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2019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历史剧创作者不下功夫研读历史,而是拼凑一些离奇故事当噱(xu)头,把严肃的历史变成哄堂一笑的戏说和调笑煽(shn)情、博人眼球的趣闻。B. 又是岁始,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似(s)在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ln)的双手,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C. 中蒙界河哈拉哈行走在火山岩中,时而钻入岩壳之下;时而因堰塞(si)而成湖泊;时而穿破坚硬的玄武岩,形成跌宕(dn)的激流,像是亢奋的青年。D. 如何
2、一日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取,其实已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shn)楼般的幻影。【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 A项,噱(xu)头;B项,庸懒(慵);C项,堰塞(s) 故本题选D项。【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
3、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
4、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下我们个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认为,就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都有传
5、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甲】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我觉得,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但如果做到了这两个字,你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乙】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变好这是很简单易行的道理。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要经过历史的淘汰。而且,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轰轰烈烈,而要不绝如缕。轰轰烈烈,就会鱼龙混杂。【丙】我们的文化传统,最好是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如古人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2. 上面文
6、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播B. 当然C. 鱼龙混杂D. 薪火相传3. 上面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B. 乙C. 丙【答案】2. C 3. B【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天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C项,“鱼龙混杂”的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泥沙俱下”的本意是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块流下来,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7、,成分复杂。两个词语的不同在于“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语境说的对象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应改为“泥沙俱下”。故本题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B项,把“”改为“,”。故本题选B项。【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
8、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
9、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思想革命与技法创新,形成了“新派武侠”风格,
10、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B. 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以文化为根基的品牌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发展规划上逐渐着墨于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C. 下地干活,父亲实诚又好逞强,不惜力气不耍刁,刨地,起垄,下种,锄草,在他极有力道的大手下,土地温柔和顺,像揉匀醒好的面团,他的劳作如行云流水一般。D. 任何时候的取名,都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然而大道至简,看似仅二三字的姓名,其所蕴含的学问,却是深浅高低,各有乾坤天地。【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11、、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B项,搭配不当,错在“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内涵”和“打造”搭配不当。C项,结构混乱。D项,“乾坤”“天地”,重复累赘。故本题选A项。【点睛】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尤其是对出现标志性词语的句子的检查。1、否定词。多次出现“不”、“没
12、有”之类的否定词,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2、两面词。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等两面词,该句子可能搭配不当。3、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4、介词。极容易出现语病。5、并列词组。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5、数词。容易造成歧义或与前后词语上矛盾。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_。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你要是说它证明了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
13、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败人的。但是,这是_,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这样,我们所说的历史,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的事实。还有就是指_。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务。【答案】 (1). 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 (2). 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 (3). 我们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判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
14、符合要求即可。根据语段中“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这句话,可知第句在结构上与前一句“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构成转折关系,内容上是说“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所以第处应填写“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但是,”这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所以第处的句意要转折,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这句话正是第处要填写的内容。结合上面所说的意思,可以推知第处说的历史的第两层意思是指“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点睛】语句的连贯性也可以叫“补写句子”,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
