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卷(阅读题 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
2、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
3、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
4、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
5、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第47题。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
6、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
7、强兵,与俗同好恶。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 善:好好地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
8、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B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C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D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
9、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5分)(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5分)(二)古诗阅读,完成89题(11分)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
10、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注】这首词是作者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8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9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诗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2)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用“_,_”写到他以前经常和许多朋友们来到橘子洲聚会畅游,度过了许多难忘而又不寻常的日子。(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荆轲上前唱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_,_,发尽上指冠。”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
11、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案。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老娘土江岸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12、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
13、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边连声地问: “怎么办?怎么办?”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副班长恼火地说:
14、“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
15、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
16、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
17、礁盘时的激动之情。B. 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C.小说使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钟海强的回忆表达了守卫358号礁盘的困难,同时也体现了广大海军守卫国家、巩固国防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使文章情节紧凑、叙事简洁。D. 小说塑造了海军官兵的英雄群像,他们坚守海防前哨,经受住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海疆的神圣职责。E.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2)小说第一段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是
18、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3)钟海强当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
19、礼80岁。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
20、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
21、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
22、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
23、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注】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相关链接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24、(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 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
25、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C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D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E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
26、价值连城。(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6分)(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6分)(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卷 (表达题 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
27、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这座沿海城市自从被列为经济开发区之后,一时华盖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A B C D1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革命者高声吟唱了一首昂扬乐观的励志之歌。B.雨巷是早期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C.再别康桥是“
28、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名作。赏读这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派”诗歌绘画美的丰富意蕴。D.不仅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_。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A. 映日红花,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B. 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C. 红花映日,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不算小的池塘被塞得满而又满D.
29、 映日红花,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不算小的池塘被塞得满而又满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材料一:唐高祖认为,在平窦建德、刘黑闼战役中战功赫赫的王君廓,其壮气不逊古人,“不可以常例赏之”,故特赐以“锦袍、金带”,以示恩宠。(旧唐书卷六王君廓传)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唐廷在铁勒诸部占据的灵夏一带广设羁縻府州,对于铁勒蕃酋,太宗投其所好,特赐绫锦、金银,当看到其中一件“绯黄地瑞锦禄领袍”时,在场蕃酋“睹而惊骇,以为未尝闻见,捧戴拜谢,盘叫于尘埃中”。册府元龟卷一七O)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锦袍有着特殊的用途和
30、内涵。对内, ;对外, ,特别是用于北方部落的赠礼,这和北方民族对锦这一面料的看重密切相关。同时期的诗歌谈及锦袍,除了表明皇帝的特殊恩典外, ,比如李白在赠刘都使中写道:“饮冰事戎幕,衣锦华水乡。”17、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5分)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的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
