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生物期末试卷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B. 孟德尔“作出假设”依据了减数分裂的结果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D.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验证【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提出问题”环节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B、孟德尔时期并未发现减数分裂,故孟德尔“作出假设”不是依据了减数分裂的结果,B错误;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D、“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试验推理的正确性而进行的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
3、确。故选B。2.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AA和aa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则有关F1与F2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A. 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2和3/8B. 都有9种基因型C. 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2:1和2:3D. 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3和1/10【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AaDd,因DD纯合致死,故该类型
4、自交产生的F1中Dd:dd=2:1,另一对性状表现为1AA2Aa1aa, F1中宽叶(A_)与窄叶(aa)比为31。F1随机交配时产生的配子D概率为1/3,d配子的概率为2/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得到F2中DD为1/9,Dd为4/9,dd的概率为4/9。【详解】F1中宽叶有茸毛(A_Dd)类型为3/42/3=1/2,F2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3/41/2=3/8,A正确。据以上分析可知,因茸毛显性基因纯合时(DD)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故AaDd自交的F1只有32=6种基因型,F1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成熟植株中也只有6种基因型,B错误;F1中有有茸毛与无茸毛Dd:dd=2:1,F2有茸毛(Dd4
5、/9):无茸毛(dd 4/9)=1:1,C错误; F1高产抗病(AaDd)类型是1/22/3=1/3,F2高产抗病(AaDd)类型是1/21/2=1/4,D错误;【点睛】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思路: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3.已知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马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错误的是A. 随机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
6、,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B. 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三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则栗色为显性C. 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D. 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栗色为隐性【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对相对性状中显隐性性状判定的相关知识。显性性状:在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在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详解】A、C、设控制马毛色的基因为A、a,由于两基因频率相等,则A1/2,a=1/2,
7、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哪种性状在后代占优势,哪种性状为显性,因此A、C正确;B、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三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由于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具有偶然性,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也可能白色为显性,且所选白马都为杂合子,B错误;D、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栗色为隐性,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隐性纯合子,如果是显性,应该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因此选B。【点睛】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判断类(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
8、新性状为隐性性状。(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 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3)遗传系谱图中的显隐性判断若双亲正常,子代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病;若双亲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则为显性遗传病。4.采用哪一组方法,可依次解决中的问题()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合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答案】B【解析】【分析】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1、测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
9、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2、自交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动物常用测交法,植物自交、测交均可,自交更简便。【详解】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性状)是否纯种,可用测交法;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用杂交法;检验小麦抗病品种是否纯合可采用自交法或测交法,而保留其纯合特性,需采用自交法;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因此可依次采用测交、杂交、自交、测交的方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5.如图是两个有关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其中两个家系的 7 号个体色盲基因分别来自 I 代中的 ( ) A. 甲的 2 号,乙的 2 号和 4 号B. 甲的 4 号,乙的
10、2 号和 4 号C. 甲的 2 号,乙的 1 号和 4 号D. 甲的 4 号,乙的 1 号和 4 号【答案】B【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有: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父亲、儿子都是患者。【详解】AC、分析甲家系可知,7号是男患者,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6号个体,由于6号的父亲3号正常,无色盲基因,因此6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代中的4号;故7 号个体色盲基因来自 I 代4 号,A、C项错误;BD、分析乙家系可知,7是女患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5号和母亲6号个体,5号的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代中的2号;6号的父亲3号正常,无色盲基因,因此6号的
11、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代中的4号。故7 号个体色盲基因来自 I 代2 号和 4 号,B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B。【点睛】识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能够依据子代表现型判断亲本基因型为解答该题的关键。6.牦牛的毛色中,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子,应选择交配的公牛是A. 黑色纯合子B. 黑色杂合子C. 红色纯合子D. 红色杂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设牦牛的毛色受A、a控制,黑色的基因型为AA、Aa,红色的基因型为aa。【详解】黑色母牛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要鉴定其基因型,可以选择红色公牛即aa进行交配,若后代全是黑色牛,说明该母牛是AA,若后代中有黑色和红色,说明该母牛
12、是Aa。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鉴定动物基因型常用测交法,鉴定植物基因型常用自交法。7.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四种,它们之间的比例为3311。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A. BbCCB. BbCcC. bbCcD. Bbcc【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
13、题。【详解】依题意PBbCc“个体X”F1中直黑卷黑直白卷白=3311,根据F1中直毛卷毛=11可推知亲本杂交组合为Bbbb,根据F1中黑毛白毛=31可推知亲本杂交组合为CcCc,因此“个体X”的基因型为bbCc,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出各选项后代中不同性状个体所占的比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8.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 )A. 染色体自我复制B. 着丝点分裂为二、两条染色单体分开C. 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D. 染色体恢复成染色质细丝【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
14、裂的过程:、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中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详解】A、染色体自我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B、着丝点分裂为二、两条染色
15、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B正确; C、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染色体都会恢复成染色质细丝,D错误。故选B。【点睛】熟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及特点便可解答本题。9.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所有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的部分多于来自父方的部分C. 精巢内精原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只进行减数分裂D.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过程进行了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
16、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
17、来自卵细胞。【详解】A、卵细胞产生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但第一极体的细胞质是均等分裂,A错误;B、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分为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其中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B正确;C、巢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增殖,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C错误;D、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子或卵子形成过程中,不发生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中,D错误。故选B。10.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生物体内两个不同时期的分裂模式图,其中染色体上标注的是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两个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B.
