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八讲 生殖与发展:中外历史上的人口问题【热点追踪】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2016年全国“两会”上,人口生育政策是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育政策的表述是: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报告同时强调,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2、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这段表述是对我国人口要素积极正面的肯定,反应了高层对我国人口问题认识的转变。近年来高考不回避热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也逐渐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全面二孩”作为年度热点,我们在复习时应给与更多关注,特别是实施原因、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关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热点整合】第一部分:世界人口思想、变化及迁移一、世界人口思想(一)古希腊人口思想:适度人口思想1、原因:(1)古希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人口与社会生产之间出现矛盾。(2)公元前5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各城邦普遍经历危机,战争此起彼伏,奴隶反抗日益
3、加剧。2、目的:为加强城邦防御和管理出发,提出了适度人口思想,认为人口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适度。3、代表:(1)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人口状态是城邦国家的人口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状态,理想的城邦国家有必要设计最令人满意的、适度的市民人数。柏拉图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2)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家应该把人口规模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手资料,评价政府好坏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是否规定了人口发展的规模。人口应该稳定在适当规模,超过一定量就应当停止。应借助法律手段限制人口。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口质量,主张优生、优育、优教。4、特点:规模适当稳定、强调人口素质和质量、控制人口(二)早期宗教的人口思想
4、:赞成人口增殖1、原因:(1)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2)13世纪战争和瘟疫的流行,以及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匮乏2、代表:(1)奥古斯丁:早期基督教著名的思想家,认为上帝有权决定人类的生死。人口及一切世间事物的支配权归属上帝,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是否不断增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已婚人口不能人为地进行避孕、任意中止妊娠或离婚,这些做法违背了上帝的意愿。(2)阿奎那: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限制人口的思想,认为两性结合和生儿育女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肯定世俗婚姻和生育行为,赞成人口的增殖。(3)马丁路德认为结婚是完全正当的,而天主教宣传的独身主义违背了这一正当权利,往往会引发罪恶。3、特点:(1)带有浓厚的
5、神学色彩,把增加人口的现实要求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2)双重性,一方面维护宗教的禁欲主义和独身主义,另一方面又维持人类繁衍的权利(三)重商主义的人口思想:强调人口增长1、原因:(1)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思想的活跃(2)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2、代表:意大利的乔鲍大罗、法国的柯尔培尔、英国的托马斯曼和斯图亚特等认为,由于国家建设和军备扩张必须通过征收国民税金和对外贸易来实现财富的积累,因此人口增长成为增加财富和强化军事力量的基础。重商主义强调人口增长是一种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国家财富的手段。(四)重农主义的人口思想:人口适度增长1、原因:重农主义思
6、想的影响,农业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最为重要。经济增长应以农业生产的增长为依据,只有农业发展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2、代表:(1)亚当斯密把人口增减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18世纪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而人口却成倍增加,会导致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2)18世纪中叶以后,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认为,人口过度增长会引起生产资料不足,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重农主义并非单纯的反对人口增加,而是强调扩大农业生产。3、特点:强调人口增减与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五)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人口增殖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平
7、衡1、两个前提:建立人口理论必须明确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人口增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2、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前者的速度大大超过后者,因而造成人口绝对过剩。3、两种抑制:(1)“积极抑制”:他认为贫困、战争、瘟疫、灾害和罪恶等能够抑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平衡,即所谓的“积极抑制”。(2)“道德抑制”:主张限制出生人数以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和节欲等,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应该晚婚或者不婚,即所谓的“道德
8、抑制”。马尔萨斯认为贫困、罪恶、战争、瘟疫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这一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产生的。他认为财产私有制有助于抑制人口增长,反对社会救济事业。4、三个命题:一是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二是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三是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以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原理。(六)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理性计划生产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最主要的有:1、人口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性和关系的总体。2、“两种生产”的原理,即人口的生产和物质生
9、产。3、经济对人口起决定性作用,人口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4、人口的变动与发展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影响。5、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6、“过剩人口”原理,即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7、人口再生产过程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包括规模、质量和世代更替的速度。8、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地、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的生产。(七)现代世界人口思想:适当的人口政策1、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全球性政府间会议,对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问题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广泛讨论,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
10、划,提出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认为凡人口增长妨碍实现增进人民福利的目标的国家,应选择适当的人口政策;所有夫妇和个人都应自由地同时又是负责任地决定生育孩子的数量和生育间隔,并有为此而获得信息、教育和手段的基本权利,夫妇和个人在行使这种权利时有责任考虑他们现存子女和将来子女的需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2、1984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国际人口会议,再次重申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的原则和目标,并通过了进一步执行该计划的具体建议。3、l994年,联合国在开罗召开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确定今后20年人口与发展目标,广泛讨论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提高妇女地位
