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2021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2月份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 蛋黄和鱼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日常生活中适量食用这类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能够预防的疾病是( )A. 白化病B. 佝偻病C. 夜盲症D. 贫血症【答案】B【解析】【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
2、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维生素D无关,A错误;B、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因此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索D的食物可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B正确;C、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夜盲症可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等,C错误;D、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而血红蛋白就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3、所以,贫血的病人可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D错误。故选B。2. 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是由椰毒假单胞杆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引起的。米酵菌酸的化学式为C28H38O7,其耐热性极强,一旦使人中毒,就会抑制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使ATP的生成减少或消失,导致细胞或机体的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米酵菌酸在椰毒假单胞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B. 椰毒假单胞杆菌合成米酵菌酸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C. 椰毒假单胞杆菌与人体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存在差异D. C28H38O7中毒可能会导致细胞膜上依赖ATP的机制停止工作【答案】A【解析】【分析】1、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真核生物中,
4、ATP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2、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3、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生物具有包括核糖体在内的多种细胞器。【详解】A、根据米酵菌酸的化学式可判断其不是多肽(蛋白质)类物质,故其合成不在核糖体上完成,A错误;B、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C、椰毒假单胞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人体细胞内的ATP主要在线粒体中产生,C正确;D、据题意可知,米酵菌酸通过抑制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使ATP的生成减少或消失,从而引起中毒症状,因此C28H38O7中毒可能会导致细胞膜上依赖ATP的机制停止工作,D正确。故选A3. 用新鲜的马铃薯悬液(含过氧化氢酶)进行H2O
5、2分解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第1组实验的曲线表示在10,pH=50的条件下,向6mLH2O2溶液中加入5滴马铃薯悬液的结果,若要得出图中第2组实验的曲线所示结果,则所需的实验条件不可能是( )A. 适当提高H2O2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时间B. 适当提高反应体系的pH和温度C. 适当提高马铃薯悬液中酶浓度和反应温度D. 适当提高马铃薯悬液的量和反应体系的pH【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和pH都有可能加快酶促反应速率。当增加底物浓度后产物的生成量会增加。【详解】第2组和第1组曲线相比较,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了到达反应平衡的时间,但并不改变平衡点,B、C、D项的实验条件都有可能得出
6、题图中第2组实验的曲线所示结果,但A项不可能。A符合题意。故选A。4.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下列对深秋季节树叶变黄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树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B. 树叶中叶黄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多C. 深秋季节光照减弱有利于叶黄素的合成D. 深秋季节植物不吸收Mg,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秋天叶片变黄是低温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变红则是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详解】秋天气温降低,低温使叶片中叶绿素遭到破坏,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片变黄,A正确。故选A。5.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都可以直接
7、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B. 高等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有CO2C. 大豆种子中脂肪含量较高,播种较深会影响种子萌发D. 脂肪和蛋白质不能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8、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一般植物细胞内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糖类中的葡萄糖可以直接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但多糖不可以,A错误;B、高等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中一般有乳酸,没有CO2,B错误;C、大豆种子中脂肪含量高,含C和H比例高,种子萌发时氧化分解消耗氧气多,因此播种时不宜深播,C正确;D、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均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错误。故选C。6. 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且完全显性。现有甲、乙、丙、丁4株紫罗兰,若它们的性状和杂交情况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过程无变异发生),则表中的10株紫罗兰中,能确定基因型的有(
9、)杂交组合子代的数量及性状甲(重瓣)乙(单瓣)2株单瓣紫罗兰(多次重复结果相同)甲(重瓣)丙(单瓣)2株重瓣紫罗兰丙(单瓣)丁(单瓣)1株单瓣紫罗兰和1株重瓣紫罗兰A. 6株B. 7株C. 8株D. 9株【答案】D【解析】【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出一种性状,这种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据此答题。【详解】由丙和丁杂交组合可知,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因此可推出丙、丁为显性杂合子,其杂交子代重瓣紫罗兰为隐性纯合子,但其子代单瓣紫罗兰是不确定的,可能为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甲、乙分别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它们的子代单瓣
10、紫罗兰均为显性杂合子;由甲、丙杂交组合的子代均为隐性纯合子可知,丙为杂合子,所以可以确定基因型的紫罗兰有9株,1株紫罗兰基因型未知,D正确。故选D。7. 某种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中,花色的黄色对白色为显性,花瓣的单瓣对重瓣为显性。现让黄色单瓣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3:3:1。下列有关这一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 杂交过程中相关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B. 操作过程不合理,统计数据有较大误差C. 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D. 基因A、B位于
