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74KB ,
资源ID:89122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12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 案学习目标1.通过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和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重难点重点1.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陆王心学、李贽、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3.小说、戏曲与科技

2、的成就。难点1.社会经济发展和存在局限的原因。2.明清思想变化的背景及其思想特点。探学新知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农业发展的表现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概况: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发展

3、: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明朝中期起(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统治者极

4、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2)政治:专制统治强化并走向极端。(3)阶级: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宋明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束缚摧残人们的思想,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束缚。2.陆王心学(1)核心理论:“致良知”。(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能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强谓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3.李贽的反传统思想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

5、德标准。4.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小说成就(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遗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

6、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3)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3.戏曲成就(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传统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代表: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

7、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天工开物。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4)贡献与一些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深化探究1.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

8、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黄宗義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既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

9、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迁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速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鼓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2.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内容“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影

10、响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异认识“理”的途径“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理”是内在的“心”实现“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随堂训练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11、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B.C.D.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5.明清小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因为明清(

12、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八股取士的普及 A.B.C.D.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8.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13、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9.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10.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

14、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11.乾隆以后,一些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地用无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12.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

15、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13.材料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但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这部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

16、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科技成果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

17、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4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

18、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2.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关系,由此排除A项。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由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由此选B项。材料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由此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由此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守仁“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

19、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指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4.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由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李贽本身是儒家学者,因此不会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由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政治制度的批判,由此排除D项。B项不是说明,而是对材料的重复,由此排除。5.答案:A解析: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于小说的发展没有益处,故错误,由

20、此排除含有的选项。选A。6.答案:B解析:抓住关键信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B项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D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8.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

21、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9.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不属于对封建思想统治危 及的作用,而属

22、于传统文字考研,受到清朝时期思想限制的影响,说明清朝时期社会危机日趋严峻,B项正确。清朝实行严厉的思想控制,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 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11.答案:A解析:由“利用自己的土地获取利润”可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错误;清代国家政策仍为重农抑商,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农业政策,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

23、排除。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13.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明清时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固守农耕文明。解析:(1)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

24、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等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原因从材料“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信息可概括出“士火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14.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解析:(1)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民生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可知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