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经世派(主张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者)中的部分人认识到,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A在鸦片战争前后产生B反映出向西方学习成为各阶层的共识C由洋务派首先提出D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层面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西方思想
2、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3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制,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遍性4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实非贵族政体,而为独裁政体,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3、()A推翻清朝政府 B实行民主共和C反对专制统治 D反对民族压迫5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6胡适曾说:“(进化论的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在此,他表达的核心内容是()A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B中国人开始向西
4、方学习C民主思想得以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中国才开始引入了科学的概念9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
5、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10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11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中问题与主义之争,上述思想交锋在历史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A促成思想解放运动 B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步 D带动教育
6、事业的发展1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7、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三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0分)(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
8、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不同于酒精瓶内生物标本式的“保持”,而是一种生命机体的“保持”。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生命运动的表现。它不意味着邯郸学步式地抛弃自我,以致无所措手足,而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26分)单元检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解析:“不善师外夷者,外
9、夷制之”,这正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答案:A2解析:维新派抨击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是适应政治改革需要的有意为之,故A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材料没有反映出西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3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三纲五常”中西方都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政治改革,其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相结合,意图是论证变法的合理性。故选B项。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中“以集全
10、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可确定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不仅仅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实际上是民权主义的体现,却说明人们对政治革命的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清楚。故选A项。答案:A6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进化论的传播”,进化论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指导思想,宣传进化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故选C项。答案:C7解析: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倒孔子是因为孔子成为维护
11、专制统治的工具,故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故选B项。答案:B8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方法,不是指科学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事物,故A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并不浅显,而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是既要符合客观的现象又要符合主观理性,已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正确;对于科学的概念,中国引入较早,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就已经开始在用了,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中“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范围较小,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C10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初”“制
12、造派”“变法派”“自由民主派”等,可知体现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即体现学习西方思潮的不断演进(由“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答案:C11解析:一般来说在每次论战的过程中,最终胜利的都是新思想。因为新思想更适应时代的变化,更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是几次论战不一定都能促成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不会全都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B项。答案:B12解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否定,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项。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答案:C13答案:(1)背景:西方
13、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科技。(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14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可以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提取观点。其次,结合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近代中国“中学”和“西学”之争等知识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观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系
14、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诸子竞秀、百家争鸣,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从魏晋到隋唐,儒释道合流,中华文化又获得旺盛的生命机制;宋元明清,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形成冲突与互补,为中华文化增添异彩。在近代中国,“中学”和“西学”之争贯穿始终。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后期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总之,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继承了传统,也实现了自我革新,这是中华文化绵绵不绝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