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名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考纲、大纲描述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重要的两个学派,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建议多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
2、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不清晰,不成体系,对于必修3内容学习需要结合梳理。教学目标1、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形成过程,探究思想的深度影响。2、通过材料阅读分析,锻炼学生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学会阐释历史联系现实。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师复备导了解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变化思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分析,孟子和荀子思想内涵和
3、为政理念,比较孔孟不同时期,同为儒家思想,有何不同见解,原因为何议学生结合材料讨论,能够了解孟子和荀子的大致思想,但难以用精炼准确的语句表达,总结得出结论。展小组讨论,确定答案,确定人选,书写答案和解读答案;对民族观概念陌生,对孔孟时期观念差异辨别不清,提升背景分析难度。评教师解读民族观,辅助学生概念理解和内涵深化,从观念差异入手,解构思想产生的背景,即时代背景的差异影响思想理念的形成。检作为理论武器的思想文化,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成为价值判断的准绳和教化民众的工具用从社会礼法和为政思想等多方面综合认知儒家思想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