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无锡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一第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一第25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或答题卷。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或答题卷的规定位置。3.填写答题卡:作答选择题和判断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其他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4.填写答题
2、卷:作答所有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 西周分封制开始瓦解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
3、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2.赢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长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 地方自主权完全被剥夺D. 地方割据彻底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长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来看,秦以后地方主管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反映了在统一政权下,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与材料地方长官一直由中
4、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完全被剥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地方割据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导致的,只要在封建社会就不会消除,排除。【点睛】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3.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 体现地域差异B. 严格等级出身C. 努力公平公正D. 确保任人唯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来看,欧阳修主张科举制要确保选择人才。
5、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来看,欧阳修主张科举制与地域差异无关,排除;B项“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来看,欧阳修主张科举制与等级出身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欧阳修公平公正的主张,排除。4.史载,古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面对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古希腊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答案】B【解析】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
6、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故选B;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
7、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就是考查希腊城邦的特点,即城邦利益高于一切,考生如果理解了这一重要特征,答案就不难选出了。5.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答案】D【解析】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
8、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6.“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A.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 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C.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D. 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答案】C【解析】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行使。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地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实
9、现了分权与制衡,保障与健全了民主制度。但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可知,分权可能会导致效率的低下。因此,分权原则是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本身没有错误,但过于片面,没有突出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保障民主是以效率为代价,D项表述错误。7.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C. 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D. 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
10、】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德国政体变革与宪政民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是关键信息。8.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 洋
11、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答案】C【解析】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汉族官员李鸿章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重用汉族官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缓和民族矛盾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政府权威性仍然存在而非逐步丧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史学家唐德刚说,这次战役“从全盘战局看,日本联合舰队沮没布达成聚歼中国北洋舰队的目的,却为下一步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此战位于下图中的A. B. C. D. 【答案】B【
12、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牙山战役,是黄海海战,是辽东战役,是威海战役。黄海战役日本舰队打败北洋水师,为“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ACD错误。10.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A. 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B. 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C. 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D.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实
13、现把中国人变为国家的主人,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名师点睛】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
14、命的纲领。(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4)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11.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
15、主张有利于( )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中“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区域、苏区代表全国国会”等相关信息判断是在抗日站战争时期;而A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是解放战争时期,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位】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近代中国维权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
16、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13.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
17、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4.下面是2017年俄罗斯媒体对俄国
18、民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社会调查情况统计图。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十月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B. 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肯定态度居多C. 十月革命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D. 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答案】B【解析】【详解】从社会调查统计表看出,认为十月革命为俄罗斯人民打开一个新历史时代和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61%,说明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肯定态度居多,故B正确;材料表明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持肯定态度居多数,不能说明十月革命的负面影响较大,排除A;材料数据表明俄国民众认为十月革命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达到36%,不能说明十月革命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故C错误
19、;材料反映的是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无法体现十月革命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排除D。15.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答案】C【解析】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
20、AB在材料中没法体现,D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16.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
21、中国的原则,故选A;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而不限于国共两党,排除B;大陆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台湾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立法权,但不具有独立的主权,排除D。17.“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人与美国的战争。”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A. 不结盟会议B. 亚非会议C. 第26届联大D. 日内瓦会议【答案】D【解析】
22、【详解】依据材料“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人与美国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答案为D项。A项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排除;B项亚非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越南问题无关,排除;C项第26届联大由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的,排除。【点睛】1954年4月,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发挥了重
23、要作用。18. 1946年3月12日,杜鲁门在一次国会演说中提到:希腊除美国之外,无其他国家可以向之乞援,无一国家愿意,亦不能以必需之物供应希腊民主政府,这次演讲的目的是A. 揭露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希腊企图B. 希望国会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遏制苏联C. 表达成为希腊盟友,共同发展经济的愿望D. 宣传马歇尔计划对希腊经济恢复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杜鲁门主义的理解。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反映了美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霸权的目标。所以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19.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
24、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价值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冰岛放弃加入欧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反对更多的主权让渡,所以材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绝对化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20.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
