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在校园 心系家国 视野2 让“阅兵蓝”成为北京的“常态蓝”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和其他省市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9月3日的天安门阅兵更是“重头戏”。从8月20日开始,北京联合周边省市实施一体化环境治理,下狠招保证节能减排,打造美好的蓝天,确保“阅兵蓝”比“APEC蓝”更蓝,为天安门阅兵活动提供优良天气保障。这些天,人们惊喜地看到,北京的天开始变得非常的蓝,有时甚至比“APEC蓝”还要蓝。这些来之不易的“阅兵蓝”,是全市乃至北京周边地区的人民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足可以说明,治理雾霾天气,只要政府下得了狠决心,在短期内是完全可以见成效的。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健康
2、的最大杀手。雾霾天气总是经常光顾北京的天空,市民不得不捂着鼻子、戴着口罩匆匆出门。北京市政府在雾霾天气治理方面,发动市民建言献策,召集专家攻坚克难,想出了许多招数,尤其是在冬天里,还是停留在“等风来的日子”,只有让“风”来帮忙治霾。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系列活动期间,北京市政府下定了狠决心,再加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周边地区兄弟省市的共同协作和不懈努力,采取了汽车单双号限行、重排污企业停工停产、减少建筑施工粉尘排放等最为有效的措施,我们才看到北京持续多日的蓝天。但是,我们更加期待的是,这种美好的蓝天能够永远伴随人们过好每一天。 我们知道,雾霾天气并非“不治之症”。治理雾
3、霾天气,世界各地都有了现成的成功的经验。在过去的工业化年代,世界各地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英国伦敦用了30年,美国纽约也用了50多年,其他地区都在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不断努力,这些地区的经验都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牺牲某些利益作为代价。世界各国这些年治霾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成本,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共同参与,需要各地区间的合力协作,更需政府下得了狠决心。不管是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还是正在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阅兵系列活动期间,这些经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阅兵蓝”能否成
4、为治理环境污染的必不可取经验,能否变成驻守京城的“常态蓝”,仍需下更大的功夫,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理措施,而不能仅仅是依靠机动车辆单双号限行、企业和工厂大面积停工停产等短期措施来实现。 另外,雾霾的形成,不是一时一地的事儿,治霾不能总停留在“天帮忙”。毕竟,风不是哪天想刮就能刮起来的。因此,治理雾霾更需要政府下得了狠决心,在坚持治本上下硬功夫。其实,实现“阅兵蓝”的美好天气,也让更多人去思考有关雾霾治理问题。晴空万里的美好天气向世人展示出美好的图景,我们更期待这种“阅兵蓝”能持续发力,成为诸如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环保遗产一样,把北京的天空变得越来越蓝,甚至比“APEC蓝”更蓝,成为永驻北京天空、
5、常驻市民心田的“常态蓝”。洗城”治霾是典型的“伪生态”之举一边是建筑工地施工不规范,从运输到施工,缺乏必要的抑尘保护措施;一边却是大量使用优质水源,全民洗城。这一尴尬的对比,昭示出时下很多城市在大气质量治理上的粗放与混乱。据报道,近日,为降尘治理雾霾,郑州市区自4月起日耗洒水量3.5万余吨,平均每两小时洒一次水,这些水几乎都是自来水管网中的“南水北调水”。此举引发外界质疑。对此,郑州市城管局回应,郑州市区每天的道路洒水降尘实际用水约1.5万吨,但未回应是否是“南水北调水”。“洗城”治霾并非郑州首创。早在2013年,河北邢台市就曾发动声势浩大的全民洗城,为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创造良好环境。去年,甘肃
6、兰州市也曾启动全民洗城,来降低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河南郑州市此番“洗城”之举,其实是在步其他城市的后尘,非但不会根治雾霾,还因为涉嫌滥用珍贵的“南水北调水”而招致广泛的质疑。即便从雾霾治理的专业角度看,此种大水漫灌、以水洗城的做法,也缺乏科学性,未必能够真正如愿抑制日甚一日的严重雾霾。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伪生态”之举,劳民伤财,事倍功半。一边是建筑工地施工不规范,从运输到施工,缺乏必要的抑尘保护措施;一边却是大量使用优质水源,全民洗城。这一尴尬的对比,昭示出时下很多城市在大气质量治理上的粗放与混乱。如果从建筑工地开始就高度重视抑尘,采取湿法作业,想必情形会好很多。城市的雾霾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
7、统工程,不能等,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格外要警惕那种脱离科学轨道、拍脑瓜式的治理举措,多一些务实,少一些表态,真正立足于精细化管理城市运行、从源头治理空气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抗战唤醒“简单的给予”“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本已考取清华,“七七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在1941年成都空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林徽因含悲写下了这首哭三弟恒长诗,今日读来,依然让人感慨万分。懂得“时代的要求”,并义无反顾地给予,并不容易。当年,教育家晏阳初有一番深刻评论:“
8、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正像孙中山所痛斥的,“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因之加重。“积尸草木深,天地日血流”,日寇的野蛮入侵和凌辱,令中华大地山河喋血、生灵涂炭。人们痛彻地感到“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深切地懂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扛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全国上下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人民的“国家认同”“民族意识”已然唤醒。于是,有了“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有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的全民动员;有了
9、“士兵战死,有百姓来抵”“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的前仆后继。就连日军的战史也这样记载:“共产党地区的所有民众,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因无戒备而突进,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奇袭、包围而陷于苦战。”抗战期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问杨虎城:“中国有强大的实力抗击日本吗?”将军答:“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懂得我们必须抗日。”誓死抗战到底,绝不当亡国奴,正是中国人对“时代要求”的坚决回应。每一个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与国家危亡盛衰连在一起,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乃至生命贡献于抗战事业,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亿万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无畏付出,破解了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
10、屡战屡败的危局,点亮了走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终点也是新起点。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超出战争胜负本身。它不仅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而且意味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成为国人心中永不倾倒的长城。抗战不需要理由,爱国不需要理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起身为国家奔忙奋斗,成为时代的价值与行动。今天,战火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沐浴着和平之光的我们可曾想过:新时代对自己有何新要求?我们还能不能像抗日先辈那样以一种“简单的给予”的方式,回应时代要求?平凡岁月,静水流深,虽没有生命之牺牲,但惟有生命之奉献奋斗,构成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每一个爱国的“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方可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