18、 图中细胞2的基因型是aaBBC. 图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D. 图所示的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由题可知某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而图中的细胞1和细胞2都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且每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1和细胞2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从细胞1可知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图的细胞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据此分析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赤道板是不存在于细胞内的,是假想的板,A错误;B、图中细胞2的基因型是AaBB,B错误;C、染色体组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图所示的细胞
19、中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四分体是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图所示的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D错误;因此选C。【点睛】准确识别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模式图,深刻理解四分体、染色体组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1.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B. 初级卵母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C.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不相同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障了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
20、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3、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2)
21、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4)意义:子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详解】A、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B、初级卵母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的细胞是卵原细胞,B错误;C、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22、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都相同,只不过染色体的行为不同。有丝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D、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障了亲子代遗传信息的稳定性,D正确。因此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结合所学的知识可准确判断各选项。12.已知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该动物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基因组成为MmN的配子,如图所示,
23、下列关于此配子形成的分析,正确的是 该配子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有关该配子形成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有关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有关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因此图示细胞中m基因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其形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据此分析。【详解】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产生了基因组成为MmN的配子,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正确;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有关,与交叉互换无关,错误;在该配子
24、中既有M,又有m,且两条染色体来源不同,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M、m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发生分离,移向了细胞同一极,正确;该配子的形成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有关,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A正确。13.下列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 生物体细胞中普遍存在性染色体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基因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对于具有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体细胞中存在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25、与性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伴随性染色体遗传,A正确;B、没有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不存在性染色体,B错误;C、生殖细胞中可以表达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呼吸酶基因,C错误;D、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或Y染色体,D错误。故选A。14.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过程C. DNA复制、转录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是以mRNA为模板D.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答案】C【解析】【详解】A.DNA复制是DNA与DNA的碱基互补配对,
26、转录是DNA与RNA碱基互补配对,翻译是RNA与RNA的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B.真核细胞的核基因通过转录形成的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入核糖体进行翻译过程,B正确;C.DNA复制是以两条链为模板,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是以mRNA为模板,C错误;D.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15.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A. tRNA种类不同B. mRNA碱基序列不同C. 核糖体成分不同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答案】B【
27、解析】【分析】本题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DNA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从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详解】A、由题意可知,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tRNA的种类相同,A错误;B、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由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的,所以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原因参与形成这两种蛋白质是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C、核糖体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RNA,C错误;D、在所有生物中,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这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错误。故选B。【点睛】
28、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应用,分析时从转录和翻译过程去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16.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 R型RNAB. S型的DNAC. 蛋白质D. 荚膜【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过程:【详解】根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才会出现S型细菌,所以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故答案为B。17.下列用 15N 标记 T2噬菌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 用含
29、15N 的培养基培养T2 噬菌体B. 用含 15N 的肺炎双球菌培养T2噬菌体C. 用含 15N 的大肠杆菌培养T2 噬菌体D. A、B、C 都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此应选用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详解】T2 噬菌体专一性地寄生于大肠杆菌细胞内。用 15N 标记 T2 噬菌体,首先应选用含 15N 的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以获得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15N 标记的大肠杆菌来培养 T2 噬菌体。故选C。18.一个 DNA 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 23%,其中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
30、例为 18%,那么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例是A. 28%B. 18%C. 9%D. 5%【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即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可见,在一个DNA分子中,两条链含有的碱基总数相等,且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比例为50%。【详解】依题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两条链含有的碱基总数相等,一个DNA分子中,两条链含有的A(腺嘌呤)的和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3%,则A占DNA分子一条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46%。已知一条链中A占该链
