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四 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滨州月考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答案D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22015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
2、明当时商业情况()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答案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32015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答案C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
3、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4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4、,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52015湖北名校联考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材料意思是: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62016北京月考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农为天
5、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符合题意。提能题组72016云南昆明质检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答案B解析本题考
6、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另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学习可知选择B项。82016太原模拟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其观点的论据是()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实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A项排除;B项“削弱”说法错误;纸币在宋代四川地区最早出现,宋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因素,故C项符合题意;宋代市坊的严格界限被打破,
7、D项排除。92016山西运城调研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BC D答案D解析“(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说明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故正确;“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说明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也说明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故正确;“击牲烹鲜”是指将牲畜烹饪成美味招待宾客,不能说明破坏了生态平衡,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102015衡水调研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
8、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从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记载中的草市就是这类市场。明清时期是乡村集市发展、繁荣的时期。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所以“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112016湖北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
9、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答案C解析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项说法有误。122015唐山期中有关清政府“闭关政
10、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理解相关评价的时代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同美苏关系恶化,自我封闭,所以对于闭关政策有“自卫说”; 8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肯定“自卫说”,不利于中国
11、经济发展,故有“自杀说”。这是史学家视角不同,导致的结论不同,故选A项;标准不同不等于缺失,排除B项;相互矛盾,并不等于都是错误观点,排除C项;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不能说哪个结论更正确,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2015盐城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
12、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6分)(
13、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
14、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基础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发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即可。142014浙江高考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
15、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
16、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12分)(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8分)(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6分)答案(1)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原因: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2)新气象:蚕桑
17、、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老政策:重农抑商。(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时代特征。第(1)问要求回答“政治形态”和政治黑暗的原因,侧重于政治方面。材料一中可以提取到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内阁制和君主专制加强,根据这两点概括其“政治形态”;联系君主与内阁的关系,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分析其原因。第(2)问要求回答“新气象”和“老政策”,题目限定了经济领域范围。根据材料二提供的玉米、番薯的信息,可概括为高产农作物,再联系所学的明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商业市镇兴起等,可得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戚继光、利玛窦等信息,可知应从抗倭和中日的朝贡贸易,中西文化交流和殖民势力东来等角度来概括,再联系教材中的海禁政策可回答“明朝政府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