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375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长效热点探析:第九讲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讲 合作与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问题ks5u热点追踪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连会见,让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这一热点在历年的高考都有体现,复习时应重视以下内容:统一战线发展演变的历史,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的历史,尤其是两次合作的历史。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成为重中之重。复习时应当注意的角度是:两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历史背景;两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而不应当把重心放在两

2、党之间的矛盾和历史恩怨上。国民党的演变,性质的变化及原因、影响。国民政府不同时期的内外政策及影响。国民党领导的政治运动。正确评价国民党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活动及历史地位。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影响,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变,等等。历年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居多,试题所占比重较大。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虽然没有单独命题,但多有涉及,估计今年高考也会如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大增;中央政府提出“一两国制”的方针,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政党对话增多;港澳问题顺利解决,提供了范例和借鉴。但近年来,“台独”活动日益嚣张,再加上国际

3、反华势力的阻挠,祖国统一大业障碍重重。因此,作为一个时政热点中的长效热点,台湾问题依然是高考命题者青徕的地方。ks5uks5uks5u【热点整合】一、国共合作(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1合作的原因(1)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而凶残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二七惨案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2)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的政党的目标上两党可以达成共识;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 (3)共产国际极力促进国共合作。2合作的方式第一次国共合作

4、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一方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1)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2)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3)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3意义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开展。4合作的重要成果(1)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2)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5、和领导下,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东等省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2)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4)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5)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6)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5国共合作的破裂(1)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孙中山逝世后,以邹鲁、谢持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破坏国共合作,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进行排斥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

6、活动。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1926年,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也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人士。此后,蒋介石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合作开始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右派集团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敌人。大革命在蒋介石控制地区遭到失败,国共合作在局部地区破裂。(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合作完全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汪精卫等以“宁可枉杀千人,不

7、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1、背景:(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2)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3)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4)1935年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合作方式: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运作的,不干涉对方党内要务的合作方式。3、过程:(1)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

8、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2)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4)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

9、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5)1937年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4、意义:(1)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3)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5、合作的破裂:(1)蒋介石政府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

10、,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 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2)1946年11月15日伪国大召开和伪宪法的制订,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破坏殆尽。进入11月中旬,国民党调集三路兵力,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和平谈判大门已被蒋介石关闭。(3)1947年3月15至24日在南京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在全会开幕词中,竭力攻击中国共产党,声称:“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

11、成。”陈诚更狂妄地宣称:“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了。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史渊源(1)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2)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2、有效管理(1)1292年,元朝政府

12、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2)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3)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 3、法律依据(1)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2)1

13、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3)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4)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 (5)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两岸关系1、台湾问题的由来(1)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蒋介石在内战结束后,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从历史与现实,从国际公法与国内法

14、,从全球华人的普遍认知与国际社会公认的原则,从过去到现在,台湾从未曾成为一个国家,分隔的是治权而非主权。(2)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美国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陈水扁上台以后,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两岸关系的实质与两德和朝鲜问题的区别(1)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属于中国的内政。(2)不同于东西德和朝鲜问题德国问题完全是由外部因素强制造成的;美苏分区占领,同时美苏出于各自战略考虑及意识形态思维而支持的右翼和左翼力量是朝鲜半岛分裂的主要根源和外因。在这个过程中,中间派民族主义势力的边缘化使朝鲜民族丧失其抵制外部分裂的

15、能力和两大对立力量的相互制衡是其重要的内因。1947年至1948年南北朝鲜各自宣告成立独立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问题进一步国际化,中国也作为重要因素加入了。1953年南北朝鲜根据由有关国家签署的国际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基本划定了各自国界。 3、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1987年底,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

16、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8年10月,“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2005年以来,两岸政党开始交流。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4、中央政府的努力:对台政策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

17、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ks5uks5uKs5u(5)1981年9月,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的名义,发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就包括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

18、可保留军队统一后,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等。这九条方针是“一国两制”构想日趋成型的重要标志。(叶九条)(6)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更加完备、明确和系统化,“一国两制”方针的大体框架基本形成。(7)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构想。(邓六条)(8)1

19、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江八点)(9)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10)2003年3月,胡锦涛提出对台四点意见: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四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四点)(11)2004年月日电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日受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12

20、)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3)2008年12月15日,海、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施,两岸同胞翘首以待30年的“三通”基本得以实现。由此,两岸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各领域往来蓬勃发展,持续热络。5、两岸政党的接触和交流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此次“和平之旅”非常的愉快、顺利而成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历史性会谈,并发布了“

21、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郑重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2005年5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自称“搭桥之旅”;12日,胡锦涛和宋楚瑜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2005年7月12日,新党组团到大陆访问,定位为“民族之旅”,就是要寻求民族浩然正气、振兴中华民族。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

22、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三)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1、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美国支持台湾与中国对抗,甚至直接对该地区武力介入,阻止中国武力解放台湾。2、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