11、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答案】C【解析】【分析】控制生物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如果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和基因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111。如果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在没有基因突变和基因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的分离比为11。【详解】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如果杂交过程中相关基因仅发生了自由组合,则杂交后代的分离比应为1111,与题干不符合,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
12、断操作过程是否合理,统计数据是否有较大误差,B错误;C、若存在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情况(连锁现象),且遗传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产生重组配子为AB、ab,重组配子比例较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产生的配子只有ab,因此由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子代中黄色单瓣植株:黄色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1331,符合上述情况,C正确;D、如果基因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则重组配子为Ab、aB,且重组配子所占比例较低,则基因型为AaBb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中及比例应该为黄色单瓣植株:黄色
13、重瓣植株:白色单瓣植株:白色重瓣植株=3113,与题干不符合,D错误。故选C。8. 下列有关基因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比较,错误的是()A. 转录和翻译不可能在细胞中同一场所同时发生B. 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有差异C.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均有转录和翻译发生D. DNA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差错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1、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模板,以AUCG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2、蛋白质的翻译就是把核酸中由A、G、C、U四种符号组
14、成的遗传信息,破读为蛋白质分子中的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3、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详解】A、原核生物的拟核中,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A错误;B、转录中碱基配对有T-A,翻译过程中没有,B正确;C、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均有转录和翻译发生,C正确;D、DNA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差错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如:密码子的简并性,D正确。故选A。【点睛】9.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B. 基
15、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矮茎碗豆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 不是所有生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的性状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16、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从而导致不同的密码子决定相同的氨基酸,因此当基因中个别碱基对发生替换时,可能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A正确;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出现矮茎碗豆的原因是亲代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比例相等的配子,而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C、所有生物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是所有生物都能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正确;D、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的性状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结
17、构变异,D正确。故选B。10. 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旦发芽不整齐等不利于人类利用的“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发芽率高,成熟期整齐,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B.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C. 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 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18、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A错误;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C、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
19、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D。11. 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的常用方法。科学家发现,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突触小体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 图中电位变化可能是由Cl内流造成的C. 图中现象可能是单个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造成D. 利用神经纤维不同位置的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时间差可用于测量动作电
20、位的传导速度【答案】B【解析】【分析】1、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都是生物膜,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突触前膜在不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也可以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少量的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因此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2、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
21、,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详解】A、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所以突触小体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A正确;B、图中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单个突触小泡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少量的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B错误;C、据分析可知,图中现象可能是具有流动性的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融合造成的,C正确;D、可将微电极至于神经轴突的两个不同位点内,测量位点间的距离L,在两个位点的一侧刺激神经使其产生动作电位,再测量两个位点的微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时间差,用位点间距离L除以电位变化时间差可得出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D正确。故选B。
