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219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6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风高级中学高二年级2016年6月诊断性测试学科:历史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 )A.血缘政治有利于贵族垄断权力 B.血缘政治有利于贵族内部稳定 C.宗法制度有利于社会环境稳定 D.宗法制度有利于调节贵族关

2、系2、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此话体现出 ( )A.郡县制的沿用具有合理性 B.郡县制因革新而适应时代C.郡县制是专制统治的利器 D.郡县制符合普通百姓需要3、东汉著名学者王符曾经指出:“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贵者隋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这说明 ( )A.孝廉已不能作为选官标准 B.察举制已经无法加强统治C.九品中正制激化社会矛盾 D.依财产门第选官败坏政治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唐中

3、宗不经两省而想自行封拜官职。但中宗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这说明在唐代 ( )A.君权在制度上受到限制 B.君主可以直接下发敕令C.违制文件不得横封朱批 D.下行机构可以灵活行事 5、明代宗朱祁钰“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鎡半之”,“彼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于是拟旨而降。这体现了 ( )A.明代君权受到宗法传统制约 B.内阁有一定的限制君权作用C.明代实际上不存在君主专制 D.明代君主和内阁的矛盾激烈6、中国古代

4、的商行历史悠久,宋代商行就曾一度空前发展,“行”的数目一度发展到440行。仅北宋后期的开封府就有640家资产雄厚的商家,分属160多种行业。宋代商行的发展 ( )A.导致传统产业结构变动 B.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C.有助于行业分工的细化 D.反映出商业环境的改善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此话主要意思是理学 ( )A.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的官方学说 B.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呈现思辨性C.成为统治阶级言行举止的规则 D.影响逐渐扩散到各个社会阶

5、层 8、南京条约中有规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陈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项条约内容 ( )A.冲击了中国传统国际秩序理念 B.推动了资产阶级平等观念传播C.促进了中外间外交关系的平等 D.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9、1905年,清政府派五位大臣去西方考察。在伦敦逗留期间,其中一大臣在考察日记中写道:“观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万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该日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 ( )A

6、.推动中国迈出近代化第一步 B.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化进程C.使中国人开始了解学习西方 D.使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制度10、著名国民党元老柳亚子有诗云:“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下列关于该诗所指历史事件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普通民众对英国侵略者的本能反抗情绪B.因列强的干涉和内部妥协气氛滋长而归于失败C.因内部派别转于叛变和列强的干涉而归于失败D.因其领导者和主要参与者特性而无法避免腐化11、晚清时期,某国领事馆为其国民所颁发的护照中有这样的文字内容:“兹有本国人民约翰克利浦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

7、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内容可知当时 ( )A.西方人已经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 B.西方人已经可以在中国港口建厂C.中国百姓在本国建厂已符合法规 D.清政府有义务保护使馆区的安全12、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唯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C.清末新政并未满足改革要求 D.革命派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13、李鸿章曾经评价英

8、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作泰西新史揽要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 )A.认为中国应尽快实行民主改革 B.已认识到民主是中国必然选项C.试图“托古改制”为改革立言 D.认为中国古代就存在民主政治14、严复曾指出:“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德、民智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这一思想 ( )A.试图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标本兼治 B.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已认识到自强

9、根本C.提供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正确途径 D.揭示了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因15、孙中山认为,社会之所以进步,“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欧美各国自这种经济利益相调和的事业发达后,社会便极有进化,大多数便享福”。这说明孙中山 ( )A.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 B.主张温和的经济改良 C.赞扬欧美的社会福利 D.否认阶级之间的矛盾 16、下表是1942和1945年中国几省的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单位:家)情况。其中,A是 ( )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云南省A1942年6317049499361945年2003582042212622A.浙江省 B.河北省

10、 C.湖北省 D.四川省 17、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是未成年公民的最高监护人,未成年公民的抚养和教育必须服从于城邦的需要。这一规定 ( )A.表明城邦负责一切教育 B.说明公民没有实际地位C.公民受教育权有强制性 D.家庭教育不占重要地位18、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五位证人和一名司称参加,需要规定的语言和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 )A.非常重视程序和形式 B.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C.保护私有财产的安全 D.保护有产者阶层利益19、古希腊最早的一批哲学家用具体物质来解释世界本原,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用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

11、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体现出 ( )A.古希腊哲学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B.具体物质不能科学解释世界本原C.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 D.苏格拉底的思想不具有学科性质20、在“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内阁由国王任命并对国王负责。后来,国王认识到大政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内阁才能顺利工作,于是开始在下院多数派中遴选内阁大臣。安妮女王在位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开会协商,然后向女王禀报,获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 ( )A.在18世纪已经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B.王权在革命后并未受到完全的剥夺C.光荣革命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下院多数派组建内阁的惯例已形成21、1787

12、年,有位美国政治家说:“一个引起战争可能性更小的全国性政府,相比几个规模更小、不安全因素更多的成员国政府来说,显然最有利于民族的安全。”据此,该政治家认为 ( )A.联邦政府有对外宣战权力 B.联邦制更有利于国家稳定C.邦联制无法保护国家安全 D.联邦制可以促进国家强盛2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尊称。皇帝在国际上是帝国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受到攻击”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可以有效制约君权 B.政治体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C.

