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5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17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课件: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热考题型四 数据处理与新信息分析类1.(2015课标,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知,朊粒为蛋白质,不可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由题干可知,朊粒的增殖是通过诱导更多的Pr

2、Pc的空间结构改变实现的,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B错误;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空间结构的改变,不符合上述特点,D错误。答案 C 2.(2016北京卷,5)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 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A.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

3、器官 C.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解析 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5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C3,进而被还原为有机物,A正确;通过分析图像可知,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分配到“0”线以下的营养器官中,B正确;在植株发育早期光合产物更多的分配到营养器官中,发育的中期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分配比例接近,后期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生殖器官中,C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正常光照和70%遮光条件、不同发育期豌豆植株,因变量是光合产物在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D正确。答案 C

4、3.(2016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 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2)

5、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解析(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应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

6、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答案(1)样方 S(2)二、三 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1)针对新情境题 新情境题往往“高起点、低落点”,解题关键是抓“切入点”,与教材所学知识对接,问题可迎刃而解。(2)针对“数据”问题 面对眼花缭乱的数据如坐标曲线类试题,必须巧妙找到“0”“上升”“下降”“拐点”“平衡点”等关键数据点,透过数据现象,找

7、到事物变化的“规律”与“实质”。一、新信息类 1.(2016皖江名校联盟)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制备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荣获2015年的诺贝尔奖。青蒿素的主要作用是干扰疟原虫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是一种不具有细胞核和各种复杂细胞器的单细胞生物 B.疟原虫侵入宿主的红细胞后,内环境中的抗体对其不起作用 C.青蒿素干扰疟原虫的膜系统,将导致该虫的ATP合成完全受阻 D.人体未成熟红细胞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实验材料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疟原虫细胞内具有线粒体,而具有该细胞器的生物是真核

8、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应具有细胞核和各种复杂的细胞器,A错误;抗体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ATP并不是全部在生物膜上合成,C错误;作为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实验材料应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错误。答案 B 2.(2016广东中山期末)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正常细胞中Smac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会将它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Smac从线粒体释放时需消耗能量 B.癌细胞中Smac从线粒体释放可能受阻 C.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可

9、能与癌细胞中IAPs过度表达有关 D.Smac与IAPs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相同 解析 本题题干信息Smac这种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该种蛋白质信号时,会将其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则Smac的作用应为与IAPs结合,促进后者发挥作用,癌细胞具“不死性”;丧失凋亡能力,则可能是Smac释放受阻、作用异常或IAPs表达受抑等。答案 D 3.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一种机制,包括长环反馈、短环反馈和超短环反馈三种类型。长环反馈是指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对垂体或下丘脑的反馈;短环反馈是指垂体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超短环反馈是指下丘脑

10、分泌的激素对其自身的反馈。如图为人体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图(图中序号表示“促进”或“抑制”),则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说法合理的是()A.反馈AC依次是:长环反馈、超短环反馈和短环反馈 B.若图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图中只有、和表示促进 C.在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激素将有所增加 D.若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则靶器官只有性腺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反馈A是垂体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应属于短环反馈,反馈B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其自身的反馈,应属于超短环反馈,反馈C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应属于长环反馈,A错误;根据教材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的调节过程可知,题图中只有和表示促进

11、作用,其余均为抑制作用,B错误;在寒冷条件下,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体通过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C正确;由图可知,促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下丘脑和内分泌腺,因此,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应包括下丘脑和性腺,D错误。答案 C 4.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可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自身,其数量由功能相反的Mcl1蛋白和Bim蛋白决定(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数量减少Bim蛋白 调节性T细胞 Mcl1蛋白 数量增加A.抑制Mcl1蛋白质的活性,人体反应过度类似于过敏反应 B.人体内Mcl1蛋白质

12、的活性被抑制,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C.抑制Mcl1蛋白质的活性与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效应相同 D.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使免疫功能减弱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抑制Mcl1蛋白质的活性,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抑制作用减弱,人体免疫反应过度,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产生的反应,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时免疫反应减弱。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抑制作用减弱,免疫功能增强。答案 B 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2013江苏卷)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

13、产品标识制度 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 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 解析 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但国际上并非大多数国家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A项正确、B项错误;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安全的影响上,但这些通过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等是可以解决的,C、D项正确。答案 B 2.科研人员采用下列工程技术培育

14、出了“黄金大米”,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玉米体细胞胡萝卜素基因水稻体细胞“黄金大米”A.黄金大米的培育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及植物组织培养 B.图中胡萝卜素基因属“目的基因”C.图中过程包括脱分化、再分化等 D.黄金大米因转入的是玉米细胞的“正常基因”故不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培育成功即可大面积推广 解析 任何转基因工程,均需经过反复实验、论证、作充分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安全性方可推广。答案 D 3.如果转基因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则将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包括()生物安全 环境安全 食物安全 伦理道德问题 A.B.C.D.解析 花粉中若含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通过昆虫的采

15、集,沿食物链传递,最后可能进入其他动物或人体内,引发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食物安全等安全性问题,与伦理道德问题无关。答案 A 4.(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联考)下列有关转基因食品级其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和健康产生诸多危害 B.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 C.食用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食品可显著增强人抵抗病菌的能力 D.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解析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发育及健康可能会产生危害,但未必产生“诸多”危害,A项错误;“外源基因”作为DNA片段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成为脱氧核苷酸,故B、C均不正确。D 三、数

16、据分析处理类 1.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注: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解析 该地区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群落演替顺序应该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

17、交林、常绿阔叶林,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植被干物质的量除了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外,还与各级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答案 D 2.下表是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探究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的相关实验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实验二(酶浓度为2%)酶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乳糖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0 0 0 0 1%25 5%25 2%50 10%50 4%100 20%65 5%200 30%65 A.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

18、不再增大 B.实验二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会增大 C.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D.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乳糖浓度 解析 在底物足够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会随酶浓度增加而加快;当所有的酶都参与反应时,反应速率将达到最大;本实验结果是在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获得的,故再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下降。答案 D 3.(2016四川资阳模拟)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19、是 A.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B.2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 C.15 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其原因只是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促进了光反应 D.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5 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有菌根的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优于无菌根的,则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A项正确;2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细胞间CO2浓度明显较无菌根的低,则有菌根的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B项正确;15 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其原因是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和气孔导度大,利于吸收光能和CO2,促进了光反应和暗反应,C项错误;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5 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达到185.7%,15、25 分别为40.6%、35.4%,D项正确。答案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