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和历史命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输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引入西方的机器生产等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洋务运动与近代化仍需重点关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及抵御外侮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兼有一定的非选择题;内容涉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
2、的内迁、抗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从考查方式看,常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用多种材料(如社会现象描述、观点引述、文献记载及历史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迁移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等。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3)手工业: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4)商业和金融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
3、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2)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1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2)途径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3)表现: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2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有利条件帝国
4、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人们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3)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3)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中国
5、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原因“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的推动。(2)表现: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
6、入困境。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2在斗争中求发展(1)斗争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知识拓展1.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2.东南沿海是最先开放的通商口岸所
7、在地,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3.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这里的“冲击”指的是社会阶级、阶层出现变化,西学思潮已萌发,旧的经济基础在瓦解新的经济因素日益成长,引发上层建筑的变化。易错易混1.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最终只会失败。2.“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辨析比较近代化与工业化(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
8、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教材补缺封建买办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中国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易错易混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工业特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知识拓展清政府实行“恤工惠商”政策。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教材补缺1.19291933年
9、的经济大危机发生后,为转嫁危机,美国用提高白银收购价格来刺激银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其商品。而中国是其商品倾销的主要市场,故这一时期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为控制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2.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政治不民主、社会不进步、经济不发达的产物。热考主题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历史概念1买办在中国近代史中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形成买办资产阶级,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0、2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3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军事工业: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大小官吏分别掌握企业的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2)民用工业:目的是“求富”。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企业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
11、资本主义性质。采取“官督商办”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4近代化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5“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官
12、僚资本正式诞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6实业救国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史料一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单位:镑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史 史料一从数据上看,输华商品由第一时间段年均“882 495镑”到第二时间段年均“
13、2 090 406镑”,呈现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销售情况受阻。史料二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读史 据史料二信息“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到“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可推知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14、的入侵下近代中国的纺织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史料三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读史 据史料三中“1840年后”“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可知是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呈现下降趋势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较大关系。2根据史料二、三,结合
15、所学知识及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提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系统认知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1)变化视角变化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
16、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2)实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3)评价: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2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
17、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4.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促进因素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
18、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素养落实追溯家国
19、情怀,把握“现实未来”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C)品名1843年1855年茶1 300多万斤8 400多万斤丝1 000多包5 600多包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是否占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是一
20、个逐渐的过程,故D项错误。2(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C)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A。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 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
21、然经济开始解体(如第1题),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如第2题)。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英国认为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而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自然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其分散性和封闭性对外来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热考主题二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概念统制经济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
22、表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和推行了统制经济政策。史料实证史料一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图读史 史料一中的图示信息反映出民族工业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产业布局上以轻工业为主。史料二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读史 史料二信息“上海公益纱厂”由“华人独办”到“中英合办”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为抵制封建势力,依赖外国特权,并与外国人合办。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史料三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
23、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读史 史料三信息“政府经营”“政府的统制经济”“实现公有制”反映出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举措。1根据史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和产业布局上分布特点的原因。提示: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2根据史料三,你如何认识“蒋介石政府的统制
24、经济”?提示: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战争胜利而实行的战时体制的经济政策。一方面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系统认知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
25、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项收付,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
26、畅货运、调节金融。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南京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发展国民经济。例如,在工业方面,加快国营企业的发展力度,对民营工业采取了一些奖励、救济与扶助措施;在商业方面,加强对工农业产品的检验工作,以增进商品信誉与促进生产改良,提倡国货,对有些民营企业减免关税或降低运费;在金融方面,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政策”,实现了货币发行的集中和货币统一;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5)“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1933年,国民政府又一次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
27、行提高或维持原税率。至此,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内迁工厂给大后方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
28、工业的力量。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A)A时局需要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改善民生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解析:材料中“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表明是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1936年东方
29、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这说明当时(B)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解析:材料强调的“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计划”“齐整”“一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表现,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经济体制。结合“1936年”这一时间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国民经
30、济建设运动”,而D项是政治事件,不符合题意。 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1)以上两题都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备考时,要有宏观的“大历史格局”思想。在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措施时,应关联同一时期苏联斯大林体制下的两个五年计划、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感悟其内在联系,这也是高考的隐性命题点所在。(2)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还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如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时,就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和平赎买;列宁关于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31、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搞好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热考主题三考点综合拓展综合拓展(一)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3)民用工业的发展
32、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综合拓展(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
33、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