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部分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可以看出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决定实行迁都洛阳,故D正确。“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信
2、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没有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信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2.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A. 尊崇儒家思想B. 选拔实用人才C. 笼络广大士人D. 打击地主官僚【答案】B【解析】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主要是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B正确;A属于思想;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3.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
3、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4.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
4、的是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 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D. 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项中的增强军队战斗力、D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5.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A. B. C. D. 【答案】
5、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错误;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都有利于增加收入,故A项正确,排除BCD。6.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甲午战争的取胜B. “殖产兴业”的推动C. 1889年宪法的颁布D. 军事工业的刺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时间可以看出恰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工厂数和蒸汽机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故排除A项;1889年宪法确立了
6、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不可能是工厂和蒸汽机数增加的主因,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表明这些工厂和蒸汽机主要为军事工业服务,故排除D项。7.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B. 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 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D.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的力量强大,先成功的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掌握了政权的力量,然后又大刀阔斧的进行
7、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A项错误;BD项是措施,不是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主导因素8.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A.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 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C. 符合教俗封建主利益D.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完全靠上帝恩赐”可知加尔文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是靠上帝的恩赐,这属于先定论的思想,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9. 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
8、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中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青苗法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正确,排除ABD,所以选C。10.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9、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B. 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C. 摆脱罗马教皇控制D. 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教会国有,国王是宗教的领袖,这样主要是为了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目的,但是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11.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C. 打击并瓦解了旧
10、的血缘宗法制度D.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故答案为B项。ACD项,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措施的主要作用,确立了封建经济基础,利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主要是“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
11、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的规定强化了基层管理。此三项都是商鞅变法部分措施的作用,不是整体上商鞅变法较彻底并促进秦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排除。12.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引发了拓拔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故正确。“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体现了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故正确。“冬则居
12、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体现了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决策,故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13.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A. 奖励军功B. 奖励耕织C. 焚烧诗书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可知,秦人怕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故人情显得特别淡薄,D项符合题意。奖励军功、奖励耕种、焚烧诗书都不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淡薄,排除AB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
13、好生分”的意思,解答历史题需要严格遵循材料的意思。14.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A. 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 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 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 农民成为商品【答案】C【解析】【详解】俄国1861年改革,在经济上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是农民获得的份地比原耕土地少、差,且份地的赎金是当时地价的2-3倍,体现了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故C项正确;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体现不出高价对农民的剥削,故A项错误;改革在政治层面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可知B项和D项错误。15.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
14、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募役法【答案】A【解析】结合“常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青苗法,据所学可知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诶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面授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与题意内容一致,故A项正确;市易法规定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
15、制,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额不例外,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募役法规定是纳钱代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爷要收取役钱,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16.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迁都洛阳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整顿吏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的清
16、明,与题意不符,排除B。移风易俗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但不符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17.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D. 政府扶植【答案】C【解析】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从英国、法国以及美国学习不同的内容,说明学习西方有重点、有侧重,C 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 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
17、治的公职人员很少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如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正如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A. 人民主权B. 三权分立C. 权力制约D. 轮番而治【答案】C【解析】“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说明权力是分散制约的,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排除。19. 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A. 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B. 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 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D.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C【
18、解析】试题分析: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分析可知,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说明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C项正确;ABD项题干材料无从涉及,排除。正确选项为C项。考点:日本帝国宪法点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在日本国家中的地位天皇作为国家的元首,其职位世袭。大体上仍保持着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所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也受到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制约,并不直接行使统治权,而是通过国务大臣来统治。20.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A. 更戍法B. 保甲法C. 将兵法D. 保马法【答案】B【
