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一、选择题1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土为荒。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社会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A实行均田制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迁都到洛阳 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诸多措施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采用封建生产方式对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答案】A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
2、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解析】改革的进展都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并不顺利。【答案】C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解析】黄河流域的统一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前。【答案】D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模仿汉族官制,“定考课,明黜陟”,将北魏官制定为()A三公 B科举制C九品 D三
3、公九卿【解析】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答案】C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均田制的实行俸禄制的实行迁都洛阳孝文帝亲政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顺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已实行。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答案】D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功绩就是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
4、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
5、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2)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并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回答改革前的社会问题,并评述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第(2)问主要考查
6、盟旗制度。属于考查能力题,难度中等。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2)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2)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历史作用: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
7、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
8、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
9、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融合的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