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519KB ,
资源ID:87664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66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二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7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二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展示命题探究基础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生产工具(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将树砍倒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生产工具。(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特别提醒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春秋时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2耕作技术与制度(1)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

3、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3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特别提醒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三者关系如图所示。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

4、要组成部分。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崩溃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诸侯国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3.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通过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是根本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战争频繁是重要原因。(3)类型:地主土地

5、所有制占支配地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始于北魏,瓦解于唐中期的均田制)。(4)特点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经济特权,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是根本特点。(5)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重难点1.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

6、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政权的重视;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领先地

7、位,后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赶上并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是在两宋时期。(3)影响:江南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人口趋向平衡;使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要语背诵(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

8、本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为其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5)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的。1思维辨析(1)“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2)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铁犁牛耕出现。()(3)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所以不与市场发生联系。()答案(1)(2)(3)2选择: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稳定性A BC D答案A3思考: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试答: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农业

9、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阻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考法综述本考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重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命题:一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特别是西汉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二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灌溉工具的发明,特别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三是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条件和特点等。另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经常命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明确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命题法1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典例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10、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解析观察示意图可知,虚框中上行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下行反映的是劳动形式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方框B应为铁犁牛耕;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方框A应是集体劳作。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解题法】解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问题的一般思路首先明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两部分组成。其次分析这两种经济形式的特点,早期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是集体劳作、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小农经济是随着农业生

11、产工具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基本特点一是男耕女织,二是铁犁牛耕。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命题法2考查井田制和均田制典例2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材料“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在唐代中期出现了均田被“违法买卖”(兼并)的现象,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且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解题法】解决井

12、田制和均田制问题的一般思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允许买卖,瓦解于战国时期。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时期,瓦解于唐中期。此类问题可从时间和内容上做出选择。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

13、,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

14、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事例概括出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不同”与“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排除。答案为D。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

15、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B解析由“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属于播种工具。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是汉代出现的二牛抬杠法,可以排除;C项是曹魏时期出现的人力灌溉工具翻车(即龙骨水车),排除;D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可以排除。5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等信

16、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合理治理,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相悖;D项中的“全凭”说法绝对化。6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缩小,这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

17、成,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也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更不能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7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为()A耧车 B翻车C曲辕犁 D风力水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龙骨叶板用作链条”“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灌溉”可

18、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灌溉工具,故可排除A、C两项。材料中描述的灌溉工具借助的是水力,而非风力,故排除D项。答案为B。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此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放了生产力B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C私田开垦越来越多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表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故A项正确。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的数量以及国君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三项与题意不符。9“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所授之

19、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有利于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均田制的授田措施。受田人死亡的,世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则要归还国家,再授给其他农民,这体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B正确;“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说明大部分土地仍要归还国家,并没有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故排除A;均田制并未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C;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而材料并未涉及这一历史现象,故排除D。1

20、0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后”不仅违背了孝道伦理,而且使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即强调孝道伦理有助于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说明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之间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并未涉及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孝道伦理对小农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11阅读材料,完成下

21、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

22、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

23、民东北的历史作用。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解析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方面

24、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12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东汉后期到唐朝前期,中国县城的总数量从1107个增加到1280个。从地域看,东汉后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765)明显多于长江流域(342),而到了唐朝前期,黄河流域(669)与长江流域(611)的县城数量趋向平衡。从东汉后期起,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我国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并逐渐南移。而唐朝的繁荣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