31、碱基的比例为 18%,那么另一条链中A占该链碱基的比例是46%18%28%。故选A。19.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 基因就是一段DNAC. 基因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D. 基因中蕴藏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就蕴藏在组成DNA分子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 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DNA上的分布是不连续的。【详解】A、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A正确;B、基因是有遗传
32、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一段DNA不一定是基因,B错误;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C正确;D、组成基因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B。20.在生物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所必需的条件是酶类游离4种脱氧核苷酸ATPDNA分子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所需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产物是DNA。【详解】在生物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所必需的条件是:解旋酶、DNA聚
33、合酶;游离4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TP(供能);DNA分子(模板);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保证酶活性)。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 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与细菌的培养等技术C.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
34、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A项错误;B、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分别提取S型细菌的蛋白质、DNA、多糖等物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进而确定遗传物质,B项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只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D项错
35、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实验有关内容,考查了学生对课本中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实验原理和结论。22.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C. 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
36、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项正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项错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C项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并能据此准确判断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3.下图是人体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37、. 该过程表示转录B. 该过程表示翻译C. 该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D. 该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DNA的双链解开螺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了一条RNA链,所以图示过程为转录。【详解】A、图示合成产物为RNA,所以为转录过程,故A正确;B、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故B错误;C、由于人体细胞内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所以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故C错误; D、转录合成的产物为RNA,所以原料应为RNA的基本单位(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故D错误。24.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密码子是 mRNA 中三个相邻的碱基B
38、. 密码子都能决定相应的氨基酸C. 起始密码能够启动翻译过程D. 一个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子【答案】C【解析】【分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三个这样的碱基又称做一个密码子。起始密码子作为翻译的起始信号,同时也编码氨基酸。由A、U、C、G四种碱基可组成64种密码子,其中有61种密码子可编码氨基酸,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这说明多种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详解】A、密码子是 mRNA 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A错误; B、终止密码子只能起到终止翻译的过程,不能决定相应的氨基酸,B错误;C、起始密码子既能启动翻译过程又能决定相应的氨基酸,C正确;D、一个氨基酸
39、可能有多个密码子,D错误。故选C。2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 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D.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环境因素会对遗传病产生影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ATTA)。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调查某种遗传病,应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详解】A、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
40、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同时受环境影响,A正确;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C、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故选D。2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B. 产前诊断包含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C. 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D. 通过遗传咨询可推算出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答案】A【解析】禁止近亲结婚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
41、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B正确;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C正确;通过遗传咨询可推算出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D正确。【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名师点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27.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 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B. 细菌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降低C. 细菌为了对青霉素产生抗性而变异的结果D.
42、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答案】A【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由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病菌和抗药性低的病菌,能生存下来的病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A正确;细菌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变异,C错误;是青霉素选择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D错误。【点睛】注意:是青霉素
43、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有选择作用,不是诱导细菌产生适应性变异。2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交配繁殖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 一定区域中的所有蛇组成一个种群D. 种群是指同一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详解】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一定区域中的所有蛇是不同的种群,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44、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对种群的相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9.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碱基对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B. 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C.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但是都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D. 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生物进化,要求考生理解突变的类型及其引起的后果,明确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知道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碱基对缺失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目减少,但可改变基因的种类,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
