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安徽蚌埠质检“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注意审题“共同反映了”“时至而作,竭时而止”的意思是时令一到就行动,时令结束就停止,“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是通过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来提高产量,D项与题意无关,A项只体现了前者,排除A、B项,故C项正确。22015湖北孝感模拟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
2、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答案A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32015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
3、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不全面,故D项错误。42015浙江八校联考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C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D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答案D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礼器,故A项错误;甲骨文中出现“蚕、丝”,并不能说明养蚕
4、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故B项错误;唐三彩是唐代陶器而非瓷器,故C项错误;人面鱼纹盆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故D项正确。提能题组52015威海期中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A项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表现,C项符合明清农业发展的史实。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5、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由此可判断D项观点错误,故选D项。62016哈尔滨模拟“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闭关锁国B朝贡贸易C市坊制度D官营专卖答案D解析依据“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获取巨额财富”可知,A、B两项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坊制度是政府管理商业的措施,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但它不能使国家获取巨额财富,排除C项;官营专卖的措施既能使国家最大限度地控制经济,
6、又能使政府获取巨额利润,故答案为D项。72016山东临沭月考四书训义中写道“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这种观点()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B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D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农末相资,故财用足”的意思是农业和工商业相互促进,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82016山东临沭月考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
7、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A项材料未体现;B、C项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0分)92015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泰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0分)答案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