22、12. 新生儿出生后12天是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过多会导致血浆中Na+浓度下降而引发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中Na+的浓度下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B. 新生儿水肿时,其组织液中多余的水主要来自淋巴C. 增大蛋白质的摄人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儿的水肿症状D.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浓度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出来的。它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详解】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靠无机盐和蛋白质维持,故Na+的浓度下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A正确;B、新生儿水肿时,血液浓度下降,血浆中的水分流
23、到组织液,故其组织液中余的水主要来自血浆,B错误;C、增大蛋白质的摄入量能提高血浆渗透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儿水肿症状,C正确;D、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会使尿液中水分减少,从而使机体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浓度增大,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 13. 新冠疫情给全世界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表面具有刺突蛋白等,刺突蛋口是病毒的主要抗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病毒传染性强是因为它能在空气中大量增殖并传播B. 该病毒遗传物质组成中含有尿嘧啶在内的4种碱基C. 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刺突蛋白,从而直接杀伤体液中的病毒D. 利用刺突蛋白可以制作新型冠状病毒疫
24、苗,接种后能终生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的遗传物质分为RNA和DNA,RNA独有核糖和尿嘧啶,DNA独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病毒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在空气中不能繁殖,A错误;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物质组成中含有尿嘧啶、腺嘌呤、胞嘧啶、鸟嘌呤4种碱基,B正确;C、效应T细胞能
25、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从而将抗原暴露出来,但不能杀死体液中的病毒,C错误;D、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不能终生免疫,D错误。故选B。14. 某种鸟的性别决定为ZW型。若其尾部羽毛颜色有绿色和红色两种,且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基因B、b位于某常染色体上。现利用甲、乙两种纯合红色尾羽的亲本分别进行以下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一甲乙子代雄性表现为绿色尾羽、雌性表现为绿色尾羽二甲乙子代雄性表现为绿色尾羽、雌性表现为红色尾羽A. 控制该种鸟尾部羽色的基因D、d一定位于Z染色体上B. 该实验结果表明,该种鸟尾部羽色
26、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 由实验结果推测,同时含有显性基因B和D时,该种鸟尾部羽色才为绿色D. 若让实验一子代中的绿色尾羽雄性个体与实验二子代中的红色尾羽雌性个体杂交,则后代中杂合的绿色尾羽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为正反交,实验一的子代雌雄个体表现相同,实验二的子代雌雄性个体表现不同。【详解】A、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且雌性中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该种鸟尾部羽色的基因D、d一定位于Z染色体上,A正确;B、等位基因B、b和D、d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遵循
27、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实验一、二的亲本组合分别为bbZDZDBBZdW,bbZDWBBZdZd,实验一中的后代基因型为BbZDZd和BbZDW,都为绿色,因此可知同时含有显性基因B和D时,该种鸟尾部羽色才为绿色,C正确;D、若让实验一子代中的绿色尾羽雄性个体BbZDZd与实验二子代中的红色尾羽性个体BbZdW杂交,后代中杂合的绿色尾羽个体的基因型有BBZDZd,BbZDZd,BbZDW,则后代中杂合的绿色尾羽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1/4)+(1/2)(1/4)+(1/2)(1/4)=5/16,D错误。故选D。15. 下表表示黄豆萌发的部分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28、( )组别处理黄豆平均每个黄豆长出的不定根数150 molL-1的生长素溶液4752100 molL-1的生长素溶液5203150 molL-1的生长素溶液3554幼嫩植物茎叶研磨后分离得到的提取液534A. 1、2、3、4组之间可以起到相互对照作用B. 由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促进黄豆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在100 molL-1左右C. 第4组能说明,幼嫩植物茎叶中一定存在促进黄豆生根的物质D. 若第4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是生长素,则其浓度在50100 molL-1【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黄豆生出不定根的数量,其中第4组与1、2、3组对比,能
29、说明幼嫩的植物茎叶中存在促进生长的物质,但是不能确认该物质就是生长素;由于本实验没有空白对照组,不能说明1、2、3、组的生长素浓度对黄豆生根是促进还是抑制,不能体现两重性。【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1,2,3,4组的自变量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四组之间可以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A正确;B、由1、2、3组的实验结果可知,100 molL-1的生长素溶液处理黄豆,平均每个黄豆长出的不定根数最多,因此生长素促进黄豆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在100molL-1左右,B正确;C、第4组与1、2、3组对比,第4组的平均每个黄豆长出的不定根数最多,说明幼嫩的植物茎叶中存在促进生根的物质,C正确;D、
30、若第4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是生长素,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根据1、2、3组的结果可知,其最适浓度一定在50150 molL-1,若第4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最适生长素浓度,由于第4组的平均每个黄豆长出的不定根数大于第1组,因此其浓度应该大于50 molL-1,若第4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最适生长素浓度,由于第4组的平均每个黄豆长出的不定根数大于第3组,则其浓度应该小于150molL-1,因此第4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可能为50150molL-1,D错误。故选D。16.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无捕食关系的不同种蝌蚪,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相同数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第
31、二周时,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A. 三种蝌蚪和捕食者四者之间存在两种种间关系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会受捕食者数量的影响C. 捕食者数量增加,使乙获得更多的资源D. 第三周时,2号池塘中乙的数量减少,但不会消失【答案】D【解析】【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没有捕食者时,甲成活率最高;但是随着捕食者的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的成活率均下降,只有乙的成活率反而升高了。【详解】A、三种蝌蚪和捕食者四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A正确;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会受捕食者数量