11、、包括计划生育和性健康内容的生殖健康等问题,表明世界对人口与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日益重视。4、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先后制定了人口控制政策。制定旨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的国家,从1976年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5%增加到1993年的37.9%,其中,发展中国家已占53%。亚洲、拉美地区由于大力推行计生育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二、世界人口变化历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人口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巨大进步,往往都伴随着人口的迅速发展,这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规律。(一)前工业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近于停滞的增
12、长状态原始社会中,客观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原始社会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50%左右的高水平上。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高死亡和几近于停滞的增长状态。据考证分析,100万年前全球人口仅有1万-2万;距今10万年时,也只有2万-3万,千年人口增长率不足1%。直到新石器时代,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及普及,血缘婚姻制开始向对偶制过渡使世界人口第一次进入虽是极其缓慢,但毕竟是有意义的增长状态。公元前8000年,全球人口缓慢增长到750万;公元前4000年时达到8500万。公元前3000年,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人口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到
13、1650年,世界人口达到5.6亿。(二)工业化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迅速增长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激起了第二次人口浪潮。这一次人口浪潮主要席卷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初至1950年的150年间,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了2.35倍,而其他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只增长了1.31倍。18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4.6%,1900年已下降到65.3%。这一时期全球人口从1650年的5.6亿增加到1950年的25.2亿。(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出现席卷世界各国的第三次人口浪潮。除了发达国家作为补偿性增长的“婴儿激增”外,战后独立的国家人口剧增
14、。19501988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31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越来越短,截止2002年底,全球人口已接近62亿。2005年底世界人口64.5863亿。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目前为止世界总人口估计为:73.7亿。三、世界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作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也反映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变化。(一)迁移概况:1
15、、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2)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2、欧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段时间,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3、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1
16、)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谴返人口回国。ks5uks5uks5uKS5U(2)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造成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一反历史
17、上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现象,变为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二)影响1、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的不足,具有专门技能的移民既带来了他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又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2、对于人口增长率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由于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是人才,大笔培育费造就的高素质劳动力被外国利用,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损失。3、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4、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
18、人与物种交流,改变了人口布局。 (三)问题大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在一定情况下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是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中国人口思想、变化及迁移一、中国人口思想(一)先秦的人口思想:增殖人口我国先秦人口思想主要是增殖人口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则属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孔子一方面主张“众民”,大力增殖人口。另一方面,他主张“仁政”,即统治者应采取社会、经济措施来增加人口。重视男婚女嫁,规定男子20岁就要娶妻,女子15岁即可嫁人;国家要爱护百姓,奖励农
19、耕,减轻赋税,照顾寡妇、鳏夫和贫者,招徕四方之民。这样才能增加人口。另外,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秦汉至清代的人口思想:增值为主从秦代至清代,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儒家学派的增殖人口思想。然而,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社会里,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剧增与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逐渐不相适应,以人口与土地、人口与消费为主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尖锐。由此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人口思想和主张。1、商朝的长寿、多子思想商王为了解决内部纷争和摆脱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威胁,多次迁都。尤其是
20、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人口大迁徙。为了迁徙的顺利进行,盘庚制定了严厉的政策。据尚书盘庚记载:“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之,无遗育。”即在迁徙过程中,盘庚将对叛逆不逊、诈伪奸邪、犯上作乱者,轻者割掉鼻子,严重的将处以死刑,灭绝其全家;而对听话服从的良民,则将在新都城“永建乃家”。商代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了“万年无疆”、“子孙永昌”之类的吉祥语。商朝开始形成长寿、多子的思想。2、战国:适度人口思想(1)商鞅认为,人口与土地的数量应保持平衡,人少地多时要增加人口,地少人多时要开垦土地。他认为人口的增长要快于财货的增长。(2)韩非从当时人口数量长期增
21、加、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的实际出发,提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的思想,为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发展生产,减少人口的思想。3、汉朝鼓励生育秦末汉初,天下大乱,“方之六国,无损其二”,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发生了战乱,生灵涂炭。汉初,人口下降为1200万人。汉惠帝、吕后两朝,实行休养生息,人口逐渐增加。汉惠帝实行鼓励生育政策,规定民间女子15岁到30岁未出嫁的,要罚款5算(120钱为1算)。4、唐朝:奖励生育,不可盲目(1)“婚育状况”成为地方官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一年,即627年,他下诏书要求地方官奖励民间婚嫁,男子20岁,女子15岁以上,连同寡妇、鳏夫,都要结婚生育
22、;对于无钱娶妻的光棍,亲戚和乡亲中的富人必须给予资助,并把“婚姻及时、鳏寡数少”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内容之一。(2)天宝十三、十四年,唐代人口达到高峰,这段时期人口的剧增,除了政府奖励生育,境外人口的归附也是主要因素之一。(3)杜佑根据历代的人口资料,写出了户丁人口论,认为不可盲目增加人口。他特别指出统治者的行为影响人口的多寡,开明的统治者应当扶植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不可横征暴敛。5、宋元明末:节制生育冯梦龙在人口向题上明确提出了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主张,提出了每对夫妇最好只生两个孩子的主张。6、清朝:人口适度(1)洪亮吉认为人口过多,一方面,将使人民生活水平不仅难以提高,相反会急剧降低;另一方面
23、,将会导致社会动乱。人口剧增,生产和生活资料必然不足,祸乱就会产生。这个矛盾只有依靠推行“仁政”,使百姓的生产、生活资料有所增加。(2)汪士锋认为中国人口已经绝对过剩,人口问题到了无法解决的严重地步。他将贫困和社会动乱归咎于“人多之害”,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措施。鼓励人们出家为僧为尼等等。(3)龚自珍认为严重的人口经济问题是由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造成的,建议通过调整人口地理分布、组织移民、开发西北,以解决人口经济问题。(4)包世臣认为,人口增长超过耕地和生活资料的增长是导致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他强调人作为生产者的职能,认为贫困主要是统治者不重视农民。他还提出按比例来安排社会劳动力,主张绝大多数的劳