23、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ks5uks5uKs5u(四)台湾问题与国共关系1、历程: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握手”的曲折发展历程。2、影响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24、化。(3)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五)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1、有利因素(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25、政府。2、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4、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放弃武力。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

26、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热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1924年召开的“无论是对孙中山本人还是中国国民党而言,都是其革命目标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A坚持民主革命立场 B联合工农和苏俄进行革命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 D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2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领导工人运动 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3

27、“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中国共产党作出此决议的客观依据是()21教育网A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够壮大B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C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再失败和农民运动发展的燎原之势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4“一国两制”方针下台湾获得的自治权比香港、澳门的自治权更广泛,主要是指:A社会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人民政府不干预地方事物 D可以保留军队5.右图是海协会

28、的会徽。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体现促进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的宗旨说明两岸已经开始走向统一表达了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平等协商的共同愿望包含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圆融”的精神A. B. C. D.6.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揭开了国共两党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最重要的前提是()A.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现“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

29、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

30、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能力提升】1、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

31、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2001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台湾情况不同,我们仍将按照同一方针,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这个“不同”是指( )A.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B.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香港和澳门不行C.解决台湾问题有战争的可能D.台湾的文化传统和港澳不一样3、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 “我已命令

32、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了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这一行径导致的恶果是( )台湾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 台湾问题自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我国由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统一的转折点A. B. C. D.4、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余,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 )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清朝时台湾主

33、要生产食糖和粮食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 B. C. D.5、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危机的加深,淮军将领刘铭传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掳为根据。”其核心思想是( ) A.提高台湾政治地位 B.大力加强台湾防务 C.主张台湾正式建省 D.自荐担任台湾巡抚答案: B解析: 考查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影响。结合列强对台湾的侵略这一背景思考,刘铭传的思想核心在于强化台湾的军事防御。6、史迪威一书中记载:1944年,为了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并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团,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赴华访问。他要华莱士转告蒋介石:“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

34、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上。”这表明罗斯福A.希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B.担心国共关系影响美苏合作C.赞赏中共敌后战场抗战 D.关注中国战场防御阶段战况ks5uks5uks5uKS5U7、(“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局势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卢沟桥事变后的国共关系 D.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化8、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月19日一举解放大陈岛的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当日,艾森 豪威尔

35、总统提出由联合国斡旋,台湾海峡“停火”建议,他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把福摩萨(荷兰人对台湾的称呼)和红色中国看做是分开来的独立国家,互相保证安全以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是“不断加以研究的若干可能性之一”。可见,这里的“停火”实际上是A.调节国共矛盾,维护台海和平 B.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C.推行冷战政策,维护美国利益 D.压制台湾,缓解与新中国关系9、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堡出现,通过剪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表达国民党要求;三是令驻苏武官邓

36、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10、经济全球化历史上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第二次合作较第一次合作来说难度较大,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还是得以维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最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使国民党顽固势力有所顾忌B.反法西斯国家的推动和努力C.社会各抗日阶层的舆论压力D.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正确方针11、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

37、白皮书,其中讲到:“和平来到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与之相关的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是( )A.“和平来到的时候”是指国共北平和谈 B.美国曾积极调解国共矛盾以避免内战C.美国实际执行了第二种“可能的选择” D.美国已决定从中国“一干二净地撤退”12、“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

38、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这段材料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13、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团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的“和平之旅”。下图为连战访问大陆的路线示意图。读图并回答: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1) 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胡锦涛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39、合作者、继承者。”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2)西安是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1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

40、么认识?14、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

41、昌盛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请回答:(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4)从国共两次合作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5、在18401949年的中国

42、近代史上,列强对我国发动了多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材料一: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材料二: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是两党的根本利益。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请回答(1)1895年,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50年后,中国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

43、国主义。你认为出现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抗战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里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 。这次合作两党共同的目标是什么 (4)国共两党阶级立场并不相同,结合材料,你认为国共为什么能够两次实现合作?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

44、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三: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当时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 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

45、背景是什么?ks5uks5uKs5u.Com 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ks5uks5uKs5u.Com【热点探析】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总体特征: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曲折发展历程。(1)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

46、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次合作时期:政策: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措施:中共三大制订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参加国

47、民党一大,其反帝反封建主张为大会所接受。作用:促使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提高和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第一次分裂时期: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措施:中共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五次反“围剿”,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作用:“概念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中共开始游有了独立的政权和军队。第二次合作时期:政策: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措施:“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抗日,并向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八一三”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作用: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第二次分裂时期:政策: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措施:中共

48、以正确的军事原则、方针为指导,进行军事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胜利地进行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领导解放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支援了前方的军事斗争。作用: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3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两党分裂和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4)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精

49、诚团结、以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习近平在会见连战时指出:两经坎坷,但终究能打破长期隔阂,开启交流合作。这是因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两岸交流合作得天独厚,这种双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住。更是因为,全体中华儿女有决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全民族共同愿望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想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痛。实现

5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本专题复习时亦可联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相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资料】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不仅是有清一代的重大事件,而且在我国的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使清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第二,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宁。 第三,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