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7513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解析》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

2、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以把握。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

3、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

4、。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是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

5、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阁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取意。B从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借助卦象具象地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思想方式。C“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命题,同样表明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思维特点。D道家认为,“玄览”、心斋”、“坐忘”都是为引发直觉思维,从而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

6、体,不能依靠理性思维,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B老庄都主张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涤荡心灵,深入静观,达到物我两忘的思维状态。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成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D禅宗顿悟成佛的过程,是直心而行,关注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人可替代的过程。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读相近的一项是()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D“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答案】1D2C3BKS5UKS5U.KS5U【考点定位】归

7、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2KS5UKS5UKS5U试题分析:C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

8、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选项C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

9、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选择选文之外的诗句来验证文中作者的观点,考生需要对这些诗句进行解读,然后再与例句一一比对,得出答案。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10、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

11、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注释:滫瀡(xisu):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4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倚:灾祸B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是:提宾标志,不译C非特负足下也 特:特意D其实出矣 其

12、实:那(你的)真实情况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13、正确的一项是()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奇物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B柳宗元引用颜回、曾参的事例,目的是要鼓励朋友学习先人的安平乐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D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愤世嫉俗,鞭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

14、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5分)(2)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5分)【答案】4CKS5UKS5U5B6D7(1)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那么耀眼,平时的好名誉(清白的名声)没能树立起来,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谈这些事情,非常痛心(为此痛心)。(仆、良、素、为、痛各1分)(2)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改为)向您祝贺。(所陈、是、乎、吊、更各1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15、、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可概括语境来分析。5试题分析:第一处断句在“有积货”后,“言”的主语是“京城人”,“多”是修饰“言”的。如果“多”修饰“京城人”,则与后语言没有联系,所以排除A项;第二处“士之好廉名者”的谓语独立来看,“皆畏忌”或“皆畏忌不敢道”都可以,但是若在“不敢道”后断开

16、,后面的句子就无法处理;“自得之”“心蓄之”结构一致,可以排除CD两项。【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借助文言虚词断

17、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仔细阅读原文,考生就会发现D项无中生有。KS5U【考点定位

19、】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

20、点实词“仆”,“良”,“素”,“为”,“痛”,“所陈”,“是”, “吊”,“更”;重点虚词“乎”,皆需要一一落实。【参考译文】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您殷勤奉养父母,从早到晚都很快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

21、,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

22、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但是当我适时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相视而暗暗讥笑我的人。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如今您的家幸好被

23、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春秋时许国不去慰

24、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颜渊安于清贫,曾参孝以养亲,这里面的乐趣也真够多了,物质上虽有点欠缺,又算得了什么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长安夜雨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8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5分)KS5UKS5U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

25、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6分)【答案】8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2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3分)9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凌乱繁茂的轻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寂的心情。(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首联答烘托,颈联答通感酌情给分)【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

26、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由诗后注释可知,作者仕途不得意,内心应是郁闷的,再读合诗,可知此诗是围绕“忧”来写的,据此就

27、可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了。然后再逐句分析诗句,就可总结出第二问的答案。9试题分析:本诗所用手法较多,考生可逐句分析,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答出即可。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描述出通宵阴雨的状况,诗人既然知道雨一准夜未歇,也就说明诗人一夜无眠,作者把自己的忧愁之情寓于阴冷的雨夜之景表达出来,采用了借景抒情和侧面衬托的手法。“百忧如草”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像草一样多,又像雨后的草一样疯长,写出愁之多、愁之旺、愁之乱。颔联“风波”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导自然界中的风波,更是指自己的遭遇的仕途风波。颈联诗人看见早鸦不飞,听见鼓声沉闷,既有视觉又有听觉,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尾联运用对比

28、的手法,把当年壮志与如今的衰老作对比,突出内心的忧愁苦闷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分别分析所给诗句,分析其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其相同点,再组织答案。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共同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分别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

29、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答案】(1)故

3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如本题中“跬”容易误写作“硅”,“至”容易误写成“致”,“惘”容易误写作“罔”,“摧”容易误写作“催”,“钩”容易误写作“勾

31、”等。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奇遇KS5UKS5U莫言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

32、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

33、,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

34、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

35、,在这里等你。”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我说:“三大爷,何必呢?”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我说:

36、“赵家三大爷呀!”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

37、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C作者儿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让人听后牙齿打战,一身冷汗,而“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D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从庄稼地里传来的蝈蝈的叫声,是为了以动衬静,突出当时环境的阴森沉寂,也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鬼故事”和“奇遇”作铺垫。E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2)请就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作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哪些细节揭示了“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6分)(4)结合小说内容和现实,说说你怎么理解结尾处作者

