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题典例1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B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
2、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D项错误。22015课标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
3、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32015课标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
4、所述不符。4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考向分析(1)秦朝统一的背景、历程和影响。(2)考查对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和影响的理解。(3)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4)对比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5)注意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考查。仿真练习1.2016北京临川月考通志略载:“秦灭六国,诸侯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而为一体也。”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 ()A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B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C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D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宗法分封制的破坏,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22015北京海淀区模拟“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 ()A总领百官,监督军旅 B典正法度,以正纲纪C检查户口,征收租赋 D
6、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答案B解析总领百官,监督军旅属于丞相的职责,故A项错误;秦朝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检查户口,征收租赋是基层官员的职责,故C项错误;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是唐代门下省职责,故D项错误。32016北京临川月考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岁终至京师向丞相奏事,由丞相处置;东汉初年在13州设监察区,如岁终各州刺史本人不必诣京师奏事,而由属下替代,刺史治官不治民;东汉末年,刺史掌一州军民,“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对两汉时期州和刺史的发展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刺史始终没有固定的驻地B西汉刺史为丞相下的行政官员C刺史职权凌驾于郡守之上D州逐渐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刺史由治官不治民到掌一州军民,可见州逐渐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