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第一学期 期中考卷(11月)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 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B. 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C. 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D. 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
2、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点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会引起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大多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2. 图表示原癌基因发生变异的3种途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原癌基因与突变产生的癌基因是等位基因B. 原癌基因的表达不受其它遗传信息的影响C. 可推测蛋白质M的功
3、能是促进细胞的增殖D. 变异和分别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和易位【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3种途径分别是通过形成常量的超活性蛋白M、过量的正常蛋白M、过量的正常蛋白M来实现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转变的;变异是基因突变、变异和分别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和易位。【详解】A、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其等位基因,A正确;B、看图可知:原癌基因移动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合成过量的正常蛋白M,可见原癌基因的表达受其它遗传信息的影响,B错误;C、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形成常量的超活性蛋白M、过量的正常蛋白M,导致细胞癌变,癌变细胞无限制增殖,可见蛋白质M的功能是促进细胞的增殖,C正确;D
4、、看图可知:变异和分别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和易位,D正确。故选B。3.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一定能得到二倍体纯合子B. 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C. 果蝇的核基因Q1突变为Q2,正常情况下Q1与Q2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遗传的变异。【详解】A、植物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幼苗细胞中不
5、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的植物体不一定都是二倍体纯合子,A错误;B、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淀粉分支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C、果蝇的核基因Q1突变为Q2后,则Q1和Q2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C正确;D、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但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A。4. 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6、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种群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B.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不定向的变异
7、起选择作用,A错误;B、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具有适应环境的性状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其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从而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正确;D、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变化,D正确。故选A。5. 杰弗理C霍尔等人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研究中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
8、为周期基因。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B. 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C. 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 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的种类与数量都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病毒也具有基因。【详解】A、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B、基因突变往往是突变为其等位基因,且在没有外
9、因干扰情况下,基因突变也可自发产生,故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B正确;C、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D错误。故选D。6. 已知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对矮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图中育种方法()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方法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B. 方法使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 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D. 无籽西瓜一
10、般不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详解】A、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没有种子,所以方法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A错误;B、方法是杂交育种,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C、由于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所以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诱变育种,C正确;D、无籽西瓜一般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其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A。7. 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
11、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 10%,10%B. 1%,2%C. 5%,0.5%D. 2%,10%【答案】D【解析】【详解】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的平方,即4%,但雌雄性比为1:1,则XbXb的频率为4%1/2=2%;由于雄性果蝇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b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为20%,但雌雄性比为1:1,则XbY的频率为20%1/2=10%,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对所给信息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难度不是很大,但容易做错。8. 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
12、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 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C. 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D. 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可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号、14号、异常和21号共6种
13、精子。【详解】A、14号和21号染色体相连接形成一条染色体,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B、观察染色体应该选择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因为此时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平面上,形态固定,数目清晰,B错误;C、根据题意中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如不考虑其中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14号、21号和异常染色体、21号、14号和异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14号和21号染色体,C错误;D、由于该男子能形成含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的正常精子,则与正常女子婚配可生育出正常的后代,D正确。故选D。9.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经产生的过程
14、,是基因中碱基数量发生了改变B. 经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生突变,但不发生基因重组C. 经产生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测交D. 植株体内不是所有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经产生的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改变,其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碱基数量发生改变,A错误;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经产生的过程,既涉及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也涉及到有性生殖过程,因此可以发生突变,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经产生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自交,C错误;D、的花粉经离体培养成的为单倍体幼苗,其体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
15、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到的植株,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10.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观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偶然性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小B. 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的特性,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6、,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随种群数量的增大,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详解】A、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偶然性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小,A正确;B、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对突变进行了选择使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B错误;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物种朝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D错误。故选A。11. 如图为某细胞一个DNA片段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为无遗传效
17、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a基因可能突变为b基因B. 片段中a基因整体缺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 若c中碱基对发生改变,则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D. 在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18、。【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只能突变为原基因的等位基因,a和b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B、片段中a基因整体缺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c中碱基对发生变化,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错误;D、在减数分裂中交叉互换一般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错误。故选B。12.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个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患者的孩子,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答案】A【解
19、析】【分析】该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能根据亲本及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各自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形成的原因。【详解】因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父母正常,生了一个红绿色盲且XYY的孩子,说明X染色体上带色盲基因,这条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方,Y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导致。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
