,下属的成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

10、宋神宗对商税管理机构进行改革,把三司裁并于户部,中央财政管理主体发生变更,户部登上管理财税的舞台。全国各地的商科具体由户部中的金部主管,由户部的尚书侍郎总领,其下金部郎中、金部员外郎具体主管,共有70多名官吏。而京都的商税管理权则划入太府寺,太府寺卿或少卿就成了京城商税系统的最高主管官吏。宋朝南渡后,宋高宗三年,把太府寺划入户部,自此户部成为宋代商税唯一的中央管理机关。摘编自王红雷宋代商税征收管理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商税管理机构改革的措施。(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税管理机构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提取“把三司使裁并于户部”之后的信息回答。注意管理

11、机构的消失或设置,特别是“三司”“户部”“太府寺”的变化。第(2)问,首先注意改革是对“下属的成员过多,行政效率低下”的改变;其次注意户部从出现到“成为宋代商税唯一的中央管理机关”的地位变化;然后结合商税改革的一般目的,即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答案】(1)措施:把三司裁并于户部;地方商税由户部中的金部主管,京城商税由太府寺管理;南宋时把太府寺划入户部。(2)影响:户部权力扩大,地位上升;减少了冗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权责明确,完善了商税管理制度。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

12、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根据材料一,概述对宋初改革的两种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8分)(2)史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7分)

13、【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主要从正面评价;主要是反面评价。因素可以从评价者个人的角度和素质等方面分析。第(2)问,长处提取“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等信息概括回答;制约因素提取“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刚狠暴戾之心行之”“未能尽善”等信息概括回答。【答案】(1)概述: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因素: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