31、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六、写作(60分)18、请以“你曾陪我一起走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40分)要求:1立意自定 2结合生活实际,真实感人; 3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用规范汉字书写。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答案1解析:D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在文中没有依据。2解析:C项,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臆度不能体现出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3解析:B项,理解错误,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4D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中的“次”如解释为
32、“排列”,就与整个语境不合;联系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因此“次”应解释为“编次、编列”。5C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之后,自己心甘情愿的在管仲的领导之下。他的家族也是齐国的世袭,拿着齐国的国家俸禄,他的子女也大都是齐国各阶层的国家干部。天下人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说管仲有能耐的并不多,但是夸赞鲍叔牙的慧眼识人才的声音此起彼伏。本语段涉及两个人物,人名往往做主语或宾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结构相似
33、,以、之、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C A项“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说法错误,语文第三段“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因此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项,“老是赔本”说法错误,文中是“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无“老是赔本”之意;D项“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7 (1)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2)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三、诗歌鉴赏8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
34、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9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10. (1)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
35、11.(25分)(1)(5分)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内涵相同”有误:第一次表现回忆往事时的激动;第二次除了激动之外,还含有发自内心的敬仰、感恩和不舍。B项“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不妥。E项大体正确,“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表述欠严谨。(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2)(6分) 描写了海域广阔、天地一色的南海风光,既表现南海风光之美丽迷人,又从侧面烘托了即将告别军营的钟海强舰长内心对南海的热爱、依恋和不舍之情。暗示此时钟海强的心情也象大海一样不太宁静。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方对钟海强的相关描写,以此引出有关老娘土的内容。(以上每点2分)(3)(6
36、分)副班长是一个硬汉子。他不畏困难,忠于职守,看不起意志薄弱的人。副班长心直口快。他对新兵钟海强和老娘土有看法就直说,丝毫不藏着掖着。副班长有时以老兵自居,但能知错就改。他对钟海强和老娘土存有误解,但在事实面前勇于改错。(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8分)a.“老娘土”是组织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情节围绕“老娘土”展开,在“老娘土”的串联下,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b.小说中的“老娘土”为战士们守卫海疆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娘土”实际上是战士们的“护身符”,它可以治疗战士们的疾病,让来自内陆的战士们尽快适应岛礁的环境。c.用“老娘土”展现人物形象:体现钟海强等海军官
37、兵对这种土的珍惜、对母亲的爱、对故乡的依恋。d.“老娘土”揭示了小说主题。“老娘土”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寄托了母亲对儿女朴实无私的爱,同时还表现了祖国大地和祖国辽阔的海疆紧密相连,有了大地母亲的护佑,祖国的海防才能不断巩固,坚不可摧。(以上四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3. 答案:A。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此处误用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属于谦敬错位。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符合语境。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语子是指两者之间,不合逻辑。觥筹交错,指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
38、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此句是描绘新年联欢宴会的场景的,合适。车水马龙,车络绎不绝;有如流水;马首尾相接;好像游龙。形容沿途车马很多;成群结队;繁华热闹的场面。芝兰玉树,本比喻高尚人子弟,后亦用作对优秀子弟的美称。此处使用对象不当。14、答案:C。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了”为“的”。B项,语序不当,“早期”应在“戴望舒”之后。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放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之后。15. (从“红花映日”与“绿盖擎天”两个主谓短语结构的对应关系看,排除A、D。从后面两句句意的因果关系看,排除C项。)16. 答案:皇帝用来赏赐有战功的武将锦袍是朝廷对外族的赠礼还多与兵戎之事相
39、关(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7、答案:(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18. 你曾陪我一起走过黑夜寂-寥,灯光昏暗,地上一长一短的人影渐行渐远。-题记“孩子啊,你可曾记得儿时那些休闲时光”午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打发时间,偶然从窗帘下发现一封泛着点点黄晕的信封,那是你的笔记。临窗,有两只小眼睛正翘望着天空的那轮圆月。推门至院落,院中桂花花香四溢,溢满在彼此的心头。“爸爸,快看,看嘛,那个圆圆的是什么”稚嫩的声音在你耳畔经过,你说:“哦,那个啊!那是月亮,是一家团圆的象征”还没等你说完,我就吵吵嚷嚷的跑开了。你只好叹息一声。“咦,它怎么又在水里呢?爸爸,我们去把它捞起来,好不好?”我站
40、在水边,一手叉在腰,一手指着它说。你笑了笑,说:“哎呦!它捞不上来,捞上来就不完整了啊!”散漫的竹影投到地上,横七竖八,只透过点点月光。儿时的时光,是我遗忘了?但又怎么还记得,你曾陪我一起走过这段无知岁月。自出生,似乎你从未离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你一直都在。我在哪里,哪里便有你的身影。周假,月假,你都无一例外地在校门口等我。一次,你裹着厚厚的棉衣,哆哆嗦嗦的你在校门口,你两只手放入对方的袖管,在哪里不停的转圈。只觉得有两行暖暖的东西在脸上爬行。然后我到了,你伸出手捂着我的脸,说:“冷不冷啊?”我无言,只紧紧地盯着你脚上的鞋子。你买来两个烤白薯,气喘吁吁地说:“来,快吃吧,热着呢!”我从
41、你冰冷的手里接过火热的烤白薯,注视着它,又不知什么在脸上爬行。你急了,说:“怎么了。”连忙从衣兜里掏出纸巾替我擦干。“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我对着白薯说。“因为你是我的女儿!”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飘进耳膜。春夏秋冬,校门口的那个人永远不曾缺席。你陪我度过了这许多年。“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终于,我的翅膀硬了,不再满足于你那片天地。外出,你终是阻挡不了我。然后你每天都来电话,都问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厌烦了,“我还有事要做,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来电话!”电话那边的你无声无息,而后便一周来四次电话。去年回家,远远看见你一个人坐在门前,目光锁住桂花树。你变了,你的眼神忧郁了,头发花白了,衣服不怎么周正了,鞋子换成了棉布鞋,那是你吗?是,因为你手里正拿着我儿时写给你的信。哦,爸爸,儿时那些时光,我确定我没有忘记。你陪我走过多年,而后我挣脱了,现在又回来了,回来陪你一起走。路灯下的影子,已不再是一长一短,而是两者相等了,但是,原来圆满的现在变瘦削了。茶可以不懂水的温情,酒可以不懂喉的寄托,泪可以不懂眼的脆弱,但我不可以不懂你,不可以不懂你我一起走过的时光。我幼稚地问话“你在哪儿?”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儿”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你曾陪我一起走过,而今,我要陪你一起走。黑夜寂寥,灯光昏暗,地上的人影逐渐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