25、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A. 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C. 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 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答案】D【解析】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
26、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21.英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之一,优良的政治秩序促进了社会持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
27、史 材料二: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利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1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
28、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00字左右)【答案】(1)观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问题: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2)论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论据: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
29、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时相互推动的。【解析】【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来看,这体现了查理一世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观点;问题:依据材料“议会认为查理一世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则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来看,这体现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依据材料“古老的合法血缘”“非法的新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拥有立法权,查理一世拒绝服从议会的审判,体现了国王与法律的矛盾。(2)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结合英、法、美、
30、德等国民主化进程的长期性、艰难性、曲折性等史实回答,要做到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达通顺。例如:论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论据: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英国通过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
31、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时相互推动的。22.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
32、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
33、些特点的基本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封封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领导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权利逐渐恢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解析】【详解】
34、(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特点是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封封建;群众基础广泛。第二小问的成因,结合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2)第一小问的事件,依据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可知,事件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工人阶级成长为领导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本小问的理解,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
35、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权利逐渐恢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23.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会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一1972) 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提出三条:美国从台湾撤军,
36、跟台湾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断交。美国又反过来提出三条:一是卡特政府说必须得到国会参议院讨论,在美中建交的那一天,告诉台湾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一年后失效,这一点中方表示了理解。第二条是美国要求中方要发表一个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声明,中方一直不做承诺。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提出,建交以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废除了,美国就不能再向台湾卖武器。卡特政府承诺,1979年起不再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材料三:尽管实际情况的发展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迅速,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多方面的成功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
37、问题专家贝特斯基尔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二,中美建交过程中,双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中美谈判可以看出中国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美国坚持对台军出售武器体现出其对亚洲怎样的战略意图?(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中贝特斯基尔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表现:对中国封锁、禁运;阴谋制造两个中国。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的对立。(2)核心问题:台湾问题。根本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战略意图:美国虽然迫于形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仍不放弃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3)赞
38、同。理由: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着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1949年12月美国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来看,美国对中国封锁、禁运,并且阴谋制造两个中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战后推行霸权主义,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持敌视的态度。(2)核心问题:依据材料“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
39、湾出售武器”来看,中美关系之间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根本原则:依据材料“1978年邓小平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提出三条:美国从台湾撤军,跟台湾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断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战略意图:依据材料“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湾出售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虽然迫于形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仍不放弃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3)态度及理由:依据材料“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多方面的成功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在遇到问题和摩擦时,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说明贝特斯基
40、尔的观点是正确的;因素: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均是影响中美双方关系发展的因素。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史记秦本纪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
41、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答案】(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思想:法治、农战。(2分)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位;燔诗书而明法令。(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
42、学:导致秦朝迅速灭亡。(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据材料二“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农战。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即可概括其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位;燔
43、诗书而明法令。(3)据材料三“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即可概括“大夫”“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大夫认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认为导致秦朝迅速灭亡。(4)本题要求学生说明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 评价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
44、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全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材料三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
45、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说明日本新领导人对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的做法。举例说明日本“为自己去掠夺”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经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新经济。文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军事:仿效欧美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实行征兵制。影
46、响:侵略朝鲜、中国。(4分)(2)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4分)(3)改革者的胆识、勇气;改革的策略;改革措施是否彻底;稳定的环境、国情等(2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解析】试题分析:(1) 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说明日本新领导人对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的做法。并举例说明日本“为自己去掠夺”的史实,本问题属于说明性和列举性问题,难度相对较低,只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经过简单理解归纳,即可
47、作答,如做法具体为经济方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新经济,文化方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军事方面仿效欧美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实行征兵制;“为自己去掠夺”的史实为侵略朝鲜、中国。(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本问题属于理解归纳性问题,难度相对较高,解答过程中注意有效信息的把握,具体为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影响改革成效的因素有哪些,本问题属于综合归纳性问题,难度相当高,除了要综合上述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并调动已有人文素养老保险作答,如改革者的胆识、勇气,改革的策略,改革措施是否彻底,稳定的环境、国情等。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改革内容及认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改革内容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