15、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
16、)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6.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_【答案】 (1). 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 (2). 有衣食之困不
17、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第句,“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这句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前提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的,“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此要重申自己的观点;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见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第句“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不能坚
18、持品德修养的也很多”。其中对方说“例子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
19、级。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材料二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平台知乎分答(在行一点)得到喜马拉雅产品定位平台内嵌付费问答功能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付费订阅产
20、品音频分享平台用户规模(10月)974.98万52.04万215.24万2554.41万内容生产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平台孵化的名人入驻+网红推广团队自制+自媒体入驻联合出品+主播入驻服务形式付费提问,每个语音回答公开,收入由问、答者平分同“知乎”知识新闻免费,精品付费订阅免费基础上,推付费精品专区付费机制文字提问,答者设定金额+付费转载60秒付费提问,答者定价+付费偷听付费订阅,如李翔商业内参,198元/年付费订阅,如好好说话,198元/年付费数量20个热门分类,累计600余位优秀答主最受欢迎答主TOP100,累计答题7万个付费精选、电子书、音频及系列,15位大咖入驻专栏订阅16个付费精品分类,
21、累计大咖850位付费规模(畅销案例)李开复的关注者达90万,18个公开问答,收入超万元王思聪收听者超12万,32个公开问答,收入达25万专栏罗辑思维付费用户8万,营收超1592万元音频课程好好说话付费用户10万,营收超1980万元(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有改动)材料三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姜女士说
22、。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有改动)材料四知识
23、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值的社会认可。但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
24、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及其经营者,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置之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7. 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经济模式,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B. 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的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行为。C.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新渠道,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并具有价值
25、。D. 是用户进入付费平台进行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形式,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8. 下列关于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移动互联的功能拓展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为知识付费铺就道路。B. 在我国知识付费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现实的市场不小,潜在的市场更大。C. 消费者投入较低的时间、精力成本,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D. 一些消费者急于消除求知过程中的焦虑,其需求通过知识付费得以满足。9.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设性意见。【答案】7. B 8. C 9. 经营者应提升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经营
26、者应保证内容的“知识性”。消费者要以正常心态对待知识产品及相关信息。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知识付费的健康发展。【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在“经济模式”,应为“互联网经济模式”。材料一中说“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C项,错在“其中的知识系用户创造”。事实上,“知识”不一定为用户所创造。D项,曲解文意,用户为知识付费才“体现了无可否定的知识价值”,而非知识付费这种共享形式。故本题选B项。【8题详解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抓住“知识付费能够盛行的原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就能够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与现实情况不符。故本题选C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二图表显示,以及材料四中说“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这就要求经营者应保证内容的“知识性”,提升知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材料四说,
2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这对这种现象,建议消费者要以正常心态对待知识产品及相关信息。“在知识付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局部性的变味:娱乐化程度日趋严重,猎奇之势愈发明显。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及其经营者,常常将知识产品的原作者及其对知识产品享有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置之脑后,或者超越了道德底线,甚至超越了法律底线。”这就要求在应对知识付费危机时,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知识付费的
29、健康发展。回答本题,要从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考虑,给出有效的建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
30、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鱼拓画张炜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我向他讨了一幅。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
31、真实的鱼。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什么是鱼拓画?”“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这令我更加惊奇。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我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