13、代议制机构掌握着很大实权 D.实行的是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23、美国历史上有位著名新闻评论家曾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经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该新闻评论家所说的历史现象始于 ( )A.17世纪中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前期24、有英国学者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凶猛以至于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这种分析说明进化论 ( )A.符合当时社会追求改革的心理 B.为西方对外扩张提供理论支撑C.

14、缺乏科学研究发现的有力支撑 D.没有反权威和反传统的进步性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25、(25分)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良好的城市管理。因此,城市的发展就离不开市政体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开始了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城市的急剧扩大,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使新兴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治安等管理问题。然而,英吉利民族崇尚传统。在政治领域,英国人恪守传统“小政府”的“无为而治”,尊重

15、地方自治传统。因此到19世纪,城市治理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模式18 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经济生活中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变动,使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19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但城市却仍然受旧的宣誓法和市政社团法的制约,非国教徒(多为工商业者)被剥夺了政治权利,没有参与地方管理的权利。18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运动风起云涌,但毕竟没有发展成法国那种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而是通过统治阶级的理智退让,以让中产阶级分享权力而获得协调。这种英国式的改革开创了在体制内消弥乱源的先例,使19世纪成为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世纪。材料二 从改革的决策主

16、体来看,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它实质上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续篇和尾章,其基本原则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自治城市,市政府在其权限内制定地方法规,征收地方税收以平衡收支,负责环境建设等等。从城镇统治的方式来看,我们以1870年为界,把1835年到1900年分为两个阶段。1835-1870年为分散式的统治阶段,其间针对城镇事务的繁杂和地方事务的专门性,创设了许多专门机构。19世纪70年代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1871年中央地方政府部成立,开始统一规划指导地方政府工作,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才受到真正的冲击。1

17、872年设内政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指导和监督,并逐步充实中央政府的管理机构,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建立起现代政府架构。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和民主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的主要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3分)26、(12分)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史料,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两幅图片。 图1: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团 图2:1842年,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18、;语句通顺,言辞科学、准确;注意两幅图片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做题(以下四题每题15分,考生只能选其中一题进行回答。)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材料一 一条鞭法的实行,在我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量地计丁”、“计亩征银”,使得豪强地主要隐产瞒丁、规避赋役变得比较困难,而针对一般农民的“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也有所减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政策下,农民只要交纳一定的银两后即可免去劳役,并能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进一步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这使得先前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这样做也比较简便,避免了贪官污吏从中巧立名目,

19、敲诈勒索,有利于刺激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凤凰网:重读张居正 材料二 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僚治国理念并无不同,张居正对旧制度修修补补,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给垂死的旧制度服了一剂强心剂,延缓了它的寿命。但是,通过加强专制巩固旧制度,是与当时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张居正死后,社会变迁的潮流如同洪水冲决堤岸,不可阻挡,明朝历史进入了转型期。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的推

20、行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改革。(9分)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898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1902年说,梁启超说,中国“诚能博采文明各国地方之制,因其地宜以立法律,以其民欲以施政令,则成就一卢梭心目中所想望之国家, 其路为最近, 而其事为最易焉”。1906年,他又在新民丛报发文:“今日之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

21、;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摘编自于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 材料二 梁启超思想的多变,多半来自于其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复杂变化,政治形势的多变,各种势力在中国斗争的激烈前所未有,使中国知识分子分化成若干群体,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而宣传和斗争。陈寅恪先生说:“任公先生高文博学,近世所罕见。然论者每惜其与中国五十年腐恶之政治不能绝缘,以为先生之不幸。是说也,余窃疑之。”梁启超曾言“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即说我是国家至上主义者,我也承认。顾亭林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国之不存,还谈什么主义、主张呢?还谈什么国体、政体呢?”他还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

22、,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摘编自杨永明: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思想转变的体现。(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思想多变的原因。(9分)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叙利亚与伊拉克长期不睦,1968年,叙利亚复兴党创始人阿弗拉克被叙复兴党人驱逐,辗转来到伊拉克后受到伊拉克复兴党的善待,萨达姆宣称阿弗拉克来到巴格达 “足以证明伊拉克复兴党才是复兴党创始人所倡导原则的真正继承者 ”。从此,两党关系恶化,并分别成立了复兴党民族领导机构,均宣称自己是正统的复兴党并努力打压和颠覆对方。1979年埃及因与以色列签订戴