32、的影响,B正确;C、捕食者数量增加,使乙处于竞争优势,可获得更多的资源,C正确;D、第三周时,2号池塘中乙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也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D。三、非选择题: ()必考题:17. 图是甲、乙两种植物在温度和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1)据图可知,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光补偿点指的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在CD段,光照强度是限制_(填“甲植物”或“乙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2)当光照强度为B时,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_等生物膜上能产生ATP,该光照强度下,甲植物
33、的光合速率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呼吸速率。(3)将光照强度从A迅速升高到B,短时间内,乙植物叶肉细胞的C3含量会_,简述原因:_。【答案】 (1). 高于 (2). 甲植物 (3). 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 (4). 等于 (5). 减少 (6). 光照强度增大,叶肉细胞产生的H和ATP增多,C3被还原的速率增大,短时间内C3合成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C3含量减少【解析】【分析】曲线的纵坐标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当P/R=1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光的补偿点。【详解】(1)据图可知,光照强度AB,所以甲植物的光补偿点高于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在CD段,乙植物的光合速
34、率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改变,甲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上升,因此光照强度是限制甲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2)当光照强度为B时,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等生物膜上能产生ATP,该光照强度下,甲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3)将光照强度从A迅速升高到B,短时间内,由于光照强度增大,叶肉细胞产生的H和ATP增多,C3被还原的速率增大,二氧化碳含量不变,短时间内 C3合成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C3含量减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注意当条件改变时,短时间某种物质发生改变的原因要从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
35、去考虑。18. 人体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是其中重要的调节物质。下图是GH和IGF-1参与调节的具体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释放的GH可以直接作用的靶细胞有_。(2)GH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利用,具体促进了图中的_(填图中序号)过程,据此可以推测,GH可能具有_(填“升高”或“降低”)血糖的作用。(3)研究发现,IGF-1在调节血糖的作用中与GH相反,据此推测,IGF-1的作用近似于人体中的_(填某种激素)。IGF-1在与骨骼肌细胞结合后,可能对骨骼肌细胞产生的影响是_。(4)据图分析,人体对IGF-1与GH分泌量的
36、调节机制属于_调节。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中老年人会变得肥胖。据题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 (1). 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 (2). (3). 升高 (4). 胰岛素 (5). 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糖原的合成(或促进骨骼肌细胞中糖原合成酶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6).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 (7). 中老年人GH分泌变少,导致脂肪分解减少,积累增多(或中老年人的运动量相对减少,导致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累增多、中老年人的代谢能力开始下降,机体对糖的消耗速率开始变慢)【解析】【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
37、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题图分析:生长激素(GH)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影响脂肪分解等生理功能。人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会刺
38、激肝细胞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进而降低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其生物学意义是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而GH可作用于骨骼肌和脂肪细胞,IGF-1也可以作用于骨骼肌,胰岛素可作用于肝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详解】(1)图中显示释放的GH可以直接作用的靶细胞有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说明这些细胞表面识别GH的受体。(2)GH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利用,显然使图中的(脂肪的分解)和(甘油和脂肪酸转变为葡萄糖)过程,因此GH可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3)研究发现,IGF-1是类胰岛素生长因子,顾名思义可知该物质的作用类似于胰岛素的作用,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显然
39、与GH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结合胰岛素的作用可推测IGF-1在与骨骼肌细胞结合后,可能促进骨骼肌细胞中肌糖原的合成。(4)据图分析,人体对IGF-1与GH分泌量的调节机制属于(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导致脂肪分解减少,积累增多,进而很多中老年人会变得肥胖。【点睛】正确辨析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所学正确分析图中各个激素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9. 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将其称为生态系统基石的原因是_(从物质和能量方面分析),此外,因为_,所以森林植物的垂直结
40、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结构。(2)植物通过_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100%流入其他生物,原因是_。(3)如果上图体现的是碳循环过程,除了图中所示的途径,碳循环的其他途径还有_,碳在生物群落中以_的形式进行传递。【答案】 (1). 生产者 (2). 绿色植物能够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 植物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4). 光合 (5). 自身呼吸作用会销耗部分能量 (6). 化石燃料的燃烧 (7). 有机物【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
41、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详解】(1)图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
42、中的生产者,将其称为生态系统基石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此外,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所以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结构。(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会消耗部分能量,因而不能100%流入其他生物。(3)据图分析,碳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途径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途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0.