20、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B. 甲、乙、丙三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C.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D. 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详解】A、D、图甲中“环形圈”的出现,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上面一条多了一段或是下面一条少了一段,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图乙中的“十字形结构”的出现,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的同源区段发生了联会现象
21、,该种变异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丙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所以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A正确,D错误;B、甲、乙均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丙属于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C、甲图是由于个别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C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甲、乙、丙三图中的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在此基础上找出出现图示现象的原因,据此判断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
22、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14. 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BYb或XbYBB. 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C. 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不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D. XXY截毛果蝇为雄性,是由于母本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异常导致【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
23、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因此雌果蝇有三种基因型:XBXB、XBXb、XbXb,雄果蝇有四种基因型:XBYB、XBYb、XbYB、XbYb。【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该截毛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XbXbYb,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亲本中的雄果蝇,因此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一定是XBYb,A错误;B、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X染色体有2条,并且b基因复制后有2个b基因,因此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B正确;C、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
24、染色体上,因此会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点,C错误;D、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表现为雌性,D错误。故选B。15. 在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试剂,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似,但对着丝点分裂不起作用B. 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在分裂后期起作用C.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后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体D.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的都是多倍体【答案】A【解析】【分析】多倍体产生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温度等环境因素骤变,使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虽然已经复制,但是不能完成细胞分裂过程,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产生的人为因素是用秋
25、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或发育的种子,从而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详解】A、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似,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B、由于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秋水仙素在分裂前期起作用,B错误;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后得到的植株染色体都加倍,但不一定都是纯合体,如Aa植株处理后为AAaa,仍为杂合体,C错误;D、由于有的单倍体幼苗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是二倍体,D错误。故选A。16.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26、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B.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D. 人工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大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答案】C【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四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获得的突变体大多数表现出不良性状,D错误。17.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进化的方向B.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桦尺蠖与环境、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共同进
27、化C.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 自然状态下植物甲在3月份开花,植物乙在10月份开花,说明二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叫共同进化,故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C、出现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D、植物甲与植物乙繁殖时间不同,可能是不同的物种,二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D【点睛】18.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
28、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A.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B.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C. 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D. 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B、家蝇的抗药性是早就存在的,DDT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B错误;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C 正确;D、家蝇的抗药性是本来存
29、在,再DDT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增强,D 错误故选C【点睛】19. 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AA占25,Aa占50,aa占25。这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的表示基因A和基因a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考查,如果已知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详解】由题
30、意知,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因此A的基因频率=25%+1/250%=50%,a的基因频率=25%+1/250%=50%,又知,在某一环境中AA与Aa、aa的生存能力大小为AA=Aaaa,由于据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的个体的生存能力强,所以A基因频率的变化是逐渐升高,但无限接近但不高于1,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逐渐降低,无限接近但不低于0。故选A。20. 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B.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液体增加,引
31、起组织水肿C. 图中和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答案】C【解析】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存在于图中红细胞中,若某人为缺铁性贫血,则会影响图中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组织液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图中毛细血管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并非血液,C错误;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21. 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
32、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给A处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a点时,导致Na+内流,使得a点的电位由原来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传至b点时,a点已经恢复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由于b点已用河豚毒素处理,而河豚毒素能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不能产生正常的动作电位,因此b点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睛】22. 据美国中文网7月3日报道,一
33、名中国留学生因吸食“笑气”而引发身体机能多方面紊乱“笑气”即N2O,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其它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B.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C. 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D. N2O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突触后膜上有关阳离子的内流【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
34、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神经元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进而与其它神经元形成多个突触,A正确;B、突触小泡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是能量的动力车间,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C、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吸食“笑气”使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不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D、由题意知吸食“笑气”,神经后神经元可能是持续兴奋,电位不能由动作电位转变成静息电位状态,又知“笑气”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可以改变离子的通透性,因此N2O引起麻醉的原因可能是影响了突触后膜上钾离子内流,D正确。故选C。23.
35、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电刺激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B. 电刺激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C. 电刺激处或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由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
36、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电刺激处,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流计,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A正确;电刺激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后膜传至突触前膜,所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B错误;电刺激处产生的冲动可以由神经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直接电刺激肌肉处也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借“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人工电刺激”创设情境,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
