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51.50KB ,
资源ID:8793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93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

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B佛教受到人们的抵制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材料中“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是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故选D项;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张相反,并不是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在战争时期受到人们尊崇,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纲常伦理。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

2、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宋明理学家指导传统儒学中的道德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将其看作万物的本原。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4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

3、理学强调的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欲”。A、B两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为汉代董仲舒提出的。5“夫君子之论学,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在此,王阳明()A强调正心是正德的根本B关注向外部世界探索真知C倡导独立和自主的精神D鼓励求知者要不耻下问C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学问要立得于心,不要随波逐流,苟同附和,要有自己的见解,强调以自己的心来判断是非,这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故选C项;题干未涉及正心和正德的关系,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关注内心而非向外探究,B项属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4、排除;D项与题目无关,排除。6“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A“天人感应”B心学C程朱理学D朴素辩证法B陆王心学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7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故选C项。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

5、”“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A任何思想的出现,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宋明理学家提出理学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社会,故A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婺源县志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

6、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束景南朱子大传(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材料一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并

7、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来分析,把朱熹从“圣”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二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答案(1)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2)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

8、的进步。10程颐认为,“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在此基础上,朱熹发展出()A理先于气,又离不开气B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于一C慎思而明辨,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材料“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的意思是天下万物皆有理,而理的获得是通过对万物理的探究,由此朱熹提出了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故选C项;材料中朱熹并未针对理气关系发表评论,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中朱熹不仅仅强调万物皆有理,更重要的是强调对万物之理的探究心,即求理的方式,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而非程朱理学的主张,

9、排除。11“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心外无理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发明本心C材料的意思是,大家听说老虎伤人都很惊讶,而只有田夫被老虎伤过,像田夫这样才属于“真知”。由此可知材料强调人们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事物的本原,该思想与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相符,故选C项。12朱熹认为,“道不远人,理不外事”,他不赞同学者把精力仅仅用在从内心中寻找终极意义。这说明朱熹()A推崇格物致知的方法论B反对内心反省

10、C主张理学原则的生活化D提倡知行合一A据题干“道不远人,理不外事”“他不赞同学者把精力仅仅用在从内心中寻找终极意义”,可知朱熹主张从事物本身追求理的真谛,反对仅仅从内心反省角度寻求理,推崇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选A项。朱熹反对仅仅从内心反省角度寻求理,并不是完全反对内心反省,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3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

11、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此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选C项;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D两项排除;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家的研究方向,故排除。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

12、,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材料三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据材料二,说明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观点的主要分歧。(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第(1)(2)问根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本质: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