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阶段特征及表现】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各民族联系加强,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表现: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经济: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度盛行;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唐朝丝织技
2、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商业繁荣,开通大运河,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应用于军事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临摹的范式;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唐诗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基本线索】政治史部分:一、君主专制集权制发展(一)中央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负责审核
3、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互相牵制,。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意义: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二)地方隋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制);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
4、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史部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唐代:曲辕犁、筒车;唐初继续均田制,但唐中后期瓦解手工业:制瓷业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瓷器大量对外出口(瓷国)商业:发展 1.原因:国家统一,大运河开通,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2.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实行坊市制。出现夜市 对外贸易:陆海丝绸之路兴盛,广州、泉州、宁波、杭州、扬州等成为对外贸易
5、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文化史部分:一、思想:儒学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二科学技术:1、 四大发明:唐:雕版印刷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唐初火药发明丹经,唐末好药应用于战争2、天文学:僧一行、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3、 文学艺术:书法:草书张旭、怀素狂放;楷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规范法度绘画:吴道子(画圣)天衣飞扬、满避风动,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诗歌:代表:李白(诗仙):飘逸、豪放,浪漫,反映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诗圣):浑厚深沉、忧国忧
6、民,反映山河破败的社会现实白居易:通俗易懂、猛烈批判唐朝晚期政治黑暗,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1. 隋朝的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开创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为唐朝所沿用和进一步完善,并传往东亚各国,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吸收,使唐朝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例题: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
7、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C )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2.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影响: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此后历朝沿用。 运行机制: 例题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B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例题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B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
8、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例题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C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唐诗繁荣的原因、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物质条件);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基础);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直接原因)。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边塞诗高适“大漠穷秋塞草哀,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山水诗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
9、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浪漫主义诗李白(诗仙)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现实主义诗杜甫(诗圣) “三吏”“三别”等。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晚唐“小李杜”:杜牧:江南春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例题:“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郁顿挫,这是因为 ( C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杨,杜甫性格忧郁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4. 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及特点
10、: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有利氛围;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增添了多民族色彩,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魏晋文化)。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泽被深远,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例题1:“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背景,这位书法家可能是( B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例题2:判断字体:例题3: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
11、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 D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例题4:中国古代三大字体:特点代表人物和作品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有钟繇和王羲之贡献最大;初唐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性,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盛唐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祭姪文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纵横联系知识的
12、分析与归纳1. 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都因暴政二世而亡。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因而出现了繁荣局面。2.比较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名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时间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标准孝廉门第才学评价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世纪大族垄断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特点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自上而
13、下例题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B )A推恩令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例题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D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例题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虽恰当的评价是
14、( C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3.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最高法院国会总统相同点:形式上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不同点:前者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的产物。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历史启示: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江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过程:秦汉时期,
15、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经济中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征: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比较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历史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5.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原因:全面继承和进一
16、步发扬光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成果。隋唐(前期)统治者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隋唐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支持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统治者大兴文治,发展科举,重视科技,健全教育体系。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表现:政治上: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文化上:全面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进一步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推动了东亚乃至亚、非、欧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17、特别是朝鲜、日本),使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6. 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政治: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中央机构的成熟和完善。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标志着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崩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文化: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文化政策比较开放,佛教变得中国化。7. 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其历史启示:原因:在国家统一,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出现;都是由于农民起义推翻前朝迫使统治者吸取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统治者调整政策;统治者励精图
18、治和制度的革新;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科技进步;以较为发展的前代为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其中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正确处理民族、对外关系,增进民族间、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同时并举。近三年高考真题链接:1.(2012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9、”这句话意在强调 ( D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2012北京)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3.(2012福建)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C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4.(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
20、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B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5. (2012山东)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B )A B C D6.(2012上海)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B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21、7.(2012浙江)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D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8.(2013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
22、置9.(2013福建)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 ( B )A B C D10.(2013海南)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D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
23、开放11(2013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12.(2013江苏)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3.(2013上海) 唐
24、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 B )14.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D )A B C D15.(2013浙江)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C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16.(2013重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
25、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D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17(2013重庆)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C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18.(2014广东)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B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
26、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19.(2014广西)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C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20.(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C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1(2014海南)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D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
27、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22.(2014江苏)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A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23.(2014全国新课标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C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
28、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4.(2014山东)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C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5.(2014上海)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26.(2014上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29、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27.(2014四川)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C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28.(2014重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
30、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 B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29.(2012广东)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
31、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科举制度;“究天理”30.(2012江苏)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
32、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
33、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1.(2012天津)
34、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
35、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
36、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32.(2013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33.(2013北京)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
37、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34.(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
38、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35.(2013新课标全国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
39、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
40、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36.(2013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
41、,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
42、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37.(2013四川)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
43、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
44、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38.(2014福建)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
45、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
46、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
47、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39.(2014江苏)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
48、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40.(2014上海)传国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
49、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皇帝权力;正统地位。(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御玺数量过多,不再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国家的分与合;政治体制创新;政权合法性问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