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079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适考素能特训 阶段过关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过关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6沈阳质监一据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家天下”第一次实现 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C血缘纽带维系王权 D周王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家天下”第一次实现是在夏朝,A项错误;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具有内敛性,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答案为C。22016黄冈调

2、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在古代中国,“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等势力的存在和发展都依附于皇权,当皇帝处于弱势时大权就会旁落。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地方势力群雄并起”与宦官无关,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项;“宗法观念丧失殆尽”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32016长春质检二讼师,指古代中国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疏议规定:“诸为人作辞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

3、,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讼师常被施以笞刑,宋代结案前先查办讼师,这说明古代政府对讼师的约束不断加强,讼师常被处罚,故D项正确。现代律师制度起源于西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描述的是古代政府对讼师的约束,与商品经济、当时的主流思想无关,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42016福建质检隋书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4、”旧唐书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三奏而后决”“中书、门下详复”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对死刑判决的审慎态度,与此对应的只有A项。52016合肥质检二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由“科举竞选”

5、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影响,A、B、D三项是郡县制的影响,答案为C。62016沈阳质检一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这主要反映出()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司马光主张变革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反映出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赋税的沉重,农民生活艰辛,即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由此可知,D项正确。72016石家庄一模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

6、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B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从前的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这是由于原先的粮食输出地变成了工商业中心,这反映出区域分工加强,A项正确。大运河最远到达杭州,并未延伸到题中涉及的所有区域,排除B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转移,C项错误,排除;题干与长途贩运有关,但并未涉及起步,D项错误,排除。82016广西质检一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比较

7、稠密,共有240多万人。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西汉末年,由于各派政治势力对中原地区的争夺使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影响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D项正确。92016贵阳质监一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实行男耕女

8、织的小农经济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善治”可推理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结合“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知农产品产量增加,与此对应的只有A项。102016郑州质检一明初晋商凭借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以来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 D商品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晋商。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明朝,晋商因为明朝统治者筹集军饷而崛起,而到了清朝,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

9、兑军协饷而掌控了金融大权,这说明晋商是在为封建政府服务的过程中兴起的,故选C项。 112016黄冈调研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边境贸易政策的调整。北宋政府改铜钱购买马匹为物物交换,主要是因为边民以铜钱铸造兵器袭扰内地,这并不是商业贸易退化的表现,而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故属于因事制宜。由此可知,B项正确。宋朝政府只是调整了进行贸易的手段,与“贸易严

10、重退化”无关,A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物物交换不会促进贸易往来,D项错误。122016东北三省四市二模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晚明时期有人主张奢侈消费,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观念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A项正确;晚明时期消费观念确实有所改变,但

11、这不是由程朱理学造成的,B项错误,排除;由于晚明时期中国依然处于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农耕时代,社会风尚的主流应是节俭,C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132016广西质检一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期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A孔孟的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孔孟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是如果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如果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

12、活安定。由此可知孔子反对靠战争扩大地盘;由“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期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可知,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站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对立面。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仁”,A、D两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可以排除。142016武汉调研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专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君臣佐

13、使”实际上体现的是古代严格的君臣等级秩序,唐朝太医令没有教条地遵循这一古制而被处死,说明专制制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治疗工作,故D项正确;理学出现于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医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不是遵循自然和谐,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辨证施治,故C项错误。152016长春质检二朱熹曾这样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根源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朱

14、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李贽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正常的饮食和夫妻关系属于“天理”;李贽也认同“人必有私”,二人都肯定了人正常的私欲,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李贽与朱熹思想的相同点,B项不符合题意。李贽为明末的思想家,其思想的形成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相关,但C项在材料中难以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出二人认同私欲,D项不符合题意。162016郑州预测二古代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被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二者繁荣的共同原因是()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15、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的发展情况。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在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戏曲成熟的原因也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由此可知,B项正确。172016湖北七市联考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写道:“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A“恻隐之心” B“心即理”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解答本题,首先应

16、了解四个选项的内在含义,然后逐一与题中观点相对照。题中碑文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不断发现自己的良知,不能麻木不仁,答案为D。182016合肥质检一民主与城邦的衰落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这表明古代希腊()A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B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C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由材料“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可知,法

17、律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192016武汉调研公元前6世纪,步兵方阵在当时雅典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据记载,一个方阵由八个横排组成,各排紧密排列,每个士兵的盾牌均保护着同排相邻的士兵的左侧,数以千计的士兵配合默契、节奏整齐且步调一致。这体现出()A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B雅典民主推动军事变革C城邦观念影响了对外战争D梭伦改革重视军队建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意识浓厚,材料中如此排兵布阵表明雅典公民抱着与城邦共存亡的态度进行战斗,说明雅典公民集体意识较强,

18、故C项正确。202016石家庄质检二下面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观察下图,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是()A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C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的有关内容。结合图文信息以及设问中的限定信息“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可知,罗马帝国边境线过长,而其他各项都不能从中直接发现,因此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50分)212016济南调研(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

19、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20、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

21、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9分)答案(1)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共4分,每条1分,言之成理即可)(2)表现: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

22、现了娱乐场所。(共2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共4分,第一点必须答,其余4点,答出三点即可)(3)主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文化上批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提倡经世致用。(共6分,每点2分)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危机严重;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共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第(1)问,找出材料中的四大基

23、本制度,并注意从西汉这一朝代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表现”可以从宋代经济发展着手考虑,“原因”则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思想文化政策分析;第(3)问,“主张”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表现概括,“原因”需要联系当时的政府政策来思考。222016江苏高考(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24、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

25、”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6分)(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分)(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据

26、材料一中的信息“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人民可以进入山泽以补助生活”等概括“惠商”政策的成效;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概括“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其经济后果。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述即可。第(3)问,从“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的地位及实施情况等方面说明即可。232016黄冈调研(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

27、、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格理”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号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摘编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材料二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

28、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一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摘编自唐娜戴利、约翰汤

29、米迪伦敦文学地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4分)答案(1)原因:元杂剧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需求的增强。(3分)思想内涵:突破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对人性的压抑;引导人们追求功利和现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2分)(2)创作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推崇,影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

30、一种适应英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而当时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又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6分)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而且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促进英国文化走向辉煌。(4分)(3)共同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文化对人性的压制;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分)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戏剧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杂剧的繁荣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由“他的作品强调情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和理”和“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等信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文艺复兴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莎士比亚戏剧对人文精神在英国的传播、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第(1)、(2)问的答案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