32、才开始动手。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我说着,极力隐藏自己要当一位艺术家的跃跃欲试、野心和冲动。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用活鱼?这怎么行?”我的声音变大了。“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听上去既有道理,又过于玄妙。我甚至认为他有
33、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换了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做。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我微笑不语,看着他。“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怎么让它睡着?”“一点酒吧。”我明白了,它醉眠后,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怎样涂?如预料之中,他语焉不详。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拍按之间,需要高度的技巧。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他一再强调“眼睛”。这使我想到: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而
34、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他告诉我,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也可以将同一种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
35、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关于鱼和海的故事,朋友可以讲上一整天。那是一些烂漫的故事,惊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也催生了手中的艺术。后来这幅艺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它真的就在那里了。它是一个悲剧。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它讲述了大海: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
36、他(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10期,有改动)10.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1)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2)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11. 关于鱼拓画,“我”的画家朋友为何“一再强调眼睛”?1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13. 文章最后一段说“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0. (1)借用“印刷”一词,表现鱼拓画制作的简单易行。与后文所写鱼拓画是一种“创造”形成对比,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2)连用两个“凝固”强调了鱼拓画的艺
37、术生命。前者突出艺术的个性,后者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 11. 眼睛最能传递鱼的神气、神情、个性。眼睛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12. 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贯连全文,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13. 作品是用活鱼制作的。创造,使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生动传神的画,凸显了艺术的生命及其价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內涵。第(1)句, “印刷”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分析,从文中的句子“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可见是突出其简单;结合后文“他能
38、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突出其是一种“创造”,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第(2)句,连用两个“凝固”,第一个“凝固”结合句子“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可见是突出艺术的个性,第二个“凝固”结合后文“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可知时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11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原文,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围绕“眼睛”的特点来分析概括。可根据“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 “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概括第一点;根据“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
39、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概括第二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我”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先阅读全文,找到“我”的言行以及思考,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作用。根据“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里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我”认为作画简单,只是在死鱼身上涂抹,而画家却是在活鱼身上作画。这就把把“我”和画家
40、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根据“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以及文章的倒数二三节,都是通过“我”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从第一人称“我”本身的作用的角度分析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结构上,“我”贯穿全文,是线索人物的作用。【1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句子的位置、句中的关键词和上下文的内容。此题句子在文章
41、的结尾,注意从主旨句中的关键词语和主旨的角度分析。根据“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概括第一点。可根据文中句子“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概括第二点。根据文中的句子“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也催生了手中的艺术”“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概括第三点。【点睛】分析句子的含
42、义可从句中重点词语、句子类型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切入。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内涵,句子的类型和文中位置决定答题的方向。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修辞句、接榫句等。情感句要联系上下文找到表达的情感;哲理句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修辞句注意找到句中的本体,用喻体特征概括本体特征;接榫句注意同时照顾上下文的内容。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注意考虑文章的主旨,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辨 志(清)张尔岐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43、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44、。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
