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公共捐助制度”规定,捐助人根据捐助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荣誉”“官职”“参政权”以及更多的特权。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家、畜人等有产者都积极参与公共捐助。材料反映了A.公共捐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B.雅典民主政治是有产者的游戏C.有产者通过捐助操控民主选举. D.富人更具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2.查士丁尼法典 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
2、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对海外扩张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突显了企业家在海外扩张中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4.著名文人爱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马克思说,1662 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
3、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当时A.商业革命发挥的效应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D.价格革命产生的影响5.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A.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深刻反省了理性主义的弊端C.猛烈抨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D.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6.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端,英国需要大量进口棉花。1820 年,在英国进口的棉花中,美国棉花占据第-位,“占英国进口总额的74.7%,到19世纪60年代以前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美国棉花在英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因是A.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美国国
4、内市场并未统一C.中国和印度棉花产量锐减 D.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盛行7.右表为德国大学生人数统计表。据此可A.神学世界观己经被摒弃 B.高等教育得到普及C.政治革命影响大学教育 D.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8.马克思高度称赞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基础,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这表明巴黎公社A.推动了工农联盟的建立 B.实现了社会各阶级的联合C.贯彻了政权组织的人民主体原则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9.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
5、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不同之处,如殖民者的扩张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段外,还有租地、联姻等方式。这是因为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相比,亚洲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人口众多地形复杂C.人民富有反抗精神 D.国家众多面积较大10.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A.各国自然地理存在差异 B.三角贸易的推动C.各国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西方殖民主义政策11.“亚洲的觉醒”是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最高评价。其评价依据主要是这
6、些运动A.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B.总体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12. 20世纪20年代,黑人民族主义者马库斯.加维(1887-1940)积极鼓吹黑人的自豪感,号召生活在外的非洲人“回到非洲”。他认为他们是同一种族的成员,希望推动所有具有非洲血统的人统一成一个非洲国家。这一主张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非洲一体化的发展 B.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C.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13.如图为漫画争吵与签约,该漫画从根本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A.列强间的复杂国际关系 B.列强间国家利益的争夺C.列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D.列强间的合作从此停
7、止14.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中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这表明国联坚持A.“大国一致”原则 B.“门户开放”原则C.“机会均等原则 D.“全体一致”原则15.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由此可知,列宁A.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绩 B.认为应运用市场来发展经济C.主张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对苏俄的经济政策有所反思16.1929- 1938年世界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8、.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稳固C.美苏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D.经济危机对英国影响小17.与19世纪70到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新的时代特点,“新”主要表现在A.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作用 B.斗争目标在于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C.用资产阶级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 D.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18.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发表的看法,请判断他们的看法是否合理甲: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充分体现了弱小民族对抗强大的殖民宗主国的斗争策略和智慧,大大提升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乙:非暴力的严格限制和约束恰恰反映了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民族资
9、产阶级对敌斗争的软弱性,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丙: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可以移植到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中国,那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牺牲丁:手纺车和“食盐进军”成为前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象征,传递了甘地实现民族经济独立的渴望A.甲、乙、丙、丁的看法都合理 B.除丙之外其他三人的说法都比较中肯C.只有丁的看法不正确 D.只有乙的看法符合史实19.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政策与英国的绥靖国策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个“交叉点”指的是A.轴心国集团形成 B.德国闪击波兰 C. 慕尼黑协定 D.英法对德宣战20.1941 年6月24
10、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准备给予俄国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接着,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冻结苏联在美国的存款,允许苏联购买美国的战略物资。这些举措A.标志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B.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C.消除了美苏国家间的矛盾 D.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21.1947 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事实的真相是,欧洲在今后三四年内需要从外国,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和其他必要产.然的话,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的危险。”马歇尔演讲的根本目的在于A.推销美国粮食和工业品 B.劝说国会发起对欧援助C.以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 D.快速实现欧洲经济复兴22.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
