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286.50KB ,
资源ID:8782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82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2015届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2015届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湖北荆州一模1)据左传载,代表周王行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对楚国兴师问罪,“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城邦国家与希腊、罗马城邦国家的不同点是()A血缘关系起到纽带作用 B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C农业是城邦的经济支撑 D诸侯僭越破坏宗法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城邦国家齐国与楚国有血缘纽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对楚国兴师问罪,反映出两个城邦国家的地位不同,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故B项正确;问罪的借口与西周礼乐制度有关,与农业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齐桓公代表周

2、王行事,没有僭越破坏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4)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甲骨文卜辞中有祈祷仪式与祭祀仪式的记录,诸神中有帝或上帝,此外有日神、月神山神、河神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商人的宗教观念形成了理论体系C商朝的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D甲骨文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依据材料“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

3、朝”,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宗教观念,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故B项错误;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不存在“教权高于王权”,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湖北武汉4月模拟24)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从“氏以别贵贱”可知,姓氏不分反映出贵贱的差别消失,原因是贵族的地位削弱,故A项正确;地域界限不是

4、划分姓氏的依据,打破民族地域界限不是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平等意识,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但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24)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西周时期天子还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并未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

5、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是亲属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周公、大公与周王之间属于同姓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湖北天门高三4月调研2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所提及的制度是指宗法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带有血缘色彩,不

6、是神秘色彩,故B项错误;“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不是指天理,故C项错误;“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说是由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这说明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 6(2015湖北宜昌三模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青铜铸造业衰落与战乱,材

7、料未反映青铜铸造业衰落,故A项错误;西周早期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有贵族化的倾向,战国晚期,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说明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折射出贵族政治经济实力的下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器的需求减少,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不可能在战国时期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B7(2015湖北天门高三上学期期末24)2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各子详细信息妻(正室)老三(20岁,天性顽劣)、老二(22岁,老成持重)妾一(侧室)老大(25岁,天慧聪颖)妾二(侧室)老四(18岁,智勇双全)

8、A老三 B老四 C老大 D老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从表格中信息可知,老三是妻(正室)所生的次子,故A项错误;老四是妾二(侧室)所生,故B项错误;老大也是妾一(侧室)所生,故C项错误;老二是妻(正室)所生的长子,故D项正确。【答案】D 8(2015湖北黄冈二模24)24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泰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

9、秦国仍存在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是世卿世禄制。舍人是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出身舍人,非贵族,但后官为上大夫、上卿,说明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蔺相如因功而提拔,没有提及对秦国存在偏见,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军功授爵只是官爵升迁的一个途径,并不是唯一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当时存在百家争鸣,儒生政治地位并没有大幅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2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

10、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解析】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未涉及中央集权统治问题,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有利于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B项正确;雅典社会不存在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郡县制

11、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湖北孝感一模2)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的收入 B控制地方官吏C显示国王的权威 D更好地考核官吏【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 【解析】上计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12、加强,故B项正确;上计制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与专制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考核官吏只是手段,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湖北荆州一模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A建立起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B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C以称谓突出君主至尊地位 D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 【解析】秦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形成,与题干皇帝称号的由来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三皇五帝比较,完成统一大业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君主至尊地位也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

13、误;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湖北武昌高三1月调研25)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题干材料中“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表明分封制破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表明宗法制破坏;“春秋时犹宴会

14、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表明礼乐制度破坏,这些都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造成中央权力的丧失。奖励耕战为经济措施,实现统一不能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故A项错误;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与加强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南平越族,北伐匈奴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正式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答案】D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湖北孝感一模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

15、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 【解析】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湖北荆州一模3)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B提高

16、了儒学独尊地位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武则天等“以文章取士”,以科举制延揽人才,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故A项正确;“以文章取士”,有利于提高了儒学地位,但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以文章取士”,科举考试文史内容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湖北荆州一模4)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

17、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付之公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巩固了皇权,故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的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湖北荆州一模14)1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出()A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 B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

18、固C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 D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代汉化政策 【解析】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在此设郡管理,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A项正确;户数的增加与军事防务巩固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地区户数增加与魏晋分裂战乱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内部机构的日趋完备,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湖北襄阳高三1月调研25)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

19、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 B C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正确;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都以三级层次为主,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故正确;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下级的行政政区都是县,上级行政政区则有较大变化,故错误;由表格资料反映,元明清时期在第二层级的政区划分中出

20、现不同划分方式,故正确;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25)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 【

21、解析】据材料“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未涉及解决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而不是基层百姓,故C项错误;汉武帝设立刺史,加强了朝廷对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有误,故D项错误。【答案】A7(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26)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

22、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不能说明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并未涉及儒学,无法体现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和“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可知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下大同,无法体现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湖北宜昌高三一调24)北宋石守信原本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但自从“杯酒释兵权”发生之后,他忽然开始追求声色

23、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由此可见“杯酒释兵权”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造成了人才浪费C导致将领普遍的不满 D致使功臣自污以自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解析】“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拥兵对皇权构成的威胁,而非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杯酒释兵权”后大将行为的变化,而非强调人才荒废,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其他将领的态度,故C项错误;“杯酒释兵权”的原因就在于大将对皇权潜在的威胁,而石守信通过自污,减轻皇帝的顾虑,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武汉高中毕业生2月调研24

