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865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A经济生活形态 B秦帝国的建立 C制瓷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2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3(2016郑州调研)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

2、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4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A青瓷 B唐三彩C粉彩瓷器 D釉下彩绘5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A河北省境内 B河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 D陕西省境内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准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

3、铁官营()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7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收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官吏令丞 录事府史监事 典事 价人 掌固 人数1326 12 39 316 16 14 110 13 官品 六、七品 八品无 无 无 九品无无 无 A.官市的政治属性B城市建设的成就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市场管理的规范8(2016惠州期末)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

4、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饮食业发展,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9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并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10(2016太原模拟)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5、。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11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盐铁官营制度早市夜市出现商人群体形成重农抑商政策A B C D12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

6、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的。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当时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他想派张骞去现在的阿富汗一带去跟大月氏联

7、系,大月氏本来在燕山这一带的,后来是被匈奴赶过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汉武帝希望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张骞被匈奴扣了十年,后来逃脱,来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 汉朝已经打败了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了很多人,浩浩荡荡,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 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

8、者西方的需求变小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这条路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而运输代价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而这时,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到了广州、宁波这些地方。海运一通,丝绸之路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所以丝绸之路并不是始终都有那么多的价值。 葛剑雄谈丝绸之路概括丝绸之路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并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献策。(20分)14(2016南京模拟)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9、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10、。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

11、论”(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12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选A学者认为,“支那”出自荆楚,即长江中游湖北一带,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强调了农耕经济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秦朝建立,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制瓷业是另外一种对“China”得名的解释,强调的是手工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12、。 2选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3选D材料没有体现是否与市场有联系,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江南农业家庭投资于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生产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4选C青瓷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的特点是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

13、造极的水平,故答案为C项;釉下彩绘在唐晚期首创,故D项错误。5选B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B项符合题意。6选A据材料“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官营,无法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D项错误。7选A材料表格中体现官吏管理市场职能,实质上反映出了唐朝官市的政治属性,故A项正确;城市建设的成就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属于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市场管

14、理的规范是材料反映出的直接信息,不是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8选C“一日三餐”的习俗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理学的形成,抑制了市民的欲望,故B项错误;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现,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故C项正确;市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与西方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9选C10选B材料中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故D项错误。11选A政治权

15、力型经济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严格,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属于政府采取的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故正确;早市夜市出现、商人群体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与政治权力型经济无关,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 12选D15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强于西方,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

16、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13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罗马那边有钱,但没有丝绸,所以有非常大的需求”“因为丝绸适合长途贩运,并且利润高”分析;第二小问据“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术”“因为海上运输量大,除了丝绸,还增加了茶叶、陶瓷等日用品”;第三小问从国际交往与合作、创新科技等方面回答。答案:兴起原因:境外尤其是罗马对中国丝绸的需求;汉朝打败匈奴,张骞通西域,保障了交通安全;丝绸利润高,适合长途贩运。衰败原因:安史之乱

17、后唐朝由盛转衰,西北交通受阻;阿拉伯人掌握航海技术,东南海运畅通。献策:坚持国家之间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坚持创新驱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加强国际协作,确保投资和交通安全。(言之成理即可)14解析:第(1)问,由材料“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概括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概括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以便进入官僚行列”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

18、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3)问,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要注意明确观点,联系所学,史论结合。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因素: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方面,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方面,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方面,商业资本积累不足;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