43、“卵子死亡”是我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是PANX1基因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卵子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该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某女子婚后多年未孕,经检测为该病患者,上图为该女子(4号)的家庭遗传系谱图,基因检测显示,1、4、6号含有致病基因,2、3、5号不含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PANX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_;由上述材料可知,_供应不足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2)该病遗传方式为_,判断理由为_。(3)3号与4号能否生出正常孩子?回答并说明原因:_。(4)6号与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
44、【答案】 (1).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2). ATP(或能量)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 4号含有致病基因,其母亲2号不含致病基因,因此4号体细胞中同时含有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表现为患者,所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若该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5号应该也是该病患者,与事实不符 (5). 不能,4号是“卵子死亡”患者,表现为不育 (6). 1/4【解析】【分析】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1)PANX1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
45、激活引起的,故其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该病“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故ATP(或能量)供应不足是“卵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2)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1号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5号,则5号含有致病基因,与题意不符;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则2号应含有致病基因,与题意不符;1号含致病基因,5号不含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3号与4号不能生出正常孩子,因为4号是“卵子死亡”患者,表现为不育。(4)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6号基因型为Aa,6号与正常女性aa结婚,后代Aa基因型的概率为1/2,若为患病个体,
46、则需为女性,故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及实例,明确遗传病的判断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二)选考题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21.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或者氨基酸等)的能力,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特殊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菌株。用紫外线照射大肠杆菌并将其接种到甲培养基上一段时间,然后用绒布盖在甲培养基上,用影印法将其菌落转移到乙培养基上(如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筛选出抗青霉素的脯氨酸缺陷型大肠杆菌。回答下列问题:(1)基本培养基需要保证大肠杆菌所需的_等营养物质,培养基在使用之前需用_
47、法进行灭菌。(2)甲培养基上通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_,整个接种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是因为_。为了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接种前,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_。(3)从用途角度分析,乙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乙培养基上获得的菌落是_大肠杆菌。【答案】 (1). 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 (2). 高压蒸汽灭菌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 (5).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里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 (6). 选择 (7). 抗青霉素的脯氨酸缺陷型【解析】【分析】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
48、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足够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菌落。3、影印培养试验主要是一个为了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培养出相同的菌落的试验。4、基本培养基需要含有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详解】(1)基本培养基需要保证大肠杆菌所需的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培养基在使用之前需用高压汽灭菌法进行灭菌。(2)由菌落的分布情况可知,甲培养上通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整个接种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是因为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为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接种前,可
49、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3)从用途角度分析,乙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乙培养基上获得的菌落是抗青霉素的脯氨酸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点睛】本题结合影印培养实验,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求考生能结合题中影印接种法的信息,分析实验结果。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2. 干扰素是一种能抵御几乎所有病毒早期感染的糖蛋白,下图为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相应的DNA上获得的干扰素基因通过_技术进行扩增。将重组后的目的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常用的是_技术。(2)体外培养早期胚胎时,除了提供适宜的营养、温度和pH条件,还要为其提供_的环境
50、和气体环境,培养液的成分除了无机盐、有机盐、激素和核苷酸等营养物质,还需要额外添加_等天然成分。(3)过程的操作一般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_进行。过程相对于过程的优点是_。(4)人们从受体所生母牛乳汁中提取干扰素,给患者注射,而不是将牛乳直接提供给患者食用,这是因为_。【答案】 (1). PCR (2). 显微注射 (3). 无菌,无毒 (4). 血清 (5). 桑胚或囊胚 (6). 可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7).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直接食用会被消化而失去效用【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第四步:目
51、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配种或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对胚胎进行移植;移植后的检查。【详解】(1)从相应的DNA上获得的干扰素基因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将重组后的目的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常用的是显微注射技术。(2)体外培养早期胚胎时,除了提供适宜的营养、温度和pH条件,还要为其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和气体环境,培养液的成分除了无机盐,有机盐、激
52、素、核苷酸等营养物质,还需要额外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3)过程为早期胚胎通过胚胎分割,再移入受体子宫后继续发育,过程的操作一般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进行。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提高了家畜胚胎的利用率,因此过程相对于过程的优点是可提高胚胎的利用率。(4)人们从受体所生母牛乳汁中提取干扰素,给患者注射,而不是将牛乳直接提供给患者食用,这是因为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直接食用会被消化而失去效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步骤,了解早期胚胎培养的营养物质,了解胚胎分割和胚胎干细胞的来源,难度不大。- 2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