45、的结构,染色体变异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正确;物种的形成必需经过生殖隔离,可能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如爆发式的物种形成过程,C错误;突变产生的变异往往有害,但生物的进化离不开突变,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D正确。30.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成年人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 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凋亡速率比吞噬细胞快C. 肌细胞中只有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D. 原始海洋中,真核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生物进化的开始【答案】A【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成年人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A正确;人体的成熟
46、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凋亡速率比吞噬细胞慢,B错误;肌细胞中不仅仅只有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呼吸酶基因、ATP酶合成基因等也处于活动状态,C错误;原始海洋中,生物进化开始于原始生命的出现,在真核细胞出现之前,D错误。【点睛】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二、非选择题31.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
47、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1)从细胞分裂方式看,图1可以表示_分裂,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1中的_阶段。图2中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2)图2中_细胞进行了基因重组,图2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答案】 (1). 有丝或减数 (2). DNA复制 (3). AB (4). 乙、丙 (5). 乙 (6).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7).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示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
48、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都会经历图甲的G1期、S期、G2期;所以从细胞分裂方式看,图甲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或者减数分裂。AB段每条染色体中的DNA数量加倍,其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AB段DNA复制会打开DNA的双
49、螺旋,此时DNA最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故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1中的AB阶段。图1中的BC段,染色体体含有染色单体,图2对应的细胞是乙、丙。(2)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的前期或者后期,图2属于MI前者或者中期的图像是乙,由于图2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能判断各细胞分裂图的分裂方
50、式及所处的时期。32.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表示DNA片段的_结构,图乙表示DNA片段的_结构。(2)填出图中部分结构的名称:2_,5_。(3)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的两条链是由_和_交替连接形成的。(4)连接碱基对的化学键是_,碱基配对的方式如下:_与_配对;_与_配对。(5)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_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规则的_结构。(6)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则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个,C和G构成的碱基对共_对。【答案】 (1). 平面 (2). 立体(或空间)
51、(3). 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 (4).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5). 脱氧核糖 (6). 磷酸 (7). 氢键 (8). A(腺嘌呤) (9). T(胸腺嘧啶) (10). G(鸟嘌呤) (11). C(胞嘧啶) (12). 相反 (13). 双螺旋 (14). 40 (15). 60【解析】【分析】由图可知,1碱基对,2脱氧核苷酸链,3脱氧核糖,4磷酸,5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腺嘌呤,7氢键。【详解】(1)图甲表示DNA的平面结构,图乙表示DNA片段的立体结构即双螺旋结构。(2)由图可知,2是脱氧核苷酸链,5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DNA分子的两条链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
52、基本骨架。(4)DNA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A-T之间2个氢键,C-G之间三个氢键。(5)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6)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设该DNA种A为X个,则A=T=X,C=G=100-X,该DNA中氢键的数目为:2X+3(100-X)=260个,故X=40个。即腺嘌呤有40个,C-G碱基对由100-40=60个。【点睛】双链DNA中碱基数目的关系为:A=T、C=G,A-T之间以两个氢键相连,C-G之间以三个氢键相连。33.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
5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Fe3+浓度较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mRNA一端结合,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子后开始翻译(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铁蛋白基因中决定“ 甘-天-色- ”的碱基序列为_。(2)Fe3+浓度较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_,从而抑制了翻译的开始。(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DNA的碱基数远大于6n,主要原
54、因是_。(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变为_。【答案】 (1). GGU (2). CCACTGACC (3). 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与移动 (4). DNA上存在非编码区 (5). C (6). A【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Fe3+浓度较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阻止铁蛋白的合成;Fe3+浓度较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可以合成。【详解】(1)根据核糖体移动的方向可知,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
55、GAC,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因此转录出该mRNA的DNA模板链是CCACTGACC。(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Fe3+浓度较低时,铁应答元件可与铁调节蛋白结合,从而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与移动。(3)由于DNA上存在非编码区,因此DNA上的碱基数远大于6n。(4)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改变,导致色氨酸变成亮氨酸,说明色氨酸的密码子与亮氨酸的密码子差一个碱基,即G变成U,说明模板链上C变成A。【点睛】DNA的复制的配对方式有A-T、T-A、G-C、C-C,转录时的配对方式有A-U、T-A、G-C、C-G,翻译时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34.如图表示几种育种方法的大致过
56、程。请分析回答:(1)在图一所示过程中发生了_ 。若以的碱基序列为模板经转录和翻译形成,此过程与以为模板相比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AmRNA碱基序列 BtRNA种类C氨基酸种类 D蛋白质结构(2)图二中控制高产、中产、低产(A、a)和抗病与感病(B、b)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有_种。F2中高产抗病植株占_。欲鉴别某高产抗病植株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_ ,将收获种子种植,若子代_,则说明该植株为纯合子。(3)图二中利用F1的花粉形成个体所应用技术的理论依据是_。(4)图二所示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有_。【答案】 (1). 基因突变 (2). A、B (3). 6 (4
57、). 3/16 (5). 自交 (6). 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部表现为高产抗病) (7).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8).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表示用化学药剂诱变,使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图二表示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据此分析。【详解】(1)在图一所示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由于的碱基序列与的碱基序列不一样,所以转录形成的mRNA中的碱基序列也发生了改变,与之对应的含反密码子的tRNA种类也同样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密码子发生改变,对应的氨基酸种类不一定改变,蛋白质结构也不一定改变,因此与以为模板相比,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和B
58、。(2)图二中控制高产、中产、低产(A、a)和抗病与感病(B、b)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为AaBb,AaBb个体自交,由于A、a控制的性状为不完全显性,子代有3种表现型,B、b控制的性状为完全显性,子代有2种表现型,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故子代表现型有32=6种。F2中高产植株(AA)占14,抗病植株(BB+Bb)占3/4,故高产抗病植株占1/43/4=3/16。欲鉴别某高产抗病植株(AAB)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自交,将收获种子种植,若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部表现为高产抗病),则说明该植株为纯合子。(3)图二中利用F1的花粉形成个体所应用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4)图二所示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涉及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