19、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是保甲法,B正确;A、C和D均属军事措施。21. “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A. 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B. 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C. 尊攘派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D. 幕府镇压了“尊王攘夷”运动【答案】B【解析】幕府镇压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故D正确,ABC不是主要原因。【名师点睛】“尊王攘夷”运动是以振兴国家、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却被幕府镇压,反映出幕府的腐朽反动
20、本质,这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关键。22.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 均田制影响B. 民族融合C. 少数民族封建化D. 吏治清明【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反映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吏治清明这一政治上的内容无关,故D项符合题意;均田制与生产有关,故排除A;从游牧到农耕体现了民族融合,也体现了封建化进程,排除BC。23. 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 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使基督教徒在上帝
21、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1 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示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宗教改革并不是让人们不信仰宗教,不信仰上帝,排除AD;B项太绝对,排除B。24.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
22、. 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 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 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 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渐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故选C;A项是背景因素,但却不是促成日本转变的主要原因,毕竟当时的中国与日本也是类似的,但却没有走上强国之路,排除;只是推翻而没有配套措施建设的话,日本也不可能走上强国之路,故B项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
23、强国之后的做法,其也不是促成日本转型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25. (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 人的传统观念B. 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 洛阳的地理环境D.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499年”“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是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最大障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洛阳的地理环境,而是强调人的传统观念阻碍北
24、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北魏统治时期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26. 废除农奴制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 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B.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 一定程度体现近代法治原则D. 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等字眼体现的是俄国司法的近代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近代化其实是并不适应沙皇专制统治需要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俄国司法改革的进步性而非保留了大量的
25、农奴制烙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的近代化也是农民的愿望而非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司法近代化。27.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 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 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 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 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性质的不同。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改变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未从根本原因上分析。考点:商鞅变法
26、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点评: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并未改变社会性质。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28. 在幕府时代,日本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日本居民主要由士、农、工、商四部分组成B. 幕府的将军属于士阶层C. 农、工、商等阶层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士D. 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答案】D【解析】【详解】在幕府时代,日本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等级的是出身,而不是财产,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排除。29.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A. 确
27、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B. 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 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故D正确;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宗教改革并未确立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而是新教与天主教并存,故A错误;“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C错误。30.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
28、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农民在获取国家耕地的同时需要对国家承担一定的租役义务。D正确;依据材料“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来看露田最后需要上交给国家,A排除;依据材料“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来看,依据男女来进行土地的分配,B排除;材料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C排除。故选D。31.
29、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 军备落后B. 制度腐朽C. 经济凋敝D. 吏治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成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索,故选B;军备落后、经济凋敝、吏治腐败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联系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32. 某重大事件发生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领袖们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把西方的科学和工
30、业引进自己的国家,但必须像他们那样摆脱欧洲的控制,自己掌握现代化进程,并保留自身的民族特点。这一重大事件应该是A. 俄国农奴制改革B. 埃及阿里改革C. 日本明治维新D. 中国洋务运动【答案】C【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字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教育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C正确;A是废除本国农奴制;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D没有中国特色。33. 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体现了宋神宗A. 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B. 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C.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D. 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三代圣王之法亦有
31、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神宗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故C正确。当时没有废止王安石的新法,故A错误。宋神宗对变法有明确的态度,故B错误。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错在“彻底”,故D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34.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鲜卑民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顺应农耕文明,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做的政策调整,D项正确;汉族与鲜卑族同
32、为中华民族,无所谓优劣,只是分属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汉化即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AB项错误;笼络利用汉族地主是汉化的做法之一,并不是本质问题,C项错误。35.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自那时(注:指18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A. 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B. 俄国农奴制的阻碍C.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 机器工业极其落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1815年后阻碍俄罗斯进步的主要是落后的农奴制度。故选B。A项错误,这一时期俄国并未受到来自欧洲的侵略;C项错误
33、,克里米亚战争是在1853年进行的;D项错误,机器工业的落后是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36.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该法令的内容肯定不包括A. 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 地主再不能赠送和抵押农民C. 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份地D. 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答案】D【解析】【详解】1861年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身统治,所以改革措施中不可能有“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的条文,实际上农民除了要缴付赎金,还要负担各种临时性义务。故答案为D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包括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不能赠送和抵押农民、农民可通过赎买
34、获得份地,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37.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 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答案】B【解析】“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说明变法的目的是对付农民的暴乱,B正确;A属于边疆问题;C属于政府腐败问题;D属于变法根本目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本题破题点在于“寇乱息而威势强矣”“结合王安石变法目的可见镇压农民企业。38.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A. 增加赋税以满
35、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而不是指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而是强调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排除D。点睛:理解材料意思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是解
