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113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解析》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2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裂都会

2、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3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4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

3、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6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8“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

4、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的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9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A行政权B监察权C军事权D经济权10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制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

5、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11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2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种观点:“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中国是被哪场战争“轰出中世纪”的()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

6、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14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1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D增辟通商口岸16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商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

7、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毕亥革命1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台儿庄战役18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19辛亥革命1

8、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增强了民族意识B推翻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实现了民族独立20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科学精神D创新精神21中国某城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某城”指的是()A江西瑞金B陕西延安C甘肃会宁D贵州遵义2219

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BCD23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24如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

10、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25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11、()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9分,28题13分,29题14分)2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

12、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

13、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请回答:(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材料二“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

14、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材料三“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请回答:(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则是真实的?哪则是虚假的?为什么?(2)关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29胡锦涛在纪

15、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

16、.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2015-2016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三县(市)联考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7、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考点】11:夏商的政治制度【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解答】从材料“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结合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8、可知,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选C2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解答】选项A郡邑是指设置郡县制郡县制是官僚政治,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所以A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选A3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利于选拔人才

19、,扩大统治基础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考点】18:郡县制【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相对于分封制”切入,结合郡县制进行思考【解答】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4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分

20、析】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结合嫡长子继承制解答即可【解答】从材料内容“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有一定的制度,并非依据个人的意愿和年龄或者军工来决定,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解答】根据材

21、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A6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22、明朝的内阁,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中“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参与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阁对皇权也有制约作用,皇权并不能完全恣意妄为,所以答案选C,A、B 、D不符合题意故选C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

23、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解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主要阐明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故选C8“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等级制的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

24、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切入,结合皇帝制度进行思考【解答】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说明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C9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A行政权B监察权C军事权D经济权【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25、度需要掌握汉代刺史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对汉代刺史的职能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立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因此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监察权,故B项正确故选B10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制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考点】1O:科举制【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内容可知伏尔泰是在赞扬中国的考试制度,此制度“使管理

26、地位人人皆可争取”是指通过考试人人都可参政,这是科举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11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君臣关系”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政治进行思考【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的权利逐渐被削弱这样就加强了皇权这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相权逐渐被削弱,君权逐渐加强;中央权利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故选C12历史学家陈旭麓

27、有一种观点:“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中国是被哪场战争“轰出中世纪”的()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91:鸦片战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世纪”的含义和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带来的影响【解答】“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半封建化日益明显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BCD项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非开始故选A13

28、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考点】91: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由时间是1856年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发起的年份,“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表明在治外法权的影响下,英国人为所欲为故选A14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

29、是()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解答】要注意理解材料中的“中国现行之关税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即各国“机会均等”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错误,帝国主义不会维护中国的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并非反对划分“势力范围”,而是主张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货物进出口自由;C项是南

30、京条约的内容故选D1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D增辟通商口岸【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解答】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

31、民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故选B16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商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毕亥革命【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本题主要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目标和性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和性质的掌握【解答】从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行为的凶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代表贫民利益的暴力革命,其结果没有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

32、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侵略战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虽然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但是它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与题干“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不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1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台儿庄战役【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33、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解答】由题中“近代前期”“保卫国土”“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等信息可知,此事件发生在近代前期,为保卫国土坚决抵抗不让日本侵略者得逞,符合题意的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8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考点】9C:中华民国的成立【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

34、是从“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切入,结合辛亥革命进行思考【解答】从材料“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可以看出孙中山为封建帝制被推翻而安心,所以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袁世凯的巨大转变,而且A说法也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并没有彻底实行,如民生主义,所以排除B;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态度对中国政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为使其中国利益不受损害,表面上主张对中国革命实行保持中立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却竭力扶持袁世凯上台主政袁世凯上台得到了列强在舆论、和谈、财政和外交四个方面的支持 所以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是被时局所迫因而不会感到舒心所以排除C故选D1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

35、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增强了民族意识B推翻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实现了民族独立【考点】9A:辛亥革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辛亥革命”、“管中国人的事”等,本题考查对辛亥革

36、命意义的相关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帝)、民主(反封建)意识的增强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A项表述最为全面和准确,符合题意故选A20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A爱国精神B民主精神C科学精神D创新精神【考点】9I:五四运动【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五四精神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五四精神的掌握【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高呼“外争

37、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这突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因此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都是五四精神的内容,但是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整个运动,故BCD三项排除故选A21中国某城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某城”指的是()A江西瑞金B陕西延安C甘肃会宁D贵州遵义【考点】9Q:红军长征【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需要掌握遵义会议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结合遵义会议的意义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38、”,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方针路线问题,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的中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中共抗战时期的总后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长征会师地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22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BCD【考点】9M:国共的十年对峙【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需要掌握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

39、“1927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解答】注意题干时间“19271936年”,结合所学可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1927年开辟的,符合题干时间,故正确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符合题干时间,故正确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23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40、()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考点】9S:抗日战争【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了解中国抗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解答】1943年,作为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正牵制着大部分日军,有力地配合作其它反法西斯战场,故美英废除旧约,改订新约,这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治外法权只是列强对华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平等条约,故B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才改变,故C项错误;中国近百年

41、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1945年抗战的胜利,故D项错误故选A24如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考点】9S

42、:抗日战争【分析】本题以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表为内容考查抗日战争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题干表格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日方的伤亡情况,不能说明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故A项错误日方的统计数据是站在日本的立场上,不可信,故B项错误依据表格中日双方报道的伤亡情况的不同,说明中日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故C项正确题干表格中的战役既有中共领导的,也有国民党领导的,因此不能说明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D项错误故选C25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

43、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考点】9V: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共和国成立首日”切入,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思考【解答】“共和国成立首日”即1949年10月1日,当时已经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所以D符合题意;A项应为抗战爆发后;B项在抗战爆发前C项应为1956年;故选D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9分,28题13分,29题14分)2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

44、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是解题的关键(2)本题考查唐朝的三

45、省六部制本题实际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矛盾的表现回答元朝和明朝的措施要有所侧重【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的分工如下: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监督,分工合作,对皇帝负责(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元朝的行省制度较好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加强君主专制具体归纳如下: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

46、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故答案为:(1)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2)唐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监督,分工合作,对皇帝负责(3)两个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高度集中了皇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

47、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请回答:(1)材料一中A、B、C三幅地图分别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用管理人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3)以上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体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48、?【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2)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3)本题考查中国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解答】(1)依据材料一图片的关键信息可得出结论是: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2)依据材料“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从依据和方式两方面归纳如下:依据:分封

49、制出身、血缘、身份;郡县制选贤任能、军功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皇帝任命(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趋势归纳如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地方听命于中央故答案为:(1)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2)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身份;郡县制选贤任能、军功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皇帝任命(3)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地方听命于中央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材料二“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

50、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材料三“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请回答:(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则是真实的?哪则是虚假的?为什么?(2)关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

51、点。【考点】9R:侵华日军的罪行【分析】(1)解答的关键是从资料的出处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进行思考;(2)解答的关键是从“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正当防卫”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性质进行思考;(3)解答的关键是从驳斥“正当防卫”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罪行进行思考【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的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3)主

52、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二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故答案为:(1)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的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2)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3)材料二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

53、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29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

54、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

55、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考点】9F:辛亥革命的评价;9I:五四运动【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在政治文明领域取得的成果;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作用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功绩、影响【解答】(1)本小问的成果,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功绩可知,其成果有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本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主要在思想上,即民主精神的传承;思想的空前解放(3)本小问的原因,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答案为:(1)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民主精神的传承;思想的空前解放(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017年5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