23、维营协议而被逐出阿盟后,叙利亚和伊拉克为了填补埃及遭驱逐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矛盾更加突出。1976年伊拉克关闭了经叙利亚的石油管道,使叙利亚每年损失13.6亿美元的收入。1979年伊拉克恢复了经叙利亚的石油输出,但为避免石油东输受制于叙利亚,同年伊拉克建成了一条经土耳其的管道,使经叙利亚的输油能力减少了 1/3,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叙利亚的利益。何志龙:叙利亚与两伊战争材料二 在战争过程中,由于民族、教派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阿拉伯世界对两伊战争持不同的态度,大致形成了三个阵营,但多数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支持或倾向于伊拉克,同伊朗的关系紧张。两伊战争实际上是战后伊朗和主要阿拉伯国家的首次正面冲突

24、,对阿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阿伊矛盾成为继阿以矛盾之后中东又一主要矛盾,使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由地中海东海岸扩大到海湾地区。美苏两国借机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对两伊的影响,它们通过不同渠道向双方提供武器。杨鸣鑫:试论两伊战争及其遗产(1)根据材料一,分析叙利亚和伊拉克矛盾的体现。(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伊战争的影响。(9分)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1941年上半年,罗斯福在加强援华制日政策和本国军事力量的同时,为推行先欧后亚战略,对通过美日谈判达成妥协抱有热切期望,美国所争取的是实质上废除三国同盟, 代价是牺牲中国利益。蒋介石透过种种迹象看到了美国正寻求与日

25、本妥协的实质。5月 10日,他在接见美国大使詹森时告诫美国:“太平洋各友邦如果稍一不慎或互相推诱,忽视日本之阴谋与野心,而为其所欺骗与威胁,不仅不能避免西太平洋上之战争,而且其为祸之烈亦将不可想象矣。随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注意: 一、美国调停中日之舆论渐起。二、美仍想与倭妥协,故其贷械案虽批准,非武器之物品耳。”“美国始终想与倭寇妥协,白人皆视黄人为玩具,可痛。”“英美至今仍希望与倭妥协,可叹。”材料二 1940 年三国盟约的订立使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双方阵线更趋明朗,这显然是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抗日方向的一种发展。蒋介石深信: 美日战争决难避免,由于日本的目的不仅在于占领中国,“实欲独霸

26、太平洋,并进而支配世界”,而太平洋安危与美国 “关系尤切”。基于这种分析,蒋介石产生了将击溃日本的责任推给美、英的动机,认为既然美日战争势不能免,那么中国抗战只要能够维持局面,“以待美倭海战之结果”。所以, 一旦美国显示出牺牲中国谋求美日妥协时,蒋介石就感觉到大难临头,害怕遭到美国“遗弃”,因此拼命反对。张北根:太平洋战争前夕蒋介石对美日谈判的态度(1)根据材料一,分析蒋介石反对美日谈判的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蒋介石决反对美日和谈所产生的影响。(9分)123456789101112CABABDDAADA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ABCCAA

27、BBDCA25、(1)主要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许多新问题;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壮大;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推动。(各3分,共12分)(2)主要内容: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城镇政府;城镇增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不同的事务;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各3分,共9分)影响:增强了城镇政府的市政管理能力,推动了城镇发展;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推动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任答2点给4分)26、评分标准:A等:对图片反映的现象进行较深入解读,点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交代其具体的历史背景,论述其历史影响,并且点出两幅图片所包含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10-12分)

28、。B等:对图片反映的信息进行了解读,对其背景和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但未点出两幅图片所包含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7-9分)C等:对图片反映的信息进行了一定解读,缺乏对其背景或影响的分析,也未点出两幅图片包含历史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4-6分)D等:只对图片进行了描述。(1-3分)27、(1)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人口流动,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2分,共6分)(2)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巩固了专制体制;与当时时代发展潮流不符。(各3分,共9分)28、(1)转变:由戊戌变法时期的君主立宪

29、,到20世纪初的民主共和,再到开明专制思想。(6分)(2)原因:中国政治形势的多变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挽救民族危机的要求;对政治的热情,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使其注重学术对政治影响;梁启超的个人因素即追求知识更新的要求。(各3分,共9分) 29、(1)体现:争夺正统的复兴社会党地位;争夺在阿盟中的领导权;争夺石油运输通道的利益。(各2分,共6分)(2)影响: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内部力量的分化重组;增加了中东地区的矛盾和热点;美苏借机加强了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介入,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复杂紧张局势。(各3分,共9分)30、(1)主要理由:美国欲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和谈;和谈并不能阻止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发生战争;美日和谈不利于其继续援助中国抗战。(各2分,共6分)(2)影响:使美国坚持支援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希望通过与美和谈暂缓压力的企图;促使国际局势向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方向发展。(各3分,共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