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结合实际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思维)2.通过图示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理实践力)3.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综合思维)4.通过学习,认识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地协调)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2)主要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3)对地貌的影响有些内力作用表现得很剧烈,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
2、进行得非常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长期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2构造运动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表现影响关系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往往是相互伴生的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3.地质构造(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2)常见类型褶皱概念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图示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或盆地断层概念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
3、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形成地貌常形成断块山、沟谷、陡崖等(3)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图表点拨1.教材第28页图222,该图展示了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了形成褶皱的过程。2教材第28页图223,该图展示了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3教材第28页图224,该图展示了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形成山岭。4教材第29页图225,该图展示出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
4、生明显错动、位移形成断层。二、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1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大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是南美板块,是纳兹卡板块,是太平洋板块,是亚欧板块,是印度洋板块,是非洲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三、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作用力。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太阳辐射、水、大气、生物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
5、质基础侵蚀和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和波浪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产生松散、溶解和破坏作用,并使它们发生位移;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常见,冰川和波浪等也会产生侵蚀和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外力搬运能力减弱被搬运的物质沉淀、沉积下来3.结果: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图表点拨1.教材第32页图2210,该图展示了岩石的球状风化过程。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2教材第33页图2211,该图展示了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侵蚀过程。3教材第33页图2212,该图展示了沙丘的移动过程。沙丘的移动方向与
6、风向一致,迎风一侧沙丘坡度缓。4教材第33页图2213,该图展示了河流的搬运与堆积。河流上游以搬运为主,中下游以堆积为主,河床沉积物颗粒自上游到下游越来越小,依次为砾石、砂、黏土。易误点拨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不同。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通常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2)“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是由背斜转化成了向斜。()(3)岩层
7、发生断裂就形成断层。()(4)在平直河段,判断河流侵蚀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弯曲河段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A非洲板块B大西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提示:(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2)背斜谷虽然被侵蚀成了山谷,但地质构造仍然是背斜。(3)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才会形成断层。(4)在平直河段,判断河流侵蚀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在弯曲河段则按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5)C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边界地带,从成因上看,是由亚欧板块与印
8、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华山张乔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问题1(综合思维)造成华山挺拔如削雄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问题2(综合思维)除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提示: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问题3(地理实践力)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提示: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归纳提升 1褶皱和断层的成因、特征及地貌比较地质构
9、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来水平的岩层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发生变形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岩体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
10、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特别提醒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完整时,区分背斜和向斜,既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也可以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如图1所示:图1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不完整时,岩层的弯曲形态无法判断,则只能依据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如图2:图2A图中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B图中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质构造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
11、于排水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找矿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用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1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2)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
12、外力作用所致(1)C(2)D第(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可知为向斜。第(2)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的“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问题1(综合思维)“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和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13、问题2(综合思维)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提示:都是外力侵蚀作用,但“女王头”形成的外力是海水,西北地区的蘑菇石形成的外力是风力。问题3(区域认知)流水作用是外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河流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的地貌类型相同吗?试举例说明。提示:不相同。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上游形成“V”形谷地,在地势平坦的中下游形成宽谷、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归纳提升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破坏地表岩石,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14、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地区流水侵蚀冲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海滨地区堆积作用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大
15、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普遍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沙丘剖面图沙丘示意图 沙丘等高线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2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完成(1)(2)题。(1)下列选项与图中、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16、(2)“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1)A(2)B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人地协调观风沙活动的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形成图中沙丘的主要作用是()A物理风化
17、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2)下列属于图中草方格沙障主要功能的是()降低风速,有利于沙丘固定截取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植被成活提高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增强吸收地下水能力,增加降水ABCD素养立意本题以西北地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沙丘的成因以及风沙活动的危害。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1)C(2)A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风力强劲,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会形成沙丘。第(2)题,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摩擦,降低风速,截取水分,减少蒸发,使沙丘固定和固沙植被成活,项正确。题组1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1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图中处不同的是()A渭河平原B
18、汾河谷地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峡2图中处山地为()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火山D岩层堆积成山1D2.B第1题,处为断层下沉形成的地堑,A、B、C项都与相同,长江三峡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由地层结构可看出为向斜成山。题组2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34题。3(易错题)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4上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3D4.B第3题,结合板块划分,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本题易错选A。第4题,红海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处于板
19、块的张裂地带,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题组3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读下图,回答56题。图甲图乙5形成图甲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内力侵蚀D海浪侵蚀6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侵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和风蚀作用5D6.D第5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第6题,开罗地处热带,不可能出现冰川;“狮身人面像”所在地点并不临海,不可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影响;“狮身人面像”是雕塑,河流不可能侵蚀其面部;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教材P29活动:提示:略教材P31活动:提示: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挤压隆升形成。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从7 100万年前不断向亚欧板块移动、挤压,大约到1 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移到当前位置,由于印度板块的不断移动、挤压,由此导致了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教材P34活动:提示: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分别为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地表形态特征分别为:棱角变得圆滑、地表沟壑纵横、新月形沙丘、削高填洼使地表趋于和缓。2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等处于壮年期;内蒙古高原等处于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