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8027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潍坊模拟考试)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永州模拟考试)唐朝法律曾详

2、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湖北八校联考)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

3、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答案:C4.(2016江西模拟考试)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

4、于人口的流动;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税赋收入不至于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明中后期产生了雇佣关系;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5(2016河北模拟考试)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解析:根据题意,由于松江地区人民多以织棉布为生,故明政府征粮食税时折合成棉布,客观上促进了松江棉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 6.(2016湖南省十

5、三校联考)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解析:根据题干举的两个人物“鲁国大夫臧文仲”“子贡”因从事商业被认为是“不仁”,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开始出现从事商业的人并日趋活跃,故A项正确;“鲁国大夫臧文仲”不属于儒家学派,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春秋时期对商人歧视的措施,仅

6、仅停留在指责,故社会地位不高不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 7.(2016湖北省八校联考)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解析:材料涉及中国丝绸运销到罗马,当时谈不上欧洲各国,故A项错误;“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

7、丝制衣服”可知,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国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提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只是对部分材料的解读,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洛阳模拟考试)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945贯6285贯1544贯1743贯3090贯2673贯1139贯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不同市镇年均商税额的

8、差异,反映出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解析:根据题干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

9、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干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10(2016河南调研考试)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解析: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突破了集市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江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市镇交易正是其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市镇贸易的涌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C项错误;生活观念材料未提及

10、,故D项错误。答案:A11. (2016鹰潭模拟考试)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 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解析: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可知,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6梅州质检试卷)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表明()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

11、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对于出海贸易加以严格的行政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6云南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

12、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

13、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

14、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抓住“1718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

15、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14(2016四川凉山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

16、、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如观点一根据材料“ 7世纪至13世

17、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根据材料“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再如观点

18、二根据材料二“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