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练兵1.“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于(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文艺复兴运动A.B.C.D2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与选派这批留学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3.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
2、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4.近代中国率先提倡、实践“师夷”之说的是( )5.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6.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B.C.D.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
3、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
4、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
5、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能力提升1.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B.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C.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D.探索出强国御侮之路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3.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
6、主义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4.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材料二 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 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