24、动力都应去务农但同时他承认士、工、商也是社会发展生产不可缺少的成分。总之,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人口管理,基本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呈螺旋式上升,庞大人口初基在清中叶奠定;南稠、北稀、东南密、西北疏人口分布格局在宋元时期初步形成。(三)近代人口思想:节制适度为主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逐街走向解体,从社会政治角度阐发人口思想的,主要有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以及近代社会学家陈达、陈长薄、许仕廉等。1、王韬提出“富国强兵之本,系于民而已矣”的“重民”观点。王韬还
25、主张禁止纳妾和玩弄女性,男女并重,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2、谭嗣同认为解决人口问题只有发展生产。3、梁启超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禁止早婚,提倡晚婚,节制人口的主张。他不认同马尔萨斯的思想,认为所谓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实属杜撰”ks5uks5uKs5u4、孙中山的人口思想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主张增殖人口。二是主张“恢复民族精神”。5、李大钊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中。他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与各国人口发展的实际不符,抹煞了人类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的可能性,“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能成立。6、陈达、陈长蘅、许仕廉等社会学家早在20世纪
26、二三十年代,就对近代中国的人口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出版了许多著名论著。认为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是“人口太多”,主张“节制人口”,进行“生育革命”,推行“自然节育法”,实行“时中人口”(即适度人口),“限制人口的数量,改善人口的品质”;并提出“节制生育”,设立“保育院”等具体政策和措施。(四)现代人口思想:节制人口为主我国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其中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最具代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全面阐述了他的人口思想。他认为,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27、。他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提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一是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二是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等到宣传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后,再行修改婚姻法,实行晚婚,大概男子25岁、女子23岁结婚比较适当。实行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要征税,生四个孩子要征重税的办法。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产。(五)对马克思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的
28、人口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法律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使整个社会开始走上了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1、毛泽东人口思想和邓小平人口思想:(1)计划生育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2)人口问题不但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3)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4)必须坚持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原则;(5)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2、江泽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
29、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健。”3、胡锦涛:他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中国人口变化历程和人口迁移(一)中国历代的人口数量1、旧石器晚期有学者估计,中国人口可能已有100万左右。2、夏禹时期中国最早的人口数宇出自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据记载,夏禹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全国人口为1355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5;3、周朝周成王时(公元前1024一前1005年)为1371万人。周任王13年(公元
30、前684年)为1184万人;ks5uks5uks5u4、战国秦惠王时(约公元前390年),人口为1000万;5、秦朝的人口约为2000万6、西汉末至明末清初,我国人口处于起伏徘徊状态,约在6000万一8000万之间。(1)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中国人口达到5959万。但人口分布不均匀,陕西关中地区人口最为稠密,其次是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长江以南的人口依然稀少,边境地区更甚。西汉以后,我国人口进入一个盛衰消长、周而复始的状态。封闭的农业经济和重复不断的王朝更替,使人口发展受到双重制约,人口同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形成同步运动的周期性规律。(2)东汉光武帝时,全国人口只有2100万人左右,随着
31、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汉安帝、汉顺帝时,人口才又达到约5000万人。(3)三国时期,全国人口只剩下1000万左右。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加剧,天下乱。黄巾起义后,军阀混战,在战乱、饥饿与瘟疫的摧残下,到三国时人口锐减。(4)隋朝,人口大起大落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恢复、发展生产,大力兴修农田水利。隋炀帝即位后,汇通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等水系有交通、灌溉之利,促进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人口的增加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609年,据隋书记载,全国有4600万人,其中,江南地区和陕西、河南地区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屡次进攻突厥、高丽,
32、还大兴土木。611年后,天灾频繁,百姓死于战乱和饥荒的很多。据通典记载,唐初武德年间(618年至626年),人口锐减,全国只剩下1100万人。其中损耗最大的是黄、淮河流域的主要农业区。(5)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间,人口估计在6000万至7000万之间。从地域分布看,黄河中下游仍为重心,人口分布最密;江南地区人口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已超过淮河流域;秦汉时人烟稠密的关中地区,人口已渐衰落;南方沿海地区,尚未很好开发,人口稀少。(6)明朝,当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据吕振羽、何炳棣、葛剑雄等学者考证,明代人口就已经突破1.5亿大关,到万历二十八年已达1.97亿。当时全世界的人口也不超过4亿,所以明朝
33、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7、“康乾盛世”以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到了1760年,中国人口突破了2亿。到1800年,人口达到3亿。清沿明制,赋役根据人丁征收,对人口编审十分重视,规定每3年(后改为每5年),“逐甲、逐里审察均平”,也会进行人口登记。到了1834年(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首次突破4亿。这主要是因为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此外红薯、玉米、蚕豆、花生等高产农作物的传播、推广和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栽培,补救了粮食的不足。可以说,当今中国庞大的人口,其初基是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人口大发展时期奠定的。1851年后,由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人口大量减少,1
34、864年曾减少到2.7亿,直到1894年才恢复到4亿。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陆总人口约为5.4亿。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已突破6亿大关,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提示总人口已超过7亿。对大跃进失败的反思,人口与粮食的尖锐矛盾,居高不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补偿性生育(196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43.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使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多方压力进一步加大,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提示总人口已超过7亿。1969年总人口已突破八亿大关。(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
35、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衣冠南下”。2.“安史之乱”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约有100万人纷纷