38、说“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8分)【答案】(1)EA(E3分,A2分,B1分。)(2)渲染幽森恐怖的气氛。土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庄稼茂密、月光朦胧,偶尔传来夜游动物的叫声,让人感觉到凉森森的,营造了一个幽森、静寂、恐怖的气氛。烘托人物的恐怖心理。环境越幽森,人走在这样恐怖的土路上,越提心吊胆,心里越恐怖。为后文写“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作铺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夜行,“我”才会想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这段写夜景恐怖的环境描写与后文的“奇遇”形成对比。夜晚虽恐怖,但奇遇的鬼并不可怕,从而说明鬼并不可怕,真正害人的还是人。(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3)“树

39、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暗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离我三五步处站住”暗示了赵三爷和我的距离。我的钱不能用。“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的人的批判,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与人为善的愿望。(3分)联系现实:略。(5分)【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

40、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2)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可以知道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因此,需要从一般环境描写作用的几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来说,“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浓郁的环境特征,写出了环境的幽静,渲染了一种寂静、阴森的、令人害怕的氛围,从结构上来说,前后文照应,同时为下文赵

41、三大爷的出现作了一个铺垫。KS5U【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和段落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文所考查的是自然环境的作用,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渲染了阴森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赵三大爷的出场做了铺垫,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伏笔,文中“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信息是在小说结尾处揭示出来

42、的,提示考生,答案要从全文寻找。考生可从赵三大爷本人和其他人的反应两个角度筛选信息。从赵三大爷的角度看,可筛选出他的穿着、语言、动作行为等不同于正常人的地方;从其他人的反应角度看,可分析知情者父亲、母亲的反应,然后逐一整理即可。【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伏笔”是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本题所考查的伏笔是前文为后文埋伏下的线索,考生解答时只需仔细阅读与赵三大爷相关的段落

43、,就可以筛选出有用信息,组织出答案。【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借用文本中的一句话来探究小说的主旨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解读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全文找到论据,必须有理有据。绝不可以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有: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

44、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45、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

46、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

47、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

48、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

49、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家等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一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

50、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E专家给林徽因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的生命境界。(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6分)(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8分)【答案】(1)DE(D3分,E2分,A1分)(2)三个方面:她的光辉成就(1分),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

51、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描述1分)她的巨大凝聚力(1分),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描述1分)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1分),结婚后的林徽因,和丈夫辗转各地,颠沛流离,在贫病交加典当度日之时,坚强的面对生活。(描述1分)(3)运用的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张爱玲来反衬林徽因。两人同样才华横溢,但张爱玲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同时突出点明了林徽

52、因作为女人的完整和完美,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4)(提出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2分,“人生”理解2分。)如:病痛与乐观心态,贫困与自尊,坚强面对生活言之成理即可。如:以不屈的意志面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观点2分)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能够以不屈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联系文本2分)林徽因之所以真实,不是她的美貌与才华,而是历经生活磨难的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与梦想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

53、生境界。(分析2分)作为一个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普通的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许多曲折,但是曲折不是我们沉沦为平庸的理由。曲径通幽,以不屈意志,生命中苦难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真实。(联系现实2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2

54、)试题分析:此类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题干中“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文章第一段,主要是描述林徽因的传奇特点,可从她的光辉成就、她的巨大凝聚力、她的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即可。【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本题借对传记中句子的理解考查对传主优秀品质的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句子含义,“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传奇色彩”既是指她的人生经历,也是指她的巨大成就。第二步,找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本题的关键句就是“传奇色

55、彩”;第三步,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所给句子在首段,有领起全文的作用,就这提示考生,答案应从全文寻找。第四步,仔细阅读相应文本,依据关键词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合得出答案。(3)试题分析:传记中引入对其他人物的叙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传主形象。第五段中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然后列举了林的一系列的“可爱”之处,最后说“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显然作者写张爱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张林的对比来突出林的“可爱”,考生能够答出对比反衬的手法,整理出林的“可爱”之处就可以了。【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

56、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写作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作者在传记中引入对其他人的叙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突出传主形象,接下来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从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入手,思考引入张爱玲突出了传主什么品质;从传记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如此选择张爱玲的材料是如何突出中心、突出了怎么样的中心,思考如此选材是否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据此也就可以得出题目的答案了。(4)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可需要先结合文本理解句子含义,然后联系现实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从作为一个母亲的角度。做为母亲的她如何