36、决本题的关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9.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A. 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B. 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C. 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D. 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中有效信息和准确理解图片信息的能力。仔细对照材料文字内容与图片信息内容可以看出二者是对立关系,正好折射出古希腊民主政治既是公民的人民主权又是公民的少数人集体统治,故D很好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
37、治的利与弊,符合题意,而A B C三项尽管也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探究,但是与图片中的信息构不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故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40. “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 淘汰冗员B. 改革贡举C. 减轻徭役D. 重视农桑【答案】B【解析】【详解】“儒立”应是思想文化方面弘扬儒学,B符合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A是政治举措,CD是经济举措,三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41. 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做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
38、年都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 日本人没有民族的意识B. 日本缺乏远见卓识C. 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D. 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日本,人们认为美国强迫日本开国,给日本带来了富强,因此,日本每年都要自发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纪念日本的开国;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名师点睛】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
39、了幕府统治。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42. 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大久保利通认为:“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该主张主要强调的是A. 政府引导民间投资B. 对外扩张获取原料C. 注重发展近代工业D. 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40、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判断。既然这是明治元勋的一段言论,那么就要联想到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与之相对应。材料观点很明确,加以史实相印证,不难看出最后的结论是: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工业。所以答案选A。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内容43. 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B.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C.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D.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答案】A【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和铁路里程与英国相比相差很大,说明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A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B不
41、符合史实,排除;CD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点睛:紧扣图表数据信息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44. 1867年,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上奏朝廷说:“当今与外国交际日盛若改从来之旧习,政权奉还于朝廷,广尽天下之公议,上仰圣断,同心协力,共保皇国,必可与海外万国并立。”德川庆喜“大政奉还”的主要原因是()A. 日本被迫开国B. 武装倒幕运动兴起C. 明治天皇支持改革派D. 幕府统治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政奉还是在武装倒幕运动兴起之后,幕府企图消除武装倒幕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5. 梭伦指出:“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42、,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A. 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B. 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C. 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D. 协调雅典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缓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B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各个阶层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46. 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
43、文帝的根本目的是()A. 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 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 借汉化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孝文帝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最要根本的是要代汉化的措施来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47. 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 )A. 市易务B. 邸店C. 发运使D. 十三行【答案】A【解析】【详解】市易务是王安石变法实行市易法中为管理市场而设立的商业机构,故A项正确;邸店属于商人休息与停货的场所,故B项错误;发运使是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故C项错误;十三行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机构,故D项
44、错误。48. 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体现的新教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得救,而不必去求助于教会的教父或者他人,宗教改革主张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不用依靠教会和教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体现了罗素的认识。故答案选择A项。D项强调的内容则是教皇所代表的封建教会以救赎仪式为表象,但实质是对人民的剥削这一
45、行为的理论基础的质疑,即教皇拥有帮人洗脱罪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考点:本题以罗素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调动知识的。能力。点评: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要注意从其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等方面来掌握。49. 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A. 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 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 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 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答案】A【解析】建立县制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从而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6、商鞅变法并未起到巩固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土地私有制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阶级结构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0.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旧。”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A. 颁布“解负令”B. 设立“四百人议会”C.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体现了“不偏于少数
47、,不偏于多数”,故D项正确;“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的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不偏于多数”,故A项排除;B项的举措规定第四等级不能参选“四百人会议”,排除;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不偏于少数”,故C项排除。【点睛】“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是解题的关键。第部分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5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
48、,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答案】(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
49、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制度创新联系商鞅变法的措施来分析即可。即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进行分析即可,从“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的信息可归纳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
50、全面彻底;从“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的信息可归纳出符合秦国国情;第二小问抓住政治角度,联系商鞅变法的意义可归纳出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详解】5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材料二:请回答:(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1、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答案】(1)公平思想 财产等级制度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主要目的: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3)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财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级层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解析】【详解】(1)根据“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得出公平思想; 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财产等级制度。(2)实质:从材料的
52、内容可以看出是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主要目的:结合所学可得出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3)根据所学可得出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财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级层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3.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
53、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解析】引述不同的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第(1)问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则需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