36、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3.“靖康之乱”时期(1)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2)靖康之变以后,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北方战乱),被迫举族迁移(金人南下),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
37、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政治重心南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规模和影响主要以这三次为主:带去先进生产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促进江南发展;加速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促进民族融合;不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发展。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5.“蒙古兵
38、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6.明朝“下南洋”时期明代重视开发大西南,鼓励移民,因此云贵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快,但明代人口流动最值得注意的是下南洋(今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及澳洲等处)的海外移民。据估计,明朝下南洋的人口至少有50万左右,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些下南洋的人大多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多因国内生计艰难而出国谋生,因为逃避械斗、政治迫害出国的比较少。中国人移入菲律宾(吕宋)的很多,宋代就有记载。明朝移入菲律宾的更多,华侨为菲律宾的开发作出了很大
39、的贡献。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7.清代“闯关东、走西口”时期(1)从清代开始,关内过剩人口陆续向东北各地迁徙(俗称闯关东)。有的整座城均为移民所创居,如辽阳市。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2)清初,山西人迁移蒙古地区的也不少(俗称走西口)。(3)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准噶尔部、回部被平定
40、,天山南北归入中国版图,定名“新疆”。关内人口大批移入新疆。嘉庆十三年,迪化州(今乌鲁木齐)境内的人口比乾隆四十年增加了13倍。(4)湖南、湖北地区流入四川、云南的人口也有一定的数量;(5)去暹罗(今泰国)的也很多,不少人在暹罗做了官。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8、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1977年1984年,回升时
41、期(2)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3)迁移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9、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2)流向从流动
42、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10、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地计划性迁移在迁移总量中占了决大部分。(2)人口迁移是在户口登记制度的管理下进行的。(3)人口迁移长期受到政治运动的深刻影响。三、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演变历程(一)第一阶段(1949至1961年)是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
43、策的思想准备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党内外关于节制生育思想的提出和传播,承认中国存在人口问题,需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实行计划生育,为我国制定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进行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1、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总而言之,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使他能够停顿一下,有时候减少一点,波浪式前进,实现有计划的生育”(彭佩云,1997)。2、马寅初在1957年7月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新人口论,影响广泛,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二)第二阶段(1962至1969年)是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的提出及其在
44、部分市、县的试行阶段:1、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指令发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大力提倡晚婚,尽快把人口出生率降下来,并规定了节育手段和工作方式以及必要的配套措施。尽管它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但它标志着中国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秘书长任主任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接着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就开始开展。1968年城市的人口出生率为20.85,比1963年的44. 05降低了23.2个千分点,农村人口出生率也降低了6.48个千分点。(三)第三阶段(1970至1
45、980年)是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的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阶段:1、1970年6月,为了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批示,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地(包括农村地、县)也先后恢复或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牵动城市和农村的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2、1978年10月,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并在城乡逐步得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3,人口出生率由33.43降至18.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5.83下降到11.87,年净增人口由2321万减少到1163万
46、。(四)第四阶段(1980年秋到1984年春)是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在生育数量上的进一步抽紧阶段:1、1980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宣布高速计划生育政策。2、198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确有困难的,经审批可以安排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适当放宽一些。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提高人口素质。3、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计划
47、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时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彭佩云,1997)。至此,我国的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在内容上有所扩展和充实,在生育数量上又进一步抽紧。(五)第五阶段(1984年春到2000年)是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稳定阶段:1、中共中央在1984年4月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即7号文件,重新调整了生育政策的某些规定,在农村仍要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也要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调整目的在于“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这次政策调整的中心点是农村生育数量问题。2、从80年代未到90年
48、代初都先各制定了本地区的计划生育条例,进一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和精神,使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既能符合国家和长远利益的要求,又能相对接近家庭、个人生育需要和近期利益,成为国家和家庭都能接受的经过努力工作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严肃的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三点新意:其一为控制生二胎的条件有所放宽,原先定的十几种情况加上独女户,农村政策生育率约为1.76孩,大大缓解了生育政策与生育需要之间的矛盾;其二为严格禁止计划外生育,特别是计划外三胎生育;其三为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起来,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原则上与汉族同样要求,1000万以下的,根据人
49、口密度等情况,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但不准生育四胎。(六)第六阶段(2000年至今)限制人口增殖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二孩政策2000年出台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放开“双独”;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中国人口结构已经趋于老龄化。随着教育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自己选择,而不是靠强制限制实现了一胎化甚至无子化。如今,大部分适婚人口的结婚生育年龄已