57、看待生活,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是清淡如水的人。学术成就。她在学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从原文中找出事例来分析。精神状态。从精神上,她支撑自己多活了五年。作者的评价。作者对她是赞扬的,赞扬她的温暖与至诚的性情。【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探究传记主旨的题目,出题人从文本出发,选择有关人物奋斗过程、精神品质或主张等方面提出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确定观点,必须结合题干要求和传主的形象特点来确定。第二步,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结合文本,采用跳读法将信息加

58、以整合概括。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实际,适当答深、答透,避免蜻蜓点水式答题。解答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情况下,如果题干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要做向外扩展式答题。本题解答时既要向内挖掘,也要向外挖掘,注意言之成理。KS5U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华山素以陡峭险峻著称。那一天,尽管天气异常晴朗,甚至连影响爬山的丁点儿风也没有,但大家仍然如丸走坂,丝毫不敢大意。B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为他们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风捉影,迅速而准确地反

59、映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C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D受就业形势等因素影响,2015年考研网上报名显得不瘟不火,并没有出现以往的网络堵塞现象。【答案】C【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也都是学

60、习生活中常见易错的成语,难度不大。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越南儒学和韩国儒学一样,都是东亚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学术界却出现日韩儒学研究繁荣红火,而越南儒学研究几乎难觅踪迹。B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C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对我们耳熟能详,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终有所成。D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答案】B【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

61、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62、最恰当的一项是()汉字一直使用了3000多年,尤其是从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中国文字一旦更改为字母字,。A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B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C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D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答案】A

6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上文并注意所给四个选项内部句子排列的按逻辑顺序来判断可得出答案。从四个选项来看,“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打击”的主语不能是“中国文字一旦更改为字母字”,可排除D项;C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能读,不能推出“都将成为废品”的结论,所以也排除C项;对比AB两项,会发现A项“成为废品”“不能阅读”“重大的打击”,更符合生活逻辑。【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和选用句式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

64、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本题可从顺序的合理性和前后照应性和两个角度考虑。16“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办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单就文字意义而言,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最不恰当的组合是什么?请说明理由。(5分)(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3)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4)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答案】最不恰当的是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理由: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然;李白诗篇多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忠臣,身居

65、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观点1分,每个人的特征各1分)【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或句子要注意情境的制约;(2)符合语法、逻辑,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

66、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3)符合对象,应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本题将准确与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查,考生解答时需要先明确所给历史人物的观点主观,然后再分析选项的正误。KS5U17下面是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会徽,请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1)请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会徽(除字母、数字和五环外)的构图要素及设计理念。不超过50个字。(4分)(2)请评价该会徽的设计特色,不超过30字。(2分)【答案】(1)该会徽主体图案为三个人手拉手一起舞动,传递了交流、合作的理念,突出了巴西人民热情

67、好客的特点(图形和寓意各2分,如有学生答是巴西面包山的变形,暗示举办地给3分,答是英文字母Rio的变形,暗示举办地给2分)(2)构图简洁,富于立体感和动态感;曲线飘逸、流畅而有张力;意蕴丰厚,主题突出。(从构图、曲线、内涵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这类题目解读时要注意:(1)抓住徽标的主体,即要明白这个徽标是哪个组织,什么行业,或者用于什么活动的。搞不清这点,答案往往会离题万里。本题就要明确所给图形是“第四届太谷孟母文化节暨中华母亲节的主体图形”。(2)仔细观察构图,

68、通过联想理解变形,进而把握意图、寓意。徽标图大都有这样的特点:对汉字、英文字母、事物形象作了抽象化的变形。这些变形非常美妙、富有动感。要知道它们把什么“变形”,或者“变形体”的正常形态是什么。如能扣住徽标主题,通过联想,揣摩活动的名称、内容,就能把握住这些汉字、英文字母、事物形象的变体所包含的寓意。如本题的标志中的三个人手拉手图案等。KS5U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CCTV-2第一时间 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分享阳光,分担风雨“我们分担

69、寒流、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智者曾说:生命只是莲叶上的一滴甘露。那么,朋友啊,我们便是莲叶上那闪耀着七彩的露珠。一滴一滴汇集而成的,我们的生命交织,我们一起分享着阳光,分担着风雨。历史往往惊人地巧合,而正是在这种巧合中创造奇迹。贫困潦倒的年轻人独自伏在简陋的书桌