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 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但并不是一味讲“乐”,不讲“忧”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拿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来说,虽然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但系辞下传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要稍许
2、深入地阅读周易六十四卦,则不难发现,这本占筮之作,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我们读周易感到耳旁有两种声音,一是号角,另是警钟。两种声音相比较,警钟之声更是惊心动魄。周易理念的核心是“变”。一切皆变,物极必反。事物坏到极点,有可能转向好的方面,事物好到极点,也有可能转向坏的方面。否极可以泰来,泰极也可以否来。故处困当发愤,居安必思危。六十四卦排在最后的一卦不是表示成功的“既济”卦,而是表示没有成功的“未济”卦。这种排列,绝非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哲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善的“既济”,而只有不完善的“未济”,我们才更应该努力,永不懈怠地努力。而且正是因为一切
3、都在变动着,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正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更应警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但中华文化的忧患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忧患的态度,而是忧患的内涵。从儒家最古老的典籍礼记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开始,中国儒家一直弘扬的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战国时,孟子接着礼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响亮地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将忧民摆在首要地位。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将忧患的内容扩大到天地万物,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表示,作为知识分子,其人生意义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中华美学的伦理特色获得一种较为浓重的悲剧情调与崇高气概。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动乱的时间多于太平年月,因而,悲凉兼悲愤的精神可以说渗透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国家政权,而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又多是改朝换代式的动乱,因而中华美学中的悲剧情调其具体内容更多体现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的慨叹。实际的悲剧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美学特有的“教化”说、“诗史”说的产生,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传统在美学中并没有表现为喜剧的形式,它更多地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中,它不仅不与
5、中华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构成对立,还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这种情怀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现得最为典型,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这种精神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复合型的,崇高兼有优美,悲剧兼有喜剧。(摘编自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很危险,不能一味讲“乐”,不讲“忧”。B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忧患的内涵,但并未从哲学的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C从中华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可以探知中国美学的“教化”说、“诗史”说产生的一些原因。D一个事物坏到极点,都会转向好的方面;同时,一
6、个事物好到极点,也会转向坏的方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的观点时,列举周易的内容予以佐证。B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审美的特点,接着进行辩证分析,最后归结审美的特质,层层深入。C文章从历史和浓厚的悲剧情调两个角度阐述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D文章以孟子发扬礼记的论说、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来论证儒家弘扬忧国忧民的传统的观点。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它的内容里警戒的声音高于鼓励的声音。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果“乐天知命”表现为喜剧的形式,那么其就会与忧患意识形成矛盾
7、,无法融合。C我们应该对成功保持警惕,世界上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D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是中国审美境界中的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
8、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
9、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材料二面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场。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
10、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去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
11、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2020年04月08日 05 版)材料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一年多来,各地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古老的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
12、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在创新中传承(2020年11月09日10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B材料在论述中西医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时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C中医的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使得老药在面临新发传染病时,依旧能发挥独特的作用。D当前中医药
13、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C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尽管中医药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并未得到官方认可。D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能够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杭州巷10号夏阳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
15、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
16、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
17、。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
18、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摇头。主任皱了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主任沉默不语。(有删改
19、)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运用了较多笔墨去描写杭州巷及老太太院子的环境。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说明主任内心非常平静,默许了我对于杭州巷拆迁“等到明年开春再说”的提议。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二、古代诗文阅读(
20、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
21、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恂归颍川。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
22、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B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C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D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
23、/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马,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B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C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D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
24、上。B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C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D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2)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
25、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
26、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2)杜甫登高中,“_,_”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3)诸葛亮出师表中,“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词相呼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
27、、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
28、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
29、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
30、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2021年3月20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
