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93KB ,
资源ID:88879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87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三)(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三)(含解析).doc

1、2019年湖北省仙桃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

2、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2.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 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 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C. 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D. 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点,旨在

3、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的“小户”指的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早期雇佣工人,“大户”是指的是雇人劳动的工商业经营者,即早期资本家,大户与小户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提的是纺织业,不是各个行业经营手段,排除C;材料只提的是纺织业,不是手工各个行业,排除D。故选B。3.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A. 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 主要为各代政权服

4、务D. 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至今都一直沿用,这表明古代科技理论总结影响深远,D项正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科技的服务对象,C项错误。故选D。4.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A. 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C. 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

5、D. 保护奴隶主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损害公民个人权益”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度有待完普,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未体现出奴隶主的特权,故D项错误。5.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A. 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B. 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C. 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D. 以

6、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也会借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项正确;A项反对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学习西方技术,排除;材料不是用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B项错误;C项取代表述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除。故选D。6.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吴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文章,将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批判,指出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的根据,两者

7、均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且与忠、礼等伦理观念结合,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以上言论意在A. 揭示专制制度根源B. 否定社会伦理道德C. 阐释儒家伦理体系D. 剖析传统家族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下,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的根据,两者均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且与忠、礼等伦理观念结合,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这揭示了专制度的根源,A项正确;材料是“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不是否定,B项错误;材料不是阐释儒家伦理体系,C项错误;材

8、料是揭示专制制度根源,不是剖析传统家族制度,D项错误。故选A。7.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A.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B.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C. 并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D. 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领袖,目标不是实现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

9、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平均财富,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故D项错误。故选C。8.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 “不结盟”B. “万隆精神”C. “单极多极化”D. “日内瓦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

10、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指不与其它国家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 “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1978年9月,国务院全国计划会议提出:把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从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进入国际市场的政策上来。这次会议A.

11、 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纲领B. 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C. 吹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D. 旨在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材料给出的时间是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故排除D。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材料给出的时间是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故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排除C。而材料中的三个转变看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故选B。10.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

12、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 取得成功的偶然性B. 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 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 基于实际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是论述罗斯福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不是论述取得成功的偶然性,A项错误;题干是说“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说明不是整顿措施的系统性,B项错误;材料未论及罗斯福新政脱离理论的盲目性,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故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基于实际

13、的灵活性,D项正确。故选D。11.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A. 对所有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B. 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C. 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D. 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表明世贸组织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对各成员方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A项正确;B项“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未体现世贸组织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

14、的变动,C项错误;材料同是否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无关,排除D。故选A。12.“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A. 巴黎圣母院B. 大卫科波菲尔C. 日出印象D. 等待戈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的文艺的主要特点,D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符合题意;A项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排除;B

15、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C项是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6、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

16、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

17、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

18、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2)主要做法: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乡村治理和英国乡村治理的比较,中国的特点和英国的做法、影响都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而中国的成因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详解】(1)特点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考生需要从政府、士绅、儒家

19、思想等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可以看出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根据材料“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可以看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根据材料“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可以看出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根据材料“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承担催征赋税的职”,可以看出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根据材料“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可以看出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和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以及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清王朝推行

20、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以看出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考生可以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士绅阶层兴起、文化的繁荣兴盛、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2)做法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由材料“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做法是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可以从材料归纳“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得出其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 得出具

21、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从“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得出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另外结合课本知识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第(1)问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第(2)问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影响根据材料概括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政局变动与故宫文物迁徙”为主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主题:故宫文物迁徙见证了近代中国政局变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威

22、胁平津地区,为了保护文物,国民政府将故宫文物迁移到上海地区。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上海地区成为日军进一步侵略的重要目标,为了避免战火殃及,进行了第二次文物迁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南京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将文物迁移到南京地区。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一败涂地,为了避免文物落入人民政权手中,故宫文物由南京迁往台湾。随着“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两岸故宫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依据材料信息围绕“政局变动与故宫文物迁徙”确立主题,图片反映的是故宫文物随着政局的变动而不断迁徙