50、自动推后,以前定的晚婚年龄已经变为实际上的早婚年龄。在这种大背景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热点训练】1、阅读右图中国古代人口、田亩情况统计,分析1721年至1766年间人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改革了赋税制度 B.隐瞒人口的现象消失C.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 D.战争减少,社会安定答案: A解析: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是导致1721年至1766年间人口激增的
51、最主要原因。ks5uks5uks5uKS5U2、据1872年的一份统计,当时各通商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激增,连时人都发出感叹:“甚矣,生齿之繁也,可谓庶而富者矣!”在时人眼中看来,人口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是:( )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B.人口的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C.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了人口与商业的繁荣 D.人口与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增长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眼是“在时人眼中看来”,而且题干阐述的重点是通商口岸的人口问题,强调的是人口众多,引起社会富庶,题干没有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所以答案为B。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主旨和题眼,读懂材料中时人的感叹,理
52、解历史人物的情感。3、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l倍。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这表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 )A.人口下降 B.城市化进程加速 C.联邦政府成立 D.小农经济破产答案: B4、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土地增多 精耕细作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扩大海外贸易A. B. C. D.答案: A解析: 从题中能够得出;说法错误,在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5、以下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表(
53、单位:万人)(数据ks5u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它说明( )时间(年)土著人口白种人口黑种人口合计170075.022.32.7100.0186016.02724.0400.03140.0A.奴隶贸易和欧洲移民致美国人口大增的同时土著居民大幅减少B.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种族结构产生重大影响C.先进文明的到来对土著文明而言不一定是福音而很可能是灾难D.奴隶贸易和欧洲移民是美人口大增和人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 A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晚于此表,此表人口变化不受其影响。黑人代表的不是先进文明,排除C。D项没有阐明奴隶贸易
54、和欧洲移民和土著居民大幅减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反映出表格土著居民大幅减少这一现象,排除D。答案为A。6、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表:欧洲移民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美国182119323420万亚洲俄国地区180019391200万阿根廷18561932640万加拿大18211932520万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 B C D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字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为了追求财富当时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
55、流入地,移民带去了先进的文明,欧洲文明不断外传,由于货车、轮船、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普及也推动了移民的进程,据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的表述不合史实,追求财富才是主要原因,故选D。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提取信息准确,归纳概括完整且符合史实。示例由欧洲迁往北美。为逃避政治迫害 ;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如17世纪初,英国宗教专制,致使成千上万的清教徒逃亡海外,其中大部分移民北美。 大批欧洲移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涌入美国。)由非洲迁往美洲。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西欧殖民
56、者贩卖黑人到美洲。由亚洲迁往美洲。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列强掠卖人口。(如1860以后掠卖华工)中国人闯关东。因生活所迫自发移民。美国人西进。政府优惠政策促进人口流动。(如美国实行的宅地法,吸引了大批人口由东部流向西部)(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6分)(2)分析全面 示例影响:增强民族认同感,形成新的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如19世纪的欧亚移民,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美国的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西部得到了开发,同样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的建立、以色列国的建立
57、。)【能力提升】1、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A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中国古代的生产力谈不上高度发达,反而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
58、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下的人口增长2、分析下面人口简表,导致人口户数剧减的主要原因是(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人口户数人口指数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090504100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10723695346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20882258676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11375733368光宗绍熙四年1393年12302873398A政治形势 B.生产力水平 C.社会动荡 D.思想文化答案: A解析: 分析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宋太祖到宋徽宗时期,人口户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此后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根据所
59、学知识,宋徽宗末年北宋灭亡。宋高宗时期南宋建立,但是偏安江南,因此导致人口户数剧减,故选A。BCD三项都没有正确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排除。3、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l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答案: B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致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就造成了尽管政府控制的人口并不少但是纳税的人口却非常少的经济现象,所以导致这一现象
60、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而非其他的选项。4、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ks5uks5uks5uKS5U南方ks5uks5uks5uKS5U北方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302554162.9%112247637.1%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
61、递增趋势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因此AB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D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D5、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
62、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都正确;图中并未涉及到工业革命时间段,所以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的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D项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6、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 )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 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C.开发“边际土
