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8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名师导学》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4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体制2.“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3.“

2、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趸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5.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年份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538

3、25019548560195510370195612500赫鲁晓夫在此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A BC D6.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对苏联某位领导人的经济改革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据此推断这位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7.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

4、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8.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9.

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0.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勃列涅日夫改革 11.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研究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

6、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12.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

7、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

8、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

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第14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D。关键信息:“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短时间、“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俄罗斯工业化的特征是通过牺牲农民与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是“斯大林模式”特点,排除A、B、C,D项正确。2C。A选项牵强附会,D选项“农业集体化”为斯大林执政时

10、期的经济政策,在时间上不符合。B选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选项所表达的意思。所以选C。3D。抓住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当时是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首先可以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4C。“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

11、最后一根稻草”,可知是指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最终被迫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的先河,冲击了“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B项错误;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的应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D项错误;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C项正确。5B。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

12、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6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具有开创性”“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具有开创性的是赫鲁晓夫改革。7D。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D项符合题意;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8A。“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这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所以C项不正确;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所以B项不正确;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

13、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所以D项不正确;只有A项符合题意,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9D。A项中斯大林是“斯大林模式”的开创者,与材料比喻不相符合,首先排除。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一直到剥光为止”即指此,D项为最佳答案,B、C项排除。10B。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克服粮食危机”“工业化”“牺牲农民的利益”等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模式”。A项没有牺牲农民利益,C、D与工业化建设不符合。11B。资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

14、化,综合资料可以分析出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排除;资料主要显示的是城市化进程,C项不正确。12C。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A项正确,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B、D项观点正确。最佳答案为C项。13(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