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957.50KB ,
资源ID:87514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51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学案: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学案:第16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56年,新中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19561976年,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主干知识上。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下,“一五”计划、统购统销及经济建设的教训等知识仍需要重点关注。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1)

2、提出:1953年。(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年底,实

3、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三、“十年动乱”时期的

5、国民经济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知识拓展1949至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49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至1

6、956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材补缺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的目的是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易错易混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知识拓展“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易错易混“一五”计划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并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

7、家的转型。知识拓展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人民公社的特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易错易混(1)1960年八字方针中的“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2)“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学习感悟】 热考主题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历史概念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2

8、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史料实证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读史 据史料一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9、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新中国成立初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读史 由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史料三读史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同时还可看出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10、历史原因。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2根据史料三,指出我国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有什么重要作用?提示:区域:西部地区。作用: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便利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防。系统认知1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

11、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素养落实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47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

12、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B)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材料显示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一五”计划期间占有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占据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片面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2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这表明我国(A)A全力奠定工业化的

13、基础B国家财政分配合理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平衡 D稳步推进三大改造解析:结合题中材料及图可知,国家投在重工业的资金是轻工业的7.9倍,工业投资占58%,这体现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特色,故A项正确。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以上两题时间提示语均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领域事件多,且概念抽象,如“过渡时期”,不易掌握。现将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概括如下:时期时段时代特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19491952年: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14、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7年1966年5月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相继出现了“大跃进”(1958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等运动,致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并造成了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591961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这一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逆转,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热考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概念八字方针(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15、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史料实证史料一我国工业是在五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读史 史料一信息“赶上和超过英国”“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反映出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揭示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修改了八大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持续犯“左”倾错误的

16、根源。史料二“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读史 史料二中所谓“高产卫星”,指的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中的、一场过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悲情运动。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进一步滋长了“左”的错误。史料三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

17、、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读史 史料三信息“群众性的行动”“集体主义理想”“公共食堂”揭示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提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决议直接滋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蔓延。2史料二反映了“大跃进”的哪些特点?提示:“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18、。3史料三描述了人民公社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根据史料三说明这一事件有何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成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主要原因:国际形势严峻,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系统认知1三线建设及其影响(1)概况: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2)背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共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

19、。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越南北方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介入越战。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3)评价: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三线建设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

20、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1)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致使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3)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4)就国际

21、环境而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3经验教训(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素养落实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1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

22、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B)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准确提取信息。材料强调的是压缩城市人口,与城镇化战略矛盾,故A项错误;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故B项正确;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2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B

23、)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左右。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但人口减少与城市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政府精简城镇人口,故B项正确;上山下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城市化率下降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

24、问题第1、2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事关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将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梳理清楚:(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

25、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热考主题三考点综合拓展综合拓展(一)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

26、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综合拓展(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对我国

27、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综合拓展(三)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