63、地”,扩大耕地总量 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答案: D解析: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对移民和海外贸易进行严格控制。7、“闯关东”(华北人口迁居东北)是我国近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之一。下表是20世纪前半期迁入东北的年平均人口数量及其原因解读,二者对应正确的是( )A19231930年,60万人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大量失业人口迁入寻求就业B19311936年,5万人日本侵占东北后限制内地人出关,迁入人口大幅减少C19371941年,5060万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东北爆发,国共合作出关作战D19411942年,110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东北人返乡,迁入人口达到顶峰答案: B解析
6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获取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A的原因是华北地区战争不断导致大量人口迁入;CD两项的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大量从华北掳掠劳动力。所以答案选B。8、下列选项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清前期政局稳定,耕地面积和人口增加,表现出国家的强盛B.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摊丁入亩”政策和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关C.耕地面积增加与人口增加没有因果关系D.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人地矛盾突出,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答案: C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显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数量有一定关系,而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当时的经济和国家政策也是有关系的,人口的
65、增长势必引起人地矛盾,所以C项是错误的。9、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揭示了人口猛增与资源分配矛盾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主要在于强调人口的增长致使房屋居住条件与粮食的不足,由此分析可知人口猛增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故选D。10、下表反映了
66、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产到户”的实施答案: B解析: 从图中数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富农、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大大降低,和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相当,说明土改已经完成。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公有制取代的私有制;C项开始于1958年;D项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和D
67、项与题中所给时间不符,可排除。题中土地占有比例的变化原因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项为正确答案。11、(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出了如下估计(欧洲如何使非洲变成不发达地区,单位:百万人)。他制作这张表格主要是为了说明( )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非洲100100100120欧洲103144274423亚洲253437656875A.非洲人口数量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C.奴隶贸易给非洲人口带来惨重损失 D.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答案: C解析: 从表中数据来看,非洲人口数量在两百多年里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没有什么
68、增长,而亚洲和欧洲人口均有大幅增长。作者通过对比三大洲人口变化,意在说明导致非洲人口停滞的根源在于罪恶的黑奴贸易。12、人口的流动往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下面表格是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下列对变化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1750年19.20.113.11850年22.72.38.11900年24.95.17.4欧美国家的近代化有利人口的增长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欧美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于非洲移民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A. B. C. D.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表格中“1750
69、1900年”欧美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出现都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非洲人口的大量流失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所造成的,的表述符合题意,而的“非洲移民”表述不合史实,而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故选B。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材料二 英国
70、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材料四 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间问题。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
71、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答案: 内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早婚早育。 原因:传统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政府的政策;社会保障的缺失。 相同点:鼓励生育政策。 影响: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中国: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中国经济
72、的持续发展。 (3)观念: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 原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状况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教育水平的提高。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4)生育观念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生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 纪加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
73、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材料三: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
74、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1)4个;主要表现: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资源不足,老龄化严重。(2)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回流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3)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
75、负增长的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材料二:“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76、-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材料四: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入的大洲和地区有哪些?当时欧
77、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怎样的?指出当时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看,各国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增长呈现出的地域特点。(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结合材料,说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答案:(1)世界人口迁入的大洲和地区是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由欧洲流向美洲。原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开始时间: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78、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他国家共同满足它的需要;随着其他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另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交通工具和电讯事业的发展。16、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
79、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1)根据材料一
80、,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材料二:“我国人口增加率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50%,可见落实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
