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72.50KB ,
资源ID:88423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42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5-2016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

2、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可知,这表明“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题干中的“诸王皆

3、居京师”“支庶得自奋于功名”“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等关键信息,推理出当时中央通过约束宗室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 3据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政治的理性化色彩凸显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贵族政治正逐渐被打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题干信息“若从朕出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

4、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可知,宋仁宗认为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台谏公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的理性化色彩,故本题选B。A、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故不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故不选D。 4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

5、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A.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C.良性的政党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D.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可知,雅典公民的财产、人身、言语、情感、信仰等自由必须服从于城邦利益和要求,而不能受到民主政治的有效保护。A、B两项表述只是对题文主旨的片面反映,排除;C项表述与题文主旨无关,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

6、 5战胜高卢人后,凯撒(公元前102年前44年,罗马统治者)在盛大的凯旋仪式上牵着高卢人走,把他们牵进了元老院;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为罗马法的起源提供详实的史料支撑B.此时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C.当高卢人被牵进元老院时,其阶级属性发生了本质变化D.“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主要指其被赋予了罗马公民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历史。“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意指随着高卢人被凯撒征服,其贵族被赋予了罗马公民权,D项符合题意;罗马法起源于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前27年)早期,A项错误;3世纪,罗

7、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B项错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都是奴隶社会,实行奴隶主统治,C项错误。 6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A.议会制共和制B.三权分立C.精英政治D.邦联制总统制【答案】C【解析】本

8、题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可知,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代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故选C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故A项错误;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故D项错误。 7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

9、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有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分权制衡、代议制。根据材料文字“宪法”“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凡年满二十五

10、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可知,当时的普鲁士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A项表述中的“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8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

1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因为衣食无赖而铤而走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9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

12、思A.B.C.D.【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1918年后,国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故排除,选D;1918年前后,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发表文章、组织学会等宣传十月革命。 10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

13、制中国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A项是客观作用,不是美国的主观目的,排除A;B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也是手段,排除;从所给材料看,美国想通过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的目的在于教育中国的年轻人,让他们具有美国人的价值观,从而使美国“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D项符合材料信息,答案为D。 11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

14、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材料“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反映出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中的“前次”是指鸦片战争,题干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外贸易状况,故选择A项;B项“出超地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马克思只是客观描述,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排除C;D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12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

15、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批判和反思。A项表述“完全否定”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B、C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文主旨,均排除;D项表

16、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 131920年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A.五四运动非革命五四运动是革命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C.革命是暴力夺权革

17、命是和平请愿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从题干中信息可知两种观点是围绕“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展开的,而不是单单探讨五四运动,故、两项错误;从“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眼中的革命是暴力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思想文化运动也算革命,故项正确。 14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

18、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判断时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即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纪念双十节的决定中呼吁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道,继续奋斗,把抗日战争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也是在呼吁国共两党

19、亲密合作,团结抗日,因此选A项。B项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C项不符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代特征;D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信息不符。【备注】从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来看,高考重视对抗日战争的考查,特别注重对全民族抗战以及国共合作抗日的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倾错误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国内对国民党抗日的积极举动提之甚少,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其实,国民党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也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希望引起考生注意。1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

20、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图表反映出1927年4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前,中共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工人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10月,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与党员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61969

21、年尼克松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反映了A.美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B.美国全球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守C.美国的军事重心开始转向欧洲D.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可知A项表述“根本性变化”不符合题文主旨,排除;根据材料“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可知

22、,B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根据材料“对亚洲的新政策”可知,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文主旨,均排除。 17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目的争夺世界霸权,故A项错误;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

23、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双方互为震惊、害怕、向往,说明了势均力敌,互有攻守,故C项错误;美苏双方互相展示各自特长给对手以压力,是冷战的表现形式,故D项正确。 18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

24、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欧洲联盟。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观点并不赞同美国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而是认为“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B项排除;知识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C项排除;材料“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表明该学者的观点是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D项正确。 191964年5月2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A.国际关系走向缓和B.不结盟运动兴

25、起C.资本主义阵营分化D.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强度和厚度不同”“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建造”“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可知国际关系走向缓和。A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文主旨,均排除。 20“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

26、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其中的“我”“您”分别是A.斯大林杜鲁门B.赫鲁晓夫杜鲁门C.赫鲁晓夫肯尼迪D.勃列日涅夫尼克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巴导弹危机。根据材料“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进攻性的武器”、“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可以判断指的是美苏争霸中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我”指的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您”指的是美国总统肯尼迪。故选C项。 21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

27、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B.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C.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D.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A、B、C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故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基辛格主张国际秩序的平衡性,并且不主张“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而是要“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寻找平衡、“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进行,即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 22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

28、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表现,已经突破了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是国家外交的表

29、现。A项表述是“革命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是“过渡性”的表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是“革命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 23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大势所趋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答

30、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大势所趋,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并表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可见中国已具备了重返联合国的条件,故选B项。A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瓦解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 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

31、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代田法出现在汉代,故A项错误;材料的大意是: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 B 项正确;水利灌溉发达、耕地面积增加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5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32、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B.C.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都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不选;重农抑商始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更多的是对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对农业影响小,故排除;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人口增长了5倍多,而耕地面积增长了差不多3倍,明显小于人口增幅,结合所学,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33、故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D项。 26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传统家庭观被颠覆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可知,个体小家庭成为生产主体,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

34、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均排除;D项表述是现象,不是“根本上”的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 27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根据题干信息“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

35、,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可知,小农只注重地域的联系,因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这说明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本题选C。A、D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小农就“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来说是一个阶级,故不选B。 28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

36、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是“男耕女织”,根据材料“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可知,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A项表述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表述符合材料,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 2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

37、生了巨大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松江府是现上海市松江区,魏塘在今天的浙江省。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流传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到以纺织业为主,出现转型的趋势。A项表述符合题文主旨,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文主旨与史实,均排除。 3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

38、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因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 二、综合题:共3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

39、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

40、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材料二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

41、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答案】(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2)原因: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突出;一

42、些大国的插手。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毛泽东出行的目的和相关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沙特、埃及、伊朗”,锁定中东地区,结合两

43、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原因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作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国际、国内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32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

44、边贸易协定。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

45、尔世界:一部历史(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美国与西欧国家围绕援助计划内容的矛盾。焦点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苏联与东欧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2)

46、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指出即可。第二小问,围绕美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答即可。第三小

47、问,顺着矛盾找相应结果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逐一进行分析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33“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材料一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年,

48、“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

49、。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材料二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

50、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优。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思潮。【答案】(1)简析共同之处:国家分裂,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51、经济发展,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统一,建立统一市场。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远远超过民主德国,为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出现统一的中坚力量。19世纪末,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成为统一的领导者组织者。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德国统一的主导者。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为统一奠定思想基础。19世纪日耳曼浪漫主义对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歌颂,激发了民族意识,促进了统一。二战后,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伤害了民族感情,联邦德国称国家法律为基本法,为统一留有余地,有利增强德意志民族情感。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都属于日耳曼民族,

52、有着共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心理特征,这是统一的强大的动力。(2)评析:“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往往和国家分裂、民族危机、社会贫弱等因素密切相关。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激发民族热情,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推动民族救亡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的富强和发展。消极:狂热的民族主义容易煽动侵犯其他民族国家的利益,常成为军国主义温床(侵略他国,引发战争)。狭隘的民族主义,内不利于民族团结,外不利于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理性的民族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过度偏激的民族主义导致社会动荡【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孙中山三民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分裂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出现统一的中坚力量、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为及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引言及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对民族主义思潮进行评析。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