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
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
3、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
4、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B. 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C. 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D. 是为研究文明
5、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3分)A. 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B. 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C. 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D. 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B. 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尚无争议。C. 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
6、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D. 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
7、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
8、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9、,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
10、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天地苍茫一
11、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答:提升精神:_一根骨头:_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
12、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他人格精神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8分)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710题。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13、,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
14、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7.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分别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的是一项是(3分)A. 以夹武王,衅社 诸侯咸服宗周B.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旦常辅翼武王C.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
15、公也D. 于是卒相成王 作此以戒成王8.下列对文中(含出处)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16、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C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D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白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5分)(2)
17、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
18、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
19、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 怨:埋怨B. 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 用事:掌权C. 王陵让陈平、绛侯曰 让:
20、责备D. 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 全:保全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B.汉代以前,夫人也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的妻妾的称呼。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D.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21、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吕后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B. 吕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私心很重、报复心强,主要表现在对戚夫人及赵王上。C. 吕后自以为是,爱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结果事与愿违,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买她的账,站到她的对立面上去了。D.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史家智慧,简洁的叙述语言将汉代这一残酷的宫廷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5分
22、)(2)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注】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冯公:指汉代冯唐。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写的是松树苍郁茂盛却长在山间水沟低处,而那低
23、垂摇摆的初生小树却长在高高的山上。B三四句中,“彼”指的是山上的小树,它会渐渐长大,变成和松树一样高,拥有阔大的树荫和百尺长的枝条。C“胄”,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蹑”,登。这一句的意思是贵族世家的子弟能轻易登上高位。D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挺拔,形象鲜明,情感浓烈,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16这首诗通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亦欲以_,_,成一家之言”写出了作者创作史记的主旨意图。(2)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24、以为天下仪表,_,_,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写出了孔子整理春秋的主旨意图。(3)鲁周公世家中“然我_,_,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写出了周公礼贤下士,为国操劳的精神。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历数人类文明的外国史学家,中国被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
25、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 )。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 的传说,而是 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 能摧毁的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26、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中国被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B.历数人类文明的外国史学家,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C.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D.外国史学家历数的人类文明,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不足为训 海市蜃楼 不容置喙 剑拔弩张B. 不足为信 虚无缥缈 不容置疑 坚船利炮C. 不足为信 海市蜃楼 不容置疑 剑拔弩张D. 不足为训 虚无缥缈 不容置喙 坚船利炮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
27、留存B.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用“甲骨文”一词命名“龙骨”最科学C.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甲骨文”确实是中国古老的文字D.中国考古学家认定,“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1.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每小题3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6分)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