11、,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 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应追潮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了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亚非国家结为军事同盟的愿望23.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高税收又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为此,这些国家A.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B.推动发展“新经济”C.缩小社会福利的规模 D.启动经济全面国有化24.如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表。
12、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A.人口收人水平提高B.工农业发展趋缓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福利制度已建立25.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提出要干部们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据此可推知,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会A.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取消集体农庄制度C.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放松对农业的控制26.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13、B.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27.下表为1965-1988年东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20世纪后期的东亚A.成为工业技术水平最发达地区 B.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C.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 D.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接近28.下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 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29.有学者指出:“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全球化与反
14、全球化可能汇合成理性的合力,会使经济全球化变得比较平衡。在反全球化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近年来“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社会、信息鸿沟”等被列为各种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将成为此举的受益者。材料反映了反全球化运动A.对全球化发展有一定影响 B.导致了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C.使发展中国家的受益最大 D.是全球化的逆转30.中国宣布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采取各种举措致力于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的作为首先促使工业发展迅速的国家,重新审视各自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这说明A.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 B.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趋同C.中国主导了国际新秩序 D.人类命运
15、共同体已经建成31.人类进入21世纪,维护世界和平、制约战争的有利因素不断增长。下列各项中属于有利因素的是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地区冲突不绝于世A. B. C. D.32.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于北京时间3月26日晚20时举行。这是G20历史上首次以视频方式举行的领导人峰会,也是自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的场重大多边活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承诺将尽最大限度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迎战疫情,加强医疗科技和数码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加对新冠疫苗和药品的研发投入。据此可知A.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
16、发展是共同要求 B.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已经完成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二、材料分析题(33题24分,34题12分,35题16分,共52分)33.20 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分别建立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你赛一华 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 雅尔塔
17、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 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陈从阳凡尔赛_ 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材料三: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材料四: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联合国宪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二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一华盛顿
18、体系的异同。 (8 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决议的通过原则有何不同?各有什么影响? (8 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指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时间。(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上述特征的成因。(6分)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福利活动的范 围在20世纪中期1940 年代和1950年代取得了标志性的重大扩展,而这一增长的主成分,至少在开支方面,是前几十年社会保险工作苦心经营的结果。简言之,这些计划一开始,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
19、、 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就逐步持续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摘编自美尼尔吉尔伯特、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材料二 早在1990年,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亏空就达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5%。1995 年,法国社会保障总赤字达1200亿法郎。瑞典政府1994年的财政赤字为1900 亿克朗。社会保障状况一直较好的德国从1995年起也出现
20、了医疗保障赤字。欧洲各国向人们提供的高标准的福利是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使欧洲难以和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竞争。福利国家开始违背其本来目标,一些人看到,多工作并不能使生活改善多少,甚至还不如领取补助和失业金合算。近些年来,欧洲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以上。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二战结束后的66岁上升到50年后的76岁,这就意味着个人平均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了10年,平均享受医疗照顾的时间也相应多出10 年。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主要成就。 (8分)(2
21、)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主要危机。(8分)2020-2021 下学期 高一期末 历史 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家、畜人等有产者都积极参与公共捐助”可知,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但是有产者在民主政治制度起到重要作用,雅典民主政治是有产者的游戏,B 项正确;公共捐助的目的不是社会和谐,而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排除 A;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且材料不能体现有产者通过捐助操控民主选举,排除 C;不是所有富人都具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D 项说法错误,排除。2D【详解】根据“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知,材料说明罗马法具有治理国家、