31、、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直强调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重大问题,30多年间,学界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从未停止,也提出很多疑问、展开很多讨论。如今,我们对于成都平原的历史了解得比过去清楚,学术准备和技术准备很充分,多学科合作能够组织起来。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2022年1月1日,西安孕妇孙女士因身体不适,拨打120救助热线无人接听,后被110公安送到医院,又因无符合入院要求的核酸检测结果滞留候诊室,致使该孕妇8个月大婴儿流产。5天后,西安市卫健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此鞠躬致歉。材料二:2022年1月11
32、日上午,深圳市某孕妇因未拿到核酸检测结果无法住院,在深圳市卫健委公众号留言求助。6分钟后,卫健委回复“电话发我”。约20分钟后,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检测结果上传,一小时后,孕妇得以顺利入住医院。材料三:2022年1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西安调研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嘱托,“优化看病急救流程”,“扩容分流急救热线”,“分类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疫情防控中的情与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阐明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C2C3B【分析】
33、1本题考核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很危险”文中无据;B项,“未从哲学的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错,见原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D项,“都会转向好的方面也会转向坏的方面”错,原文认为,两种转化都是有可能,没有绝对肯定。故选C。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浓厚的悲剧情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而是结果。故选C。3本题考核分析综合能力。B项,“如果“乐天知命”表现为喜剧的形式,那么其就会与忧患意识形成矛盾,无法融合。”错,假设推理原文缺乏充足的依据。故选B。4B5A6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
34、根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完善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医药人才,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错误。由材料一“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
35、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得知,中西医各有优点,应结合应用,并非突出中医学的优势。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误。由第一段“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7A8小说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
36、深厚情感。9悬挂的城市规划蓝图展示出这个城市现代文明发展方向,暗示了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古宅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以牺牲历史文化传承为代价发展城市的深深忧虑。10.D 11.D 12.A13.第二天交战,偏将军冯异派的救兵以及各县部队正好赶到,各方人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旗帜蔽空。寇恂一向爱好学习,于是修建乡学,教授学生,聘请会讲授左氏春秋的人,亲自向他学习。14.A15.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
37、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16.答案为:(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栈、钩)(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啸、渚)(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重点字:躬)17.B 解析: 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根据语境,第一空应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日新月异”包含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意思,更符合第二空的语境。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根据语境,
38、第三空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根据语境,第四空应用“杞人忧天”。18.D A、B两项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以直接排除。C项中,应该先“学习”,然后才能“摸索出规律”,因此也可以排除。19.A .B、D两项中,表领属的“国内”应该在表数量的“第一款”前面;B项“综合”后面还缺少动词“利用”。C项,“利用综合”语序不当。20(1).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2). 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3).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
39、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语段的内容是孟子的思想。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帝王心中,孟子的位置和孔子无法相比,“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但是孟子他也有他杰出的思想,横线后交代原因,“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孟子比不过孔子但是仍被认为是圣贤,所以第一空可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第二
40、空填写结合后文“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和荀子的比较,孟子是性善论,而荀子是性恶论,即“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第三空点出两者的共同点,都和人性相关,即“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注意字数限制。21. (5分)【答案示例】2021年3月30日,“考古中国”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我们对于成都平原的历史了解得比过去清楚。【评分标准】答对第1点得1分,第2点和第3点各2分,共5分。 22.【试题解读】材料一、材料二展示了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类似事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材料一是反面教材,体现了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刚性执行制度带来的令人遗憾的结果和冰冷的感受;材料二是正面操作,体
41、现了制度之外的人文关怀,防止了悲剧再次发生。材料三是此类事件处理的总方针。从时间节点可以反映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作文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题情境 “疫情防控中”。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不能跨出在这个圈。写作时,要先厘清概念,本题中 “情”是指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情怀;“理”是指材料中界定的“有关疫情防控的制度”和“普适性的措施”。考生应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谈“情与理”的关系,对“理”有客观认知(不可忽视甚至否定“理”) ,并突出理中应有情,情理统一,彰显国家“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守防疫之理 系泱泱民情“江山
42、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入院测核酸,出行出示健康码等规矩之理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因检测滞留致婴儿流产、未得核酸结果便无法入院此等现象又屡见不鲜,保障人民的刀剑反过来成了伤害人民的罪魁祸首。对此应知:诚应守防疫之理,也应系百姓小我之情。全国防疫成效显著,规矩明立,秩序森然之理功不可没!不明规矩不以成方圆,不循铁理不以镇山河。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之状,是一笔笔规矩秩序勾勒而出。出省时应在目的地隔离十四天,出行时应向安保人员出示健康码,入院出院应进行必要的核酸检测一份份公示条例,划定了人们的交往流动范围,却也隔开了人民与新冠病毒的联系。观国际疫情,美国患病人数节节攀升,消极防
43、疫,群体免疫成了州政府应对之法;观他国游行聚集,政策举措石沉大海、杯水车薪;而见我国秩序井然,政府定理,人民明理,防疫效果卓著显然。诚哉,循至理方可镇定山河,家国安康!举国上下民情泱泱,紧急情况,快捷便利之情诚哉当虑。西安孕妇孙女士因无核酸检测结果而致流产;居民因未拿到检测结果而滞留院外,耽误病情。防疫之理诚当守,但循其根本,防疫来源于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实践;而此类死板认理,不通人之常情可谓自相矛盾,背离初心。当检测成为人们生命保障的阻碍,应通情结理。如深圳市卫健委,在获知孕妇无法入住的情况后立即采取行动,帮助将检测结果上传,方便孕妇入院。理诚当守,情亦当系,让情和理共融于“为生民立命,
44、为天下立心”的初心誓言中!理诚缘于情,情当由理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于“人民至上”。民为国之本,民心所向,国之根本。政策规矩不合情理正来源于实施过程的不通人情,死板苛刻。习总书记殷殷嘱托:“优化看病急救流程” “扩容分流急救热线” “分类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基本就医要求”。这无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党之宗旨,无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人民至上,情理合一,此等光辉之思想,将刚性之理炼化出融融情义,能够擘画出春意盎然、暖人心窝的生命至景!守防疫之理,系泱泱民情。理缘于情,情由理显。唯有融情于理,防疫工作才能护我国泰民康,佑我华夏辉煌。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
45、死了就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现在司法部门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现在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得办案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人就增加俸禄,赏赐金帛,奸妄邪恶自然就会停止。”太宗下诏照办。太宗又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
46、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朝廷的俸禄,就要替国家分忧,不论事无大小,都应当注意。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这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主管官署又没有
47、再复奏报告,于是很快就处决了他,这难道是为臣的道理?”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过五次覆奏。”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下来上奏。”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调遣,又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从宽处罚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秦王府的旧功臣,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必须遵守法律,处理事情必须一视同仁,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侥幸免罪的先例。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原来就跟随征战且有战功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