37、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兴奋传导方向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属于能力立意题。24. 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是在动物细胞的能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由此可知( )A. Na+K+泵能催化ATP水解,也能催化ATP的合成B. 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 Na+K+泵上有K+的结合位点而没有Na+的结合位点D. Na+K+泵损坏,神经细胞兴奋传导受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
38、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是属于主动运输。【详解】A、据题意可知,Na+-K+泵既是运载Na+和K+的载体,又是一种ATP水解酶,但不能催化ATP的合成,A错误;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也是主动运输,B错误;C、Na+K+泵上即有K+的结合位点也有Na+的结合位点,C错误;D、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故Na+-K+泵一旦受损,神经细胞将无法正常传导兴
39、奋,D正确。故选D。25.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左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右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相关内容。由图可以看出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位。M点受到刺激,a点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M点受到刺激,a点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
40、回正值,故答案选B。二、简答题26. 果蝇卷翅基因A是2号(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_(相同/不相同),显性突变基因的存在_(可以/不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_(上升、不变、下降)。(3)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4)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
41、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dd个体表现为新性状)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若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型:新性状=_,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答案】 (1). 不相同 (2). 不可以 (3). 下降 (4). 100% (5). 8:3: 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题图分析,A与b、a与B基因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连锁,雌雄果蝇AaBb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时,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比为1:1的配子,所以其子代只有三种基因型: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只有AaBb个体,均存活;而个体AAb
42、b和aaBB均致死。【详解】(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基因种类不同,因而其DNA碱基排列顺序也不相同;由于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碱基序列改变,所以不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2)若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则含卷翅基因的个体比例降低,由此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下降。(3)该品系雌雄果蝇AaBb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只有AaBb个体存活,个体AAbb和aaBB均致死,所以杂合子的概率是100%。(4)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可知:若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DDaabbDd,子一代基因型为A
43、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 F1选出卷翅果蝇(AabbDD:AabbDd=1: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中的AAbbD_ 死亡,仅存活AabbD_:aabbD_ :aabbdd(或Aabbdd)=8:3:1,即卷翅:野生:新性状=8:3:1。【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A与b、a与B基因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雌雄果蝇AaBb互交时,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比为1:1的配子,所以其子代只有三种基因型:AAbb、aaBB、AaBb。27. 图甲与图乙分别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两种方法。请回答。(1)甲中的西瓜植株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_
44、。a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等过程,融合过程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_。(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_,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_(属于、不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_。(3)假定二倍体西瓜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性状分别由R与r基因控制。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Rr,则乙中四倍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_,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答案】 (1).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2). 流动性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4). 属于 (5). 四倍体与二倍体植株产生了生殖隔离,群体本身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6). RR:Rr:rr=1:4:1 (7).
45、5/12【解析】【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其原理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乙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的两种方法,其中甲图中涉及细胞融合技术,二倍体产生的花粉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西瓜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与体细胞杂交形成杂种细胞,由杂种细胞发育成三倍体无子西瓜;图乙是多倍体育种过程,其原理是
46、染色体变异。【详解】(1)花粉形成过程是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a过程是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与二倍体植株产生了生殖隔离,群体本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数为双数,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3)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Rr,四倍体植株乙的基因型为RRrr,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RR:Rr:rr=1:4:1,二倍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R:r=1:1,因此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个体所占的比例
47、为:1/61/2+4/61/25/12。【点睛】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多倍体育种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物种的概念和生殖隔离,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28.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某小岛上蜥蜴原种进化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如下图,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_、_、_。(2)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将_、A基因频率将_(增大,不变,减小)。(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
48、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该种群是否发生生物进化并说明原因_。(4)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5)在对某工厂职工进行遗传学调查时发现,在男女各400名职工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男性患者为22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_。【答案】 (1). 突变和基因重组 (2). 地理隔离 (3). 生殖隔离 (4). 不变 (5). 不变 (6
49、). 没有发生进化,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7). 60% (8). 6 %【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分析图可知: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详解】(1)分析图可知:A、B、C依次代表的含义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2)该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Aa=1-16%-36%=48%,该种群的基因频率A=16%+48%2=40%,a
50、=36%+48%2=60%,自由交配后代AA=(40%)2,Aa=240%60%=48%,aa=36%,A的基因频率是A=16%+48%2=40%,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3)基因型为Aa的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为50%,自交n此后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50%,因此自交n次后基因频率不变,所以没有发生进化。(4)由于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故F2群体中的A_bb,aaB_的胚胎死亡,只剩下A_B_和aabb,即AABB占1/10,AaBB占2/10,AaBb占4/10,A
51、ABb占2/10,A基因频率是6/10,即60%。(5)该种群的男职工400人,患者22人,女职工400 人,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因此该种群中色盲基因数是22+30+102=72个,该种群的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数是4002+400=1200个,因此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721200100%=6%。【点睛】对于根据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9. 人体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膀胱充盈,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由路径传递到大脑皮层并产生尿意,该过程不属于反射活动,原因是_。(2)图中“某神经中枢”位于_
52、。若该中枢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络中断,则成人也会出现小便失禁现象,由此说明_。(3)神经元能接受来自不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原因是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含有相应神经递质的_。(4)据图乙分析,刺激神经元时,逼尿肌并没有收缩,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反射弧不完整 (2). 脊髓 (3).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4). 特异性受体 (5). 刺激强度较弱,不足以引起膜电位的变化【解析】【分析】图甲排尿反射的过程为:膀胱充盈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图乙可知引起兴奋的阈刺激是S5。
53、【详解】(1)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由路径传递到大脑皮层并产生尿意,该过程不属于反射活动,原因是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没有效应器和传出神经,即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2)人体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若该中枢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络中断,则成人也会出现小便失禁现象,由此说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神经元能接受来自不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原因是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含有相应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4)兴奋的产生必须要有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强度较弱,不会产生兴奋,所以刺激神经元时,逼尿肌并没有收缩,原因可能是刺激强度较弱,不足以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点睛】本题以人体的泌尿过程为情景材料,考查反射的概念、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