23、的基本史实,由此可以得出:故宫文物的迁徙见证了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动的主题,结合近代中国政局变动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学生作答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加以立论,但要切合材料的主题。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企业的兴衰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材料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自1876年筹划在兰州创办织呢局。当时有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汉口,交通方便,可把原料运至汉口,便于销售。而左宗棠认为自己管辖甘肃,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因此投资银20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商定购买全套设备。这些设备于1879年2月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再用人力及牲口

24、运至兰州,到1880年5月全部运齐。兰州织呢局于1880年9月开工。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细软羊毛,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至1881年初,织呢局的设备利用率不超过1/3.截至1882年8月,织呢局共生产粗细呢绒1500余匹;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力。1883年织呢局锅炉爆炸,终于停工歇业。摘编自吴迪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最早的印记(1)指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

25、的,概括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特点。(2)分析兰州机器织呢局衰落的原因【答案】(1)目的:开发财源,缓解经费困难;“寓强于富”,推动近代化。特点:政府直接投资的官营企业;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2)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不利于设备运输及产品运销;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小,购买力低;缺乏全盘规划,造成原料与所采购生产机械不匹配;生产条件不足,影响质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方式落后,生产设备运行安全保障性低;自然经济的抵制。(答出其中4点即可)【解析】【详解】(1)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提出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成为近

26、代化的开端。根据材料“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可以得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的。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属于洋务大臣,投资银20万两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可以得出企业的性质是官办的民用企业。根据材料“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得出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的特点。(2)根据材料“这些设备于1879年2月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再用人力及牲口运至兰州,”可知兰州交通不便,不利于设备运输及产品运销;根据材料“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力”,可知,市场需求小,购买力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

27、购机器适用细软羊毛,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可知,缺乏全盘规划,造成原料与所采购生产机械不匹配;生产条件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基础上得出自然经济的阻碍也是原因之一。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大批和平主义组织不断涌现,支持者也不断增加。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

28、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在1922年拥有20万会员,到1932年发展至100万人。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类似决议相继出现在20多所大学中。当年秋,执政党工党表示“一旦出现战争或战争威胁即以总罢工相胁迫”,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摘编自张艳婧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的影响【答案】(1)背景:一战对英国经济的破坏;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力衰减;

29、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追求和平的历史传统。(2)影响: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不利于积极备战;促进了对战争的反思。【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得出其背景包含了传统因素;“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 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 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等信息可以得出,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主要是受到一战对各国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新的战争因素的出现,也是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

30、(2)根据材料“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对英国的外交的影响、对二战的备战等角度概括其影响。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式的民主”。1943年9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中全会上提出“实施宪政,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他被蒋指定为11月12日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宪政实施协进会常务委员和召集人之一(另两个召集人为王世杰、孙科)。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1944年1月创办宪政月刊,在第二号发表愿全国上下尽力奉行约法来练习奉行宪法一文,主张政府先训练

31、一批守法人员。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的民主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和活动。【答案】(1)民主观:实行人民参与的民主宪政;主张人民要与政府合作;主张地方要与中央合作;强调政府人员要知法、守法。 (2)评述:黄炎培的民主观冲击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团结国内各方政治力量一致抗日;他举办宪政座谈会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解析】【详解】(1)由材料“黄炎培认为,中国需要的民主,是保育

32、式的民主还政于民,黄闻之甚喜”可知黄炎培主张实行人民参与的民主宪政;由材料“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可知他主张人民要与政府合作;主张地方要与中央合作;由材料“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可知他强调政府人员要知法、守法。(2)黄炎培的思想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以积极评价为主。由材料“他在工作中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主张政府先训练一批守法人员”可知黄炎培的民主观冲击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由材料“由宪政月刊社出面每月召集一次文化、实业界人士及参政员参加的宪政座谈会。1944年9月以后,这种座谈会扩展为有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讲演会”可知他的民主观有利于团结国内各方政治力量一致抗日;由材料“宪政座谈会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讲坛”可知宪政座谈会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