45、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蹠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蹠,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蹠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选自蒿庵集,有删改)【注】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一概放置不管。瞀乱:昏
46、乱。蹠: 盗蹠,柳下惠之弟。14.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适燕者北其辕 北:向北。B. 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C. 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D.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15.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B. 行能表乎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所志者殊耳 当其欣于所遇D. 士何事?曰,尚志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生忧乐的根
47、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B. 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蹠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C. 作者行文先简论“志”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其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D.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而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1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
48、线的句子。(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2)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答案】14. A 15. C 16. B 17.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8. 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适燕者北其辕”,“北”
49、,名词使动用法,与宾语“其辕”之间是石洞关系,所以应译为“使向北行”。故本题选A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A项,“其”:代词,它,指习惯/指示代词,那。B项,“乎”:相当于介词“于”,在/相当于介词“于”,比。D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怎么。故本题选C项。【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
50、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像蹠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与原文不符。故本题选B项。【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比如本题,先了解句子的大意为: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
51、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然后根据一些文言虚词辅助断句。如句中的“者”“也”一般在句末,可以在其后断开。找名词“功”,作主语;“生民”作宾语,可在“功在生民”的前后断开。最后看到句式对称“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可在两个“身”之前断开。【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
52、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因”:“因此”;“败度”:“败坏法度”;“蠹害”:“祸害”;“为异类之人也”:“就是异类”。第二句关键点:“志”:“使立志”;“尚”:“尊崇”;“志”:“志向”;“治隆”:“治理得繁荣昌盛”;“何由得哉”:“从哪里实现呢”。【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
53、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
54、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参考译文:人刚生下来,没有多少不同;而最终发展到大不相同,是习惯造成的。人所有的习惯,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别,是志向导致的。志向不同了,习惯便不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关键部分正了,那么没有不正的;关键部分不正,就没有什么是正的了。到燕地去的车子向北行,虽是没到燕,一定不会走错到越。去越地的船向南行,虽是没到越,一定不会走错到燕。唉,人对于志向,能不慎重吗!每一个人生而呱呱地哭着,哑哑地笑着,蠕蠕地动着,惕惕地息着,没有什么不同。出去从了先生,早上授他诵读,晚上教他意义,一样是圣
55、人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呀。等到学成了,有的做了百世的人,有的做了天下的人,有的做了一国的人、一乡的人,那劣等的是做了一室的人、七尺的人,至于最劣的是做了不完全的人、做了异类。言说成为世上楷模,行动成为世人表率。活着,人们以他为榜样;死了,人们流传他的书。流风馀泽,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恩泽施与一地,行为能成为一方的表率,事业虽没大发展,立身而无愧于世,这是一国一乡的人。至于那些心思不离开米粮,慈爱不超出妻子儿女的,那只是一室的人。沉溺于口腹的满足,追求耳目的娱乐,身子外一概
56、不问,不关痛痒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沉溺于嗜好,昏乱无度,逸乐迷失,那是不完整的人。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难道人生一开始,就有这样不同吗?习惯造成的啊!习惯的不同,又是志向不同造成的。志向在这里,那么习惯就在这里;志向在那里,那么习惯就在那里。孔子说:“如果立志在仁上,那就不会做恶。”这是说志向是不可不定的。所以志向在道义,就不会沉迷于货利;志向在货利,就不可能希望他做合乎道义的事。志向在道义,每次行动就能进步;志向在货利,每次行动都会退步。那发端很小,效力很大,近在自己心里,远遍天地之间;在一呼一吸间定夺,显著于百年之久。孟子说:“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行善的,
57、是舜一类的人;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谋利的,是蹠一类的人。要知道舜、蹠的区别,没有别的,无非在贪利和行善之间罢了。”人之所以勤勉努力终身不停止的,志向存在的缘故。志向这东西,去做了就一定能达到,谋划了就一定能成功。等到已经实现,就不可以反转;等到已经成功,就不可以更改。于是做舜的安享做舜一类的人,做蹠的未尝不后悔自己成为蹠一类的人,可是已经无从着力了。难道蹠的聪明才智力量不及舜吗?所立的志向不同罢了。唉!求学的人一天所立的志向,就是国家治乱的源头,人们忧乐的根本啊。 孟子说:“士人该做些什么?应该尊崇志向。”学记上说:“凡是学习,为官先要学做事,为士先要立志。”我说:“没有做官的,要先使他的志
58、向端正。”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除夜作 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 夜 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19. 上面两首写除夜的诗都有点题的诗句,依次是_,_。20. 简要分析上面两首诗表达思乡之情的不同方法。【答案】19. (1). 霜鬓明朝又一年 (2). 又将憔悴见春风 20. 高诗借环境烘托孤独,以亲人思念含蓄抒情;来诗以“愁”情贯全诗,直接而强烈。高诗自问自答,来诗用夸张表达思乡深情。高
59、诗虚实结合,以对方之思来抒自己之情;来诗实写自己愁况表现思乡之浓烈。【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结构上的照应。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抓住“点题”二字找诗句。第一首诗的题目是“除夜作”,诗中“霜鬓明朝又一年”与之照应。其中“明朝又一年”表明此时是“除夜”,即除夕夜。第一首诗的题目是“除夜”,诗中“又将憔悴见春风”与之照应。其中“又”“见春风”照应“除夜”,即除夕夜。找出这两句,摘抄即可。【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道比较诗歌情感题。读懂这两首诗在比较。这两首诗都是作于除夕夜,但是诗中的内容不同,意象不同,意境也不同
