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34 ,大小:5.32MB ,
资源ID:8871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71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件.ppt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单元会考内容标准水平层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2、践A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B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B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C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A单元会考内容标准水平层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A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A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B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A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

3、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C 现代中国的经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版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岳麓版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492009年共和国60年的经济增长史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

4、阶段(1949-1978年)和改革开放后阶段(19792009年)。阶段差异:经济体制不同,中心工作不同,经济增长动力不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在这个时期,即1949-1978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实行了高积累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劳动;另一方面,为了寻找发展经济更快的道路,又在经济制度方面进行了频繁的变革,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2.国民经济的恢复3.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国民经济调整6.文化大革命:失去的十年7.计划经济

5、体制的相关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初始经济条件“新中国建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长期的战乱。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经济结构极其低下,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际: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国际地位得到较大改观国际环境险恶 重点为作用 恢复时期的三年,虽然实行的仍然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由于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控制了金融、市场和重工业,党和人民政府的行政力量空前强大,实际上为1953年以后中国大陆迅速平稳地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一

6、五”计划及其成就三大改造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主持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解释了其含义,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1950年(估计为朝鲜战争

7、爆发前),刘少奇在一份手稿中专门谈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认为,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以后,第一步,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第二步,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重工业;最后,就要在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轻工业。并论述了中国应该取这种工业化道路的道理。(摘选自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关键点: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安全与统一问题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示范效应重工业不发达制约国内其他产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有关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因落后而屡屡受到侵略压迫的教训等 林毅夫等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

8、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可见,已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从经济增长的

9、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人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和18.7%的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当时产出增长速度仅和人口增长相当(两者年增长率均为1%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例如印度,也是大陆型的农业经济国,最初的经济状况和中国相似,但它在50年代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还不到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什么要开展

10、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配合工业化战略中国共产党在传统社会主义理念支配下,追求一种社会主义的农村发展道路的主观选择最直接原因是与统购统销制度安排有关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19501952年)0246810121419501952(平均)195519561957年增长%基本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正确的。进行得太早,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但有缺陷。中国国民收入变化:19571963年(单位:亿元)90811181222122099692410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

11、961年 1962年 1963年国民收入苏联逼债三年的自然灾害政策失误加上人民公社的管理不良人民公社规模过大造成社员缺乏激励“一次博弈论”(林毅夫)1966-1976年各国经济增长情况(单位%)12434513121257.614341314123875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国民收入增长幅度 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外部原因 苏联的榜样作用 朝鲜战争的影响 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因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近代以来百年屈辱使中国领导人和人民普遍怀有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 中国长期封建统治形成了“

12、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历史传统以及毛泽东的崇高威望所有制结构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决策体系上是高度的集中化经济利益体系上是浓厚的平均化经济调节体系上是资源配置的计划化经济组织体系上是企业管理的行政化。一般说来,这种以集中计划管理为核心、部门行政领导为手段的经济体制,于那些处在发展目标单一、经济结构简单、生产经营以粗放式外延发展为主阶段的国家是适宜的。国家通过集中计划,有利于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政府直接组织投资,也利于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基础的建立,社会秩序的正常化,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初期靠拼资源、粗放式外发展所显示的优越性开始逐渐消失,而其自身潜伏的矛盾与弊病却日

13、益突出表面化了。1957年底到1978年底中国经济增长情况845993641960100200300400500600700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增长情况%中国产业就业分布 单位:%83.57.49.170.716.912.4010203040506070809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年 1978年缺乏经济性的动力和压力机制(经济利益浓厚的平均化)决策部门无法获得制订计划必不可少的全面准确的信息(经济决策高度的集中化)无法适应和匹配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及永不停歇的动态性变化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522007年中国GDP总量增长趋势6791068 1716 3645 904159811184089251483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1952年1957年1965年1978年1985年1995年2005年2007年中国GDP总量(单位:亿元人民币中国产业就业分布 单位:%83.57.49.170.716.912.45021.428.6010203040506070809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年 1978年2002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