24、)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周时期都城在天子统治的中央,辗转运送各种赋税,最远也不过五百里,秦统一六国之后,运输成本增加“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作者比较的目的不是在于说分封制下的赋税运输成本低而是在说明当时中央集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故A项错误;

25、B项正是说明租税的征收运输成本增加,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无意强调也没有涉及民众赋役负担的增加,更没有提及苛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湖北武汉4月模拟25)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表1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中心的变化 【解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

26、,故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故B项错误;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C项“外向”特征错误,故C项错误;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25)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A强干弱枝 B重农抑商 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三选七迁”的解释,可知其目的是将地方

27、豪强和原七国贵族迁徙到靠近中央政府的地区,以方便中央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因而体现出了强干弱支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孝道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5湖北武昌高三5月调研24)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

28、分严格【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宗法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社会地位提高,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答案】C13(2015湖北天门高三上学期期末26)26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A发挥三省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

29、谏诤制度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朝议谏诤制度【解析】唐朝的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专断,不重视纳谏所致,因此唐太宗吸取此教训,注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故B项正确;唐朝六部的行政职能是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开科取士广纳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5湖北黄冈一模25)25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

30、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翼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唐谏议制度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对地方的严格管理,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天”的名义制约君权,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东汉时期出现了专职监察皇帝的谏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皇帝决策失误,唐朝的三省在皇帝之下进行决策且相互制约,为皇帝最终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三者的共同点都是保证决策的正确,为皇权服务,这反映出

31、汉唐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在汉唐时期,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可能限制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5湖北孝感一模2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

32、)、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6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

33、呈现出的发展趋势。(4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廷议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时间上看,廷议制度周朝已经存在,历史悠久;从西汉、东汉以来廷议参加者看,有众多高级官员参加;从明朝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可见它仍然为专制皇权服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明朝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概括即得。【答案】(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6分)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

34、左右。(4分)16(2015湖北黄冈高三上学期期末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招,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文官政治【解析】(1)本问可据材料以第一段宰相李流烧毁诏书可知,文官地位高,且对君权形成一定程度制衡;据材料一中台谏官的职能,可知文官参与决策制衡相权、君权,从其科举出身可知文官地位较高。【答案】(1)特点:统治者重文;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17(2015湖北黄冈二模4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

36、,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8分)

37、【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一是通过道德教育”、“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说明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第二小问异同,材料一可以看出,相同之处是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和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不同之处从材料一“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明代大明律规定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说明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答案】(1)特点: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4分)同: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颁

38、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2分)异: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2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5湖北孝感一模4)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

39、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利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7)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40、【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 【解析】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成立机要秘书班子理政是手段,故B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为了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湖北武汉4月模拟27)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A“吏治之坏,根于士风” B“治官化民,其要在上”C“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D“圣人治吏不治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41、解析】A项意为官场腐败的根本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会影响官场腐败,但不能体现出官场腐败的本质,故A项错误;B项意为治理官员和百姓,关键在于君主,明清时官场腐败,风气日下,主要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导致政治黑暗、腐败,故B项正确;C项体现习俗生活对人的影响,与问题中“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D项圣人治吏,不会放任官场腐败日益严重的现象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湖北黄冈一模27)27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

42、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达到巅峰,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但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B项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宦官专权控制朝政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A5(2015湖北武昌高三1月调研40)(25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44、、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10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启蒙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应抓住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进入

45、总结时期这一特点,而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第二小问背景从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社会状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解答。(2)典籍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方面,而百科全书作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这一方面分析解答。【答案】(1)特点:四库全书:更加注重总结继承,体现了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的趋势。百科全书强调创新,重视科技进步与理性启蒙思想的宣传。(6分)背景:四库全书: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思想高度专制。百科全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兴起。(9分)(2)影响:四库全书:保存了大

46、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5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5分)5(2015武汉高中毕业生2月调研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

47、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

48、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10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文艺复兴;启

49、蒙运动(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士绅的特点:由材料一“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可以得出没有政治权力,但是仍享有政治威望;材料一的第一则材料剩余部分则讲述了士绅与皇权关系的变化过程;材料一的第二则材料则主要讲述了“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英国贵族的特点:通过“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可以看出贵族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并且对王权构成了一定的限制,下面关于大宪章的描述进一步重申了这个特点;“

50、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可以看出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小问,中英两国士绅和贵族发展特点的原因,结合两个国家的阶段特征来回答。(2)中国士绅阶层的作用,教材中没有涉及,因此主要从材料中结合特点来归纳,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英国贵族的作用也结合材料涉及到的来回答比如政治民主化、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末路穷途等方面来考虑。【答案】(1)特点:中国士绅:A、没有政治权力,但享有政治威望;B、与皇权的关系,由共存走向共治,最终沦为皇权的奴役;C、主要在地方、

51、文化传承等方面自发地发挥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英国贵族:A、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力;B、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力量;C、在中央和地方,在政治和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4分,任意两点即可)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占主导地位。(4分)英国:贵族通过建立和掌握议会、颁布宪法,借助政治权力和法制,及大地限制了王权;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解放了思想。(3分)(2)中国: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限制皇权、防止暴政的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3分)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促进了文化的延续。(2分)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4分)后来,束缚了英国现代化,最终走向穷途末路。(1分)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