22、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故选 D;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需要兵器和法律共同维护,排除 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项表述太绝对,错误。3D【详解】材料“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即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D 正确;材料并未否定航海家对海外扩张的贡献,A 排除;BC 说法属于材料表象的理解,排除。故选 D。4A【详解】材料介绍的是欧洲 17 世纪深受中国的事物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是与商业革命有关的,A正确;B 选项错在“形成”二字上,此事并没有形成;C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23、,理应不出口这些物品才对;D 与题无关,排除。5D【详解】材料中伏尔泰认为英国政体能够“节制君主权力”,阻止了君主做坏事;孟德斯鸠肯定英国政体的分权与制衡,由此可见,两者都强调要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两人均未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故 A 项错误;启蒙运动崇尚理性,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而不是教会的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前半期美国国内存在两种经济形态,其中南部种植园经济生产的棉花主要供给英国,因此美国棉花在英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因是美国国内市场并未统一,B 正确,D 排除;材料与英国的自由贸易主义经济政策无关,
24、A 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B。7D【详解】材料反映出随着社会发展,德国对法学、医学、自然学科等实用性科学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说明了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神学地位虽然下降但仍有一定影响力,所以“摒弃”过于夸张,故 A 项错误;读大学的人数只占德国总人数的较小比重,不能得出德国高等教育普及的结论,故B 项错误;材料中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德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与政治革命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8C【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可知,地区
25、公社的事务由代表会议处理,而国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由地区选派代表,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贯彻了政权组织的人民主体原则,所以 C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并未建立工农联盟,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各阶级的联合,所以 B错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 D 错误。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人口更多,单纯的武力征服并不足以实现殖民征服,所以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A 正确;BCD 只是影响因
26、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A。10D【详解】根据材料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等地区进行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的过程中为了进行经济掠夺,根据殖民地自身地域特点及宗主国要求发展经济,故 D正确;各地的确存在自然地理差异,但不是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故 A 错误;材料与三角贸易无关,故 B 错误出现单一经济的原因并非是各国注重发展民族经济,故 C 错误。11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亚洲的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
27、族民主革命。因此列宁才会有这样的评价,D 正确;ABC 项只是符合其中的一些表现,不是其主要依据,排除。12B【详解】根据材料“20 世纪 20 年代”、“积极鼓吹黑人的自豪感,号召生活在外的非洲人回到非洲”、“他认为他们是同一种族的成员,希望推动所有具有非洲血统的人统一成一个非洲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实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所以 B正确;此时的非洲大多数国家还处于殖民统治中,并没有一体化发展,所以 A 错误;材料内容与民族矛盾无关,所以 C 错误;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瓦解,所以 D 错误。13B【详解】
28、从漫画争吵与签约的内容可看出,英法美德四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对外战略的影响,各有各的算盘,其中包含着英法美和德国之间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之间的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法德之间的肢解与反肢解的矛盾、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的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的矛盾,这些重重矛盾在当时因列强间国家利益的争夺而难以调和,故 B 正确;“列强间的复杂国际关系”和“列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属于表象内容,不符合漫画所反映的本质,故 A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列强间的合作从此停止”,故 D 错误。14D【详解】根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可知国际联盟在做出决议时要求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说明坚
29、持“全体一致”原则,故选 D,排除 ABC。15D【详解】根据“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和经济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因此,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消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 D;材料强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背景,并非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绩,排除 A;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背景,说明国内战争胜利结束后,不适合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C。16A【详解】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因经济危机的
30、影响,美、英、德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都有所减少,而唯一上升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体现了其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故 A 项正确;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于二战后,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故排除 B 项;美苏关系恶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C 项;材料只是 19291938年世界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无法判断经济危机对于三国的破坏程度,故排除 D 项。17D【详解】20 世纪初的亚洲觉醒与 19 世纪 70 90 年代上层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相比,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主义已经摆脱封建主义和改良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的战斗纲领,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为之进行了英勇的实践
31、,故 D 正确;A、B 两项属于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无法体现新特点,排除;这一时期,各国的民主革命要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用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政体,,C 错误。18B【详解】材料中丙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不适用于中国,而甲、乙、丁同学的看法都是比较中肯,是符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的,故选 B 项,排除 ACD。19C【详解】根据“德国的征服政策与英国的绥靖国策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对德国妥协,满足了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要求,这是通过慕尼黑协定实现的,故选 C;综上所述可知,ABD 都与题中的交叉点不符,排除