81、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
82、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蔡舫,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2)材料二、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有何建议? 答案: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人口高峰促进经
83、济增长 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多消费大影响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材料三,认为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增长。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某种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第二小问再根据材料信息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取消了全部人头税”可知调整税收政策;“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
84、岁。”可知国家直接物质奖励;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可知鼓励婚嫁;“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可知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再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等相关知识回答原因。(2)根据材料二信息“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材料三信息“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概括两人的观点。再根据材料二
85、信息“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 材料三信息“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说明各自的理由。(3)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但要紧扣题意,有的放矢,如人口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等。【热点探析】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我国从1980年提
86、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到2000年出台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放开“双独”,到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如今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复习时,可联系古今中外有关的人口政策调整,分析调整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经济、政治重心迁移;人口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福利政策的改革等相关高考长效热点,注重培养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考资料】一、亚当斯密的人口论重农主义者: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切技艺中,对社会最有利的是
87、农业。亚当斯密把人口增减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18世纪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1776年,他的国富论问世。他认为,人口增长既是经济进步的结果,又是经济进步的原因。人口增长与专业分工相互促进。人口增长最终会刺激劳动的专业分工和技术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和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收入的提高,进而扩大劳动基金。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先决条件是资本积累和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的增加,即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通过分工而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则增加了储蓄,即资本积累,因此经济不断发展。他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发展,而人口却成倍增加,会导致经济的停
88、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二、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 1965年,在我国云南元谋县上那乌村附近发现了元谋猿人左右上内侧齿化石各一个,经科学测定,距今有170万年。1973年冬再次发掘元谋人发现地点时,又发掘到三件石英的刮削器,这被认为是元谋人使用的工具,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后来在云南元谋竹棚又发现了“东方人”的化石,从而推断中国人类活动源于250万年前。此外,还在湖北郧县发现了陨县人,距今约200万年。在我国其他地方,发现了许多比元谋猿人稍晚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如陕西省蓝田的蓝田猿人,距今约80万年;安徽省和县的和
89、县人,距今约70万年;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人,距今约70万年;辽宁省金牛山和本溪山城子庙的后山猿人遗址,距今约50万年;山东沂源猿人,距今约50万年;河南省南台县云阳镇杏花山下的云阳猿人,贵州省桐梓县九坝乡的桐梓猿人等,都已经有了五六十万年的历史。其中发现较早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从1927年开始发现北京人遗址开始,已经发现了分别属于40多个男、女、老、幼不同个体的头盖骨、面骨、下颌骨、牙齿和四肢骨等大量的人类化石。据考古学家鉴定,北京人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器,并利用石器与大自然作斗争。三、清代人口迁移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
90、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开发了内蒙古地区,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
91、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但是,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四、全面放开二孩的原因1 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或生育率持续走低) 2“银发危机
92、”(即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3、“刘易斯拐点”隐忧(劳动力短缺隐忧)“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4、“失独” 社会之殇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
93、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5、男女比例失衡第八讲 生殖与发展:中外历史上的人口问题(参考答案)【热点训练】1、答案: A解析: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是导致1721年至1766年间人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2、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眼是“在时人眼中看来”,而且题干阐述的重点是通商口岸的人口问题,强调的是人口众多,引起社会富庶,题干没有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所以答案为B。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主旨和题眼,读懂材料中时人的感叹,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3、答案: B4、答案: A解析: 从题中能够得出;说法错误,在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94、。5、答案: A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晚于此表,此表人口变化不受其影响。黑人代表的不是先进文明,排除C。D项没有阐明奴隶贸易和欧洲移民和土著居民大幅减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反映出表格土著居民大幅减少这一现象,排除D。答案为A。6、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字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得出为了追求财富当时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移民带去了先进的文明,欧洲文明不断外传,由于货车、轮船、飞机和汽车的出现普及也推动了移民的进程,据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的表述不合史实,追求财富才是主要原因,故选D。7、(1)提取信息准
95、确,归纳概括完整且符合史实。示例由欧洲迁往北美。为逃避政治迫害 ;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如17世纪初,英国宗教专制,致使成千上万的清教徒逃亡海外,其中大部分移民北美。 大批欧洲移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涌入美国。)由非洲迁往美洲。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西欧殖民者贩卖黑人到美洲。由亚洲迁往美洲。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列强掠卖人口。(如1860以后掠卖华工)中国人闯关东。因生活所迫自发移民。美国人西进。政府优惠政策促进人口流动。(如美国实行的宅地法,吸引了大批人口由东部流向西部)(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6分)(2)分析全面 示例影响:增强民族认同感,形成新的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