60、,诗人的情感自然不同。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自己除夕夜不能归家的“凄然”;借“旅馆寒灯”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羁旅在外的孤独寂寞;以故乡今夜思千里”,以亲人思念来曲笔的方式,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思亲情怀;“故乡今夜思千里”是虚写,其它三句是实写,虚实结合来抒思亲情。来鹄的除夜实写自己愁况表现思乡之浓烈。,“事关休戚已成空”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万里相思一夜中” 用夸张手法表达思乡深情。“愁到晓鸡声绝后”直抒愁情;“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愁”情贯全诗,直接而强烈。回答本题时要从意象,抒情手法以及情
61、感等方面比较回答。【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
62、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比较诗歌的情感题,可以从从意象,抒情手法以及情感等方面比较回答。(三)文言语段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注释】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
63、匆忙。21. 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22. 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答案】21. 知权达变(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 22. 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他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解析】【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材料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首先要读懂前两则材料,抓住有关孔子的关键语句,再分析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注意要用一个短语回答。材料一,根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以概括为:
64、用行舍藏、用舍行藏。材料二,根据“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可以概括为: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考生从中任选一个回答即可。【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材料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首先要读懂三则材料,抓住有关孔子的关键语句,从中提炼出孔子在坚持理想,宣传“仁”的思想时的言行,结合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明孔子处事灵活。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在孔子看来,“勇”绝不是不计后果的蛮干,“勇”只有与善于谋划、谨慎行事相结合,才能合乎“勇”的规定。“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
65、仕而仕”,这表明孔子的处世态度: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明孔子坚持“仁政”、恢复周礼,坚忍不拔的精神,启发人们: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语句,准确进行提取或概括。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
66、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论语述而)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孟子万章下)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论语宪问)(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子曰:“志士仁人,_,_。”(论语)(2)
67、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杜牧阿房宫赋)(3)臣之辛苦,_,_,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楚辞渔父)(5)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 (1). 无求生以害仁 (2). 有杀身以成仁 (3). 廊腰缦回 (4). 钩心斗角 (5).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 皇天后土 (7). 安能以皓皓之白 (8).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9). 玉户帘中卷不去 (10). 捣衣砧上拂还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68、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生”“仁”“身”“廊”“缦”“钩”“明知”“州”“后”“皓”“尘埃”“捣”“砧”“拂”,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
69、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清流:清澈的水流;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要抄袭、套作。【答案】宛若清流于心一条条水湾环城而过,说深
70、不深,说浅不浅,是山泉汇集成的。窄的地方,潺潺做响,搭上几块石头,便可涉足越过;宽的地方,像一泓深潭,晶莹碧透,清澈见底,两岸柳丝婆娑,绿草茵茵。这里的人们,靠水就吃水,时间久了,淡忘了,这河水。这里的河,深深地向往着一泓静湖。它冲过千重山冈的阻隔,终于来到这清澈又恬静,美丽又宽广的湖边,为的是与她融合,使宽广的湖面更加宽广。这里的人,默默地向往着一番宏图。他们越过千难万险的妨碍,终于来到这繁华又多彩的城市,为的是与他交流,使贫穷的自己变得富裕。但是,水融合依旧清澈,人交流后依旧朴实,他们都没有失掉自己的本性。当然如果水流入了污浊的湖泊,也会变得航脏,人也是如此。当我们沉醉在外面花花世界的灯红
71、酒绿中时,或许我们也会失掉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不要急,你可以回到故乡来,让这些青山绿水重新净化你的心灵。无论你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即使所有人都在唾弃你,她始终会包容着你,守护着你。只要你记住,你还是德清人,你骨子里有德清的魂。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这就是德清人,这就是德清,宛若清流于心。德清若水,至清,至明。没有金罗华服,也没有凤冠鸾佩,有的只是一件银纹蝉纱丝衣,波痕点点,青翠欲滴;没有高楼大厦的震撼,没有霓虹灯光的绚烂,有的只是青山绿水,黑瓦白墙。古巷幽暗,一方水,一片山,则是德清。融合了,分不开了,也沾染上水的德行,清澈透亮,朴实却又是世间最美好的繁华。德清的人们就是这样,在一个古朴的小镇里养
72、成了古朴的人。孔瑜,孟郊他们身上都有德清的魂,如水至清,如水至明,两袖清风,不留一丝污痕。现在的德清发展了,富裕了,但始终丢不了骨子里水的性子,人还是如此的善良,邻里依旧和睦。这都是德清的水带给人们最本质的东西,是比她带给我们的财富重要得多的东西。德清是一条雄性的河,又是一条慈母般的河。那静谧的江水,拍岸的惊涛,像一首深情的母亲摇篮曲,像一部悲怆的命运交响乐,回旋在故乡的红土地上。我们是德清人,我们代表着德清,我们身上不仅有自己的荣辱,还背负着德清清廉的名声,我们不能败坏了自己的故乡,所以我们要知廉耻,有德行,守护好这一方土地,以报她的养育之恩。【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所
73、给的材料是介绍中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朴实、风骨、本色、随性的传统知识分子品行。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关键词是“清流”。立意参考:围绕“清流”,深刻阐述或生动表现清流与个人、社会的关系,表达正确而鲜明的思想。如:坚守清流本色;“清流”当“逐流”而上;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气。新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
74、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
75、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