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分宜中学、南城一中、遂川中学、瑞金一中、莲花中学、任弼时中学)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 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A. B. C. D. 【答案】A考点: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笔法和分封制。春秋把诸侯召见天子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属于春秋
2、笔法,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A。对这样的史料应该辩证的看待,明显不正确。2.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答案】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
3、,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此观点一致的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A. B C D.【答案】A考点:宋明理学等。此题考查的比较难,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的信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和”是万物“育”的前提,这是体现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教条,同时也教导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无限的膨胀。图14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1所示水利工程的
4、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答案】B考点:古代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故选B。B项错误,灵渠开凿时秦已统一六国。5.“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
5、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上述材料划线处应填入的是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答案】C考点:从材料信息看,晚唐五代“以抒发闲愁别恨为主的婉约词成为词的主流”,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选C项。李煜、柳永属于婉约派词人,辛弃疾生活在苏轼之后。6.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 B.人文精神 C.自由公正 D.人民主权【答案】B考点:人文主义精
6、神。该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突出了罗马法对“未成年人及其它社会弱者”这一群体的重视,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材料所表达的
7、思想,尤其是对“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的正确理解,这种思想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思想有相一致的地方。故选D项。8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A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 B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英国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D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答案】A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
8、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是工业革命时期,材料“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了贫富分化等社会危机。所以答案选A。9.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核心主张是A.维护各州的权利 B.争取民族独立 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答案】C 考点:联邦制的权利结构。根据材料“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9、”说明作者否定邦联制,肯定联邦制,即加强中央集权。 10.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A.确立了两党制 B.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答案】B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足贵族对政治权利的把持,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所以出现了议会改革,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11.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认为,巴黎公社这个政治形式,既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
10、)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又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这就是巴黎公社具有的“帝国的对立物”和工人政府的两重性。由此可知,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A.要求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城市自治 B.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C.追求民主、共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D.主张推翻君主统治,完善民主政治【答案】C考点:巴黎公社的特点。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具有帝国的对立物(在初期阶段)即民主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民主、共和,从“具有工人政府(资产阶级代表退出公社以后)即社会共和国的性质”的信息反映了巴黎公社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 ABD项表
11、述不全面,排除。12.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B考点:维新思想。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从另外的材料又可以看出作者重视民力,总之,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故选B。A项时期尚未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民权的内容;CD项在维新派之后
12、。13.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说明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胡适缺少反封建精神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A. B. C. D.【答案】C考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胡适认为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
13、赶出故宫不仅违反了法制精神(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而且还违背了正义原则(“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此举是野蛮行为不符合近代文明进步的潮流,从中不难发现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项说法错误,胡适是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较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排除该项,答案选C。14. 下表反映的是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对此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时间1931年11月1935年11月1936年6月1937年1月1947年春1949年3月驻地江西瑞金陕北瓦窑堡陕西保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平A. 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一合作对峙的历程B. 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C.反映了农村包
14、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D.中共作了两次重大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D考点:时间是:1931年至 1949 年。在这期间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一次转移,就是 1949 年在西柏坡召 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 D 错误。15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本题考
15、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A不对,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中蒋介石下令“加强敌后游击战”说明B不对,因此选C.16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B工业革命的开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亚洲国家的衰落【答案】B考点:工业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8201890年这个时间段的变化,联系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17.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
16、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答案】C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张謇的上述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程度。因此选C。18以下是l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6)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8)
17、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 C公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状况。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从题干的材料可知,命题者只是要求考生分析中国实行两院制的原因,并无“质疑”之意,排除A项;民国12年宪法并不是临时约法,排除C项;北洋政府名义上依然打着民国的旗号,排除D项。试题着重于分析与评论,意在考查考生的整体素质,故B项符合题意。19.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18、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答案】B考点:罗斯福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所学知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都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选B20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
19、%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 大国强权 两分天下 冷战对峙 美苏争霸 A B C D【答案】A考点:两极格局。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出美苏两国的对峙的对抗问题,只是客观的表明了在美苏在巴尔干地区的两分天下,并且这种分法并不是依据当地的自然、民族或是正常的需要而进行划分的,材料明显表明了是美苏两国大国强权政治的鲜明色彩。21.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答案】D考点:70年代的中苏、中美关系。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50
20、年代,中苏友好,中美、美苏关系敌对;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中国,美苏持续冷战,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美苏持续冷战,这与图片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22.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欧盟成立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两极格局的形成【答案】C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界线分明”和“世界变平”所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界线分明是
21、指两极格局,世界变平是指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由知可知这一标志应是C项。23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动荡局势的加剧C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D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答案】A考点:经济政治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三个“重新”足以说明原来的价值观、原来的合作体制、原来的相关国际机构均不再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所以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
22、展。24.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答案】D考点:古代书画的发展;近代西方绘画。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材料中“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说明作者认为文人画注重情感的表达,“西洋画,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说明作者认为西洋画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故本题选择D。25历史学家布洛赫指出:“即使是那些看来明白无误而又极
23、具价值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也只有当人们适时地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他在此强调历史研究应 A带着问题去发掘资料的价值 B搜集足够的资料并进行确证 C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依据已有的资料确定研究方向【答案】A考点:史学研究:史料。从材料“只有当人们适时地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对待史料,应该以发问的态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史料的价值,故选A。二、材料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23分,第28题12分,共计50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
24、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指出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1分)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
25、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
26、规。(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3分)关系:承袭秦制。(2分)(2)通判。(2分) 意图:加强中央集权。(1分)(3)特点:机构众多。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4)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
27、吏治腐败。(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但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考点:选官制度的演变。(1)本问考查秦汉政治制度。关键信息: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一职。内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描述官职即可;关系则理解汉代监察体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性。(2)本问考宋代政治制度,关键信息: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材料二反映苏掌握地方监察权,故应是宋代通判官职,意在加强中央集权。(3)本问以明代监察制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信息:“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28、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归纳。(4)本问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耳目与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27.(23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
29、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
30、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7分)(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6分)(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31、【答案】(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结合所学,言之成理皆可,任答出3点即可)条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民国成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4分,答出四点即可)(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2分)影响: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民主党派性质变化等。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
32、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任答一个方面得2分)(3)需要: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挽救破产企业、调节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等);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减少盲目生产、调节有效需求);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答对四点即给4分)变化: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2分)(4)认识: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
33、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言之有理,答对2点给4分)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三大改造。(1)第一小问的特点在材料中比较明显,可从增长速度、行业特点、产品内容等方面概括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等;第二小问的内部条件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34、(2)第一小问的事件主要从1956年的时间去回答: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3)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主要是恢复战后经济、巩固统治、调控社会经济、应对经济危机、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这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4)该题为主观开放类试题,在谈启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中材
35、料和前几题的设问角度,主要有: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28. “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穆罕默德 阿里创办近代工厂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一国两制拿破仑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分
36、)【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12分)示例:主题(2分)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2分)关键词(1分)拿破仑颁布民法典、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法国1875年宪法(1分)添加的关键词(1分)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简要阐释(8分)美国1787年宪法吸取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共和政体。拿破仑的民法典继承发展了古代罗马法的精髓,确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规范。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学习和借鉴欧洲大陆法系的成果,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法国1875年宪法汲取了启蒙思想、人权宣言、英美等国的法律成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和责任内阁制,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考点:材料的主题是“文明的发展与借鉴”,考生可选取其中的某个角度,如“法治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借鉴”、“外交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等,根据确定的主题选出三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阐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