96、程。促进经济发展。(如19世纪的欧亚移民,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美国的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西部得到了开发,同样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的建立、以色列国的建立。)【能力提升】1、答案:A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中国古代的生产力谈不上高度发达,反而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
97、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下的人口增长2、答案: A解析: 分析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从宋太祖到宋徽宗时期,人口户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此后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宋徽宗末年北宋灭亡。宋高宗时期南宋建立,但是偏安江南,因此导致人口户数剧减,故选A。BCD三项都没有正确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排除。3、答案: B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致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就造成了尽管政府控制的人口并不少但是纳税的人口却非常少的经济现象,所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
98、是“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而非其他的选项。4、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因此AB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D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D5、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都正确;图中并未涉及到工业革命时间段,所以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
99、业化的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D项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6、答案: D解析: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对移民和海外贸易进行严格控制。7、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获取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A的原因是华北地区战争不断导致大量人口迁入;CD两项的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大量从华北掳掠劳动力。所以答案选B。8、答案: C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显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数量有一定关系,而人口数
100、量的增长和当时的经济和国家政策也是有关系的,人口的增长势必引起人地矛盾,所以C项是错误的。9、答案: 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主要在于强调人口的增长致使房屋居住条件与粮食的不足,由此分析可知人口猛增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故选D。10、答案: B解析: 从图中数据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富农、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大大降低,和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相当,说明土改已经完成。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公有制取代的私有制;C项开始于1958年;D项开始
101、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和D项与题中所给时间不符,可排除。题中土地占有比例的变化原因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B项为正确答案。11、答案: C解析: 从表中数据来看,非洲人口数量在两百多年里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没有什么增长,而亚洲和欧洲人口均有大幅增长。作者通过对比三大洲人口变化,意在说明导致非洲人口停滞的根源在于罪恶的黑奴贸易。12、答案: 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表格中“17501900年”欧美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出现都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非洲人口的大量流失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所造成的,的表述符合题意,而的
102、“非洲移民”表述不合史实,而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故选B。13、答案: 内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早婚早育。 原因:传统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政府的政策;社会保障的缺失。 相同点:鼓励生育政策。 影响: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中国: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观念: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 原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状况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教育水平的提高。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4)生育观念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政府应制定合理
103、的生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14、(1)4个;主要表现: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资源不足,老龄化严重。(2)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回流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3)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问题
104、,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15、答案:(1)世界人口迁入的大洲和地区是美洲、大洋洲、东南亚。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由欧洲流向美洲。原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开始时间: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他国家共同满足它的需要;随着其他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这
105、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另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交通工具和电讯事业的发展。16、答案: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观点:材料二主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材料三认为人口高峰促进经济增长 理由:材料二,认为过多的人口超出环境资源承载力;过多的人口影响
106、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多消费大影响资金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材料三,认为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增长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来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增长。 (3)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影响,不能过分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某种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第二小问再根据材料信息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取消了全部人头税”可知调整税收政策;“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可知国家直接物质奖励;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
107、,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可知鼓励婚嫁;“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可知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再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等相关知识回答原因。(2)根据材料二信息“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材料三信息“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概括两人的观点。再根据材料二信息“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 材料三信息“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说明各自的理由。(3)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但要紧扣题意,有的放矢,如人口政策应随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制定人口政策,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等。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