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5.44MB ,
资源ID:88035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03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记一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辨一辨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

2、中国侵略的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1)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

3、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哪些?(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日趋科学合理。辨析体会研一研1.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外部因素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

4、,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部因素史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

5、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3服装变化特点史料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生活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民居特点史料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

6、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根据史料指出民居变化的特点。提示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护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练一练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答案:C2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的特征是()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答案:B32019福建省学业水平测试鸦片战争后,外国的生活方式

7、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的人群。这种现象说明了当时中国()A传统生活方式完全被西方所取代B传统文化得到发扬C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答案:C42019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思是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西餐流行于中国城乡B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习俗C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D中国人普遍排斥西餐答案:C知识点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

8、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C D解析:歌谣的前半部分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生活方式,后半部分则体现了近代化的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造成的巨大冲击。由此判断,均正确。材料中“毕业生”对应前半句的“烂秀才”,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正确。故选D项。答案:D2.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前襟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寓为严谨治身。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了()A儒家伦理B中西合璧C全盘西化D固守传统解析:由材料中“礼、义、廉、耻”和“五权分立”可知,中山装

9、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B项。答案:B3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解析:根据材料中“儿足骨折儿心碎”“邻家有女已放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项。答案:D知识点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4.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年代看重项目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

10、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答案:D5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

11、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组号流行语流行服饰文娱形式阅读A最可爱的人列宁装扭秧歌苏联小说B时间就是金钱唐装看电视剧古典文学C破“四旧”军装学唱样板戏毛选D上网中山装跳交谊舞时装杂志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且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也较少,扭秧歌是其中之一,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A项正确;B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在改革开放后才流行;C项内容在“文革”时期流行;D项“上网”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答案:A6下列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前后“客人来了心情不同

12、”的场景。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的变化得益于()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推行C“一五”计划的制定 D改革开放的实施解析:两幅漫画中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答案:D综合考查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时间与之不

13、符,B项正确。答案:B8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一大的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

14、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

15、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

16、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故选C项。答案:C2在19世纪80年代,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而地处中南部的湖南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A近代物质生活变迁具有不平衡性B重庆成为西方侵略的重灾区C湖南未受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D我国中部比西部地区发展缓慢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重庆专门批发洋布的商店就有27家”“湖南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服饰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中部和西部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答案:A3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正宗西方菜肴的生、臊、腥等特点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广东人遂用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名之曰

17、“番菜”。西菜传入中国后的变化反映了()A西餐深刻影响了国民饮食B民众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C近代饮食的中西合璧特征D国人对西方餐饮去芜存菁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饮食。根据材料可知西菜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中国民众的改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在“深刻影响”;根据题目中“广东人遂用中国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造”,可知并非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答案:C4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导致这种变化的外部因素是()A社会政局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发展C西方文化的传入 D民国政府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材料叙述鸦片战

18、争后中国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结合所学可知其外部因素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属于内部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饰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在大城市中流行。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中“西服”“粗布大衫”“旗袍”“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等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正确。答案:D6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

19、了“新”字,如把“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因为()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上述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清朝贵族的统治,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满族人,故B项正确。答案:B7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礼”()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

20、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故选B项。答案:B8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罐头之品”“番餐之味”等可知“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A项“完全接受”,B项“公开赞成”,C项“无法交融”均与史实或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9.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

21、重个性解析:注意材料中“最时尚”和“20世纪50年代”这两处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服饰也受其影响,所以列宁装是当时最时尚的服装,C项正确。答案:C10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等内容,目的是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以中

22、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响应为标志,新中国拉开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A项错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B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D项错误。答案:C1120世纪6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6090年代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C我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

23、会生活变迁。材料反映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B项符合题意。答案:B12“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A生活节奏加快 B生活负担沉重C生活方式多样 D生活压力巨大解析:材料中的新词语“宅男宅女”,反映不出生活节奏加快,故A项错误;“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词语体现不出生活负担沉重,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词语反映的是与传统生活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新词语反映不出生活压力过大,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24、)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1)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12分)(2)分析材料二中服饰由“毛式的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绣花鞋”“剪辫子”两个方面分析回答变化,第二小问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促进、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变化:

25、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变革的促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外来文化的渗透;先进人士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影响。(12分)(2)原因: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10分)能力达标14.蔡元培(18681940年),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正好印证了他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89年迎娶王昭为妻。婚前两人从未谋面,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蔡元培

26、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为此,俩人经常发生口角。1900年,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蔡元培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夫妻关系,修复了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王昭因病离世。材料二第二次婚姻:自写“征婚启事”。择偶条件为:天足(即不缠足);识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结识了黄仲玉。他请朋友从中撮合,大胆追求。终于在1902年元旦,蔡元培于杭州举办了第二次婚礼。婚礼上,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宾朋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材料三第三次婚姻:黄仲玉病逝后,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事务繁多,他不得不再次续娶。这一次他的择偶

27、条件是: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举办了现代式的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婚纱,一起到苏州留园拍摄了结婚照片。(1)根据三则材料指出蔡元培先生三次婚姻的不同。(6分)(2)蔡元培先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婚姻印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的原因。(6分)(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蔡元培的一生体现了什么精神?(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三次婚姻的时间、结婚的条件、婚礼的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第(2)问,把握住社会生活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规律。第(3)问,根据两则征婚条件和三次婚姻的不同来分析其精神,体现了他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的精神等。答案:(1)由第一次的旧式婚姻到第二次的中西合璧再到第三次的新式婚礼。(6分)(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或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6分)(3)在婚姻问题上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追求民主与自由。(6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