32、。20D【详解】据材料“1941 年 6 月 24 日”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 年 6 月德国开始入侵苏联。因此美国给予苏联援助是为了增强苏联抵抗德国的实力,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故 D 选项正确;1941年 12 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标志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A 选项错误;1942 年 1 月,美、苏、中、英等 26 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C 选项错误。21C【详解】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走向衰落,因此美国通过粮食和生活
33、必需品等物资援助西欧,从而达到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目的,故选 C;马歇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销美国的粮食和工业品,排除A;马歇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而不仅是为了劝说国会和实现欧洲经济复兴,排除 BD。2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因此二者共同反映了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A 正确;材料与欧洲冷战无关,B 排除;亚非国家不可能实现一体化,C 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非集团、不结盟,D 排除。故选 A。23C【详解】材料说明这些西欧国家财政困难,高税收又不能再持续加码,故福利国家难
34、以维系,所以这些国家缩小了社会福利的规模,选 C 项;这些西欧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同时实行混合经济,故排除 A 项和 D 项;新经济是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故排除 B 项。24C【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美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这说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 C;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人口收入是否提高,排除 A;农业和工业的比重低于服务业不代表工农业发展趋缓,排除 B;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福利制度是否建立,排除 D。25D【详解】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认识到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主张要减少农业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这说明赫鲁晓
35、夫主张改变农业领导上的方式,放松对农业的控制,扩大其自主权,故选 D;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A;赫鲁晓夫并未取消集体农庄制度,但给与农庄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故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排除 C。26C【详解】据题意可知,此时的苏共依然是着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就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所以该战略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 C;该战略是注重重工业发展,而非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也就没有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更不可缩小同西方国家的的差距,排除 ABD。27C【详解】材料反映了二战后,东亚地区所占世界 GDP 比重和工业品出口比重显著增长,说明其经济尤其是工
36、业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故选 C;东亚地区至今并未成为世界工业技术水平最发达地区,故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并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 B;此时期,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故排除 D。28D【详解】根据材料中“战后初期”“亚洲”“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以色列的诞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被削弱,无力维持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选 D 项;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与材料中“战
37、后初期”不符,故排除 A 项;“民族独立运动”是反殖民运动,而不是殖民运动,故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亚洲的独立运动,不具有世界性,故排除 C 项。29A【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可能汇合成理性的合力,会使经济全球化变得比较平衡作为发展中国家无疑将成为此举的受益者”可得出,反全球化运动会缩小南北贫富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有益,这对全球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 A 项正确;“导致了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故 C 项错误;反全球化运动是全球化的派生物,不是全球化的逆转,故 D 项错误。30A【详解】中国
38、争取实现碳中和,以及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举措,说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推进世界环境改善,故选 A;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 B;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的推动全球治理的举措,C 项中“主导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项“已经建成”,不符合史实,排除。3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约战争的有利因素,不绝于世的地区冲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都是其有利因素,故选 C 项,排除 ABD。32A【详解】根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承诺将尽最大限度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与国际社会共
39、同努力迎战疫情,加强医疗科技和数码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增加对新冠疫苗和药品的研发投入”可知面对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共同面对,所以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的要求,故选 A;“已经完成”、“已经确立”的说法都过于夸张和绝对,排除 BC;材料信息没有说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 D。33(1)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制裁战败国的不平等条约;由于分赃不均和其掠夺性,引起德、意的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兴起;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二战全面爆发。(每点 2 分,共 8 分
40、)(2)同: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2 分)异:雅尔塔体系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更加民主化;美苏主宰。(每点 2 分,共 6 分)(3)原则及影响: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分)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4 分)34(1)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4分)时间:19 世纪末
41、20 世纪初。(2 分)(2)成因: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每点 2 分,共 6 分)35(1)大规模失业现象受到遏制,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社会福利项目覆盖到人生的各种风险;社会福利覆盖的人群从一部分人扩展到全民;社会福利的水平逐渐提高。(每点 2 分,共 8 分)(2)福利国家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沉重的福利开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失业危机严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每点 2 分,共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