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单元分析:1、本单元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因此经济史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后来自然经济又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根源。2、本课特点: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部分学生初三并未上历史课,对世界史尤其陌生,对于中国在世界中历史的地位没有准确
2、定位,总体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已经学习过政治史,对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对历史理论有一定了解。三、教学重点: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成熟;难点:对农作物种植发展原因的科学依据的不理解;四、本课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分解的教学目标:1、知识点: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2、能力目标:理
3、解生产力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3、过程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政治联系紧密。五、本课课时分配: 2课时。六、教学处理基本思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还可让
4、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回家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了解其用途。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因此我对教材的次序作了一些调整,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放在“土地制度的演变”的前面。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出我国十二生肖中与古代农民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六畜)为例,说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以此引入新课。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讨论探究:我国的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让学生阅读教材,勾勒出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原始农业的产生“
5、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中耕农具、掌握一定技术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 强调铁犁牛耕的作用。结合耕作方式变化的生产工具找来图片说明其作用,并通过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反映生产力的进步。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怎样发展的?(教师创建表格)让学生分小组按各个时期整理,并抽一个组介绍,最后投影表格。2、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和原因作一归纳总结: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原因:中原人口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原因而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课后布置学
6、生收集农业生产工具的照片,按时代排列,对每一张照片上的工具可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及介绍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分小组介绍,评比。 第二课时三、土地制度的演变首先请学生讲述生产力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其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么过来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反作用。引导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关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引导学生勾勒井田制的解体过程: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 私田的增加 - 井田制日趋瓦解 - 鲁国等各诸候国改革税制 -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形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建
7、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诸候国推动一系列的变法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掌握土地兼并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是它使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封建王朝的延续与否往往取决于对土地兼并解决得怎样。四、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地位?它有何局限性?封建统治者为何要维护它?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请学生看资料回放:毛泽东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的论述,并提供一段老子有关于小农经济的论述材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8、安其居,乐其俗。邻国想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并让学生采用“假如自己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会如何做?以此归纳封建统治者的措施。小农经济发展有哪些原因和不利因素?提供一个关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材料解析题,加深学生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小结: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学习探究:阅读与思考: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想一想,这一时期,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结合课文,谈谈这种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