28、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2)人学的史学观: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子路拯溺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处于危难中的人。材料二:子贡赎人春秋时鲁
29、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销。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个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
30、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答案1,A 2,D 3,C 4,C 7,C 8,D 9,C 11,A 12,D 13,B 15,B 18,C 19,B 20,A(共14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A需要解释本质和内涵。2、D本项内容只能算是一个契机和条件,不属于直接原因。 3、C,A无中生有;B 颠倒原文语序,说法不成立;D文中已经明确,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4.C文章从塑像写起,并未介绍人物的身世与经历,并未直入后文的中心事件,只是通过写塑像,突出人物精神与特征,增强可读性,与后文的内容相
31、呼应。所以C 项错。5.提升精神:是指司马迁经历人生灾难后内心发生的一个转变,即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一根骨头:是对司马迁独立人格的形象化比喻。赞美他面对强权的坚强不屈,以及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2分)6.有独立人格。司马迁:“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于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神,才能成就事业。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分需要的一种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
32、真理,才能奉献社会。有理想,执著追求。司马迁:“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尽力。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定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不重名利,不迎合时俗。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 (选择以上任意两点论述,每点观点1分,分析2分)7C 8D(“世家”记述王侯诸国之事,大臣之事一般出现在“列传”中。)9. C(“百姓说”是因为周公“作立政,以便百姓”。)10(1) 我
33、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辟,摄,畔,无以,每词1分,大意1分)(2)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放,宁,咸,宗,每词1分,大意1分)11.A 怨,应该解释为仇恨12.D 非帝王不能称本纪错13.B 目光短浅在戚夫人事件上不能体现14.(1)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听说听他独自在家,就派人拿毒酒给他喝。(蚤、独居、鸩、饮各1分,句意1分)(2)现在高帝死了,太后以女主临朝(或翻译为:太后是女主),意欲封吕氏子弟为王(或翻译为让称王),你们放纵太后的想法,阿谀奉承,背弃盟约
34、,你们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见高帝?(王、从欲,背约、句式各1分,句意1分)15B句意为树苗遮蔽大树。16答案一,对比手法:(2分)前四句用“松”和“苗”的形象、位置不同对比,五六句用“世胄”和“英俊”的职位对比,最后四句用“金张”和“冯唐”的功业、地位不同对比。(答出两点对比内容可得2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不公平用人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批判(2分)。 答案二,比兴手法,比喻,(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2分)17.(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2)贬天子,退诸侯(3)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18.C解析:画横线的句子结构混乱。A项,前后
35、分句主语不一致;B项,偷换话题;D项,“人类文明将中国当作”搭配不当。故选C。19.B解析: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足为信:是指不值得相信。根据语境,这里应用“不足为信”。虚无缥缈: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这里用作“传说”的修饰语,应选“虚无缥缈”。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语境,显然应用“不容置疑”。坚船利炮: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由后面的“摧毁”可知,这里应用“坚船利炮”。因此选B。20.A解析:由括号前的关键词“来源”以及后文关键句子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
36、遗址的结论”推知,应选A21.(1) 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生命的热血”)解析:原文中是用生动的语言把“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和“人学的史学观”对比着说的,所以将文中相对照的词语抽出来,即分别是表现两种史学观的关键词。22.作文。立意指导:(1)从孔子的角度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2)从行善者的角度:要遵守社会规则。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
37、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3)从人们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不应人云亦云(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好人应得好报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参考译文:吕后,是高祖地位低贱时的妻子,生儿子孝惠帝和女儿鲁元公主。等到高祖做了汉王,取了定陶戚姬,非常宠爱,生了赵隐王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慈懦弱,高祖认为不类我,经常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因为如意类我。戚姬受到高祖的宠幸,常跟着皇上去关东。吕后年纪太大,经常留在关中。如意被立为赵王后,好几次几乎取代太子。靠着
38、大臣的力争,太子才没有被废掉。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驾崩后,太子继承皇位。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宫,而且把赵王招来。赵王受诏而来,还未到长安,孝惠帝很仁慈,知道太后发怒,便亲自到灞上迎接赵王,一起进宫,亲自陪着赵王一起饮食起居。太后想杀赵王而没有机会。孝惠帝元年十二月,皇帝一大早出去狩猎,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听说他独自在家,就派人拿毒酒给他喝。黎明孝惠帝回来时,赵王已经死了,太后又斩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挖去眼珠,熏聋耳朵,给她灌了哑药,让她住在猪圈里,把她叫作人彘。过几天,就叫孝惠帝来观看人彘,孝惠帝看了问了以后才知道是戚夫人,于是大哭,因而生病,
39、一年多不能起床。从此每天喝酒淫乐不理朝政。七年秋,孝惠帝驾崩。发丧后,太后哭却没有眼泪。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才十五岁,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一个儿子,现在孝惠帝死了,太后却哭的并不伤心,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丞相说:什么原因?张辟疆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害怕你们这些人。如今您请求拜吕台、吕禄为将军,率兵驻扎南、北两军。再请求让吕氏子弟进宫,在宫中掌权,这样太后就会心里塌实。你们就可以逃避灾祸了。丞相按此行事,太后大喜,这才悲伤哭泣。吕氏的权势从此兴起。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利,与大臣商议,准备封吕家的人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祖杀白马立下誓言: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的人可以共同讨伐他。现在吕氏称王,不合乎盟约。太后不高兴,又问陈平、周勃,他们说: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很高兴,退朝回宫。王陵责备陈平、绛侯说:当初和高帝歃血为盟,难道你们不场吗?现在高帝死了,太后以女主临朝,意欲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放纵太后的想法,阿谀奉承,背弃盟约,你们有何面目见高帝于九泉之下?陈平、绛侯说:今天在太后面前公开反对,当朝力争,我们不如你,要说保全国家,安定刘氏后代的君王地位,你又不如我们了。王陵无言以对。十一月,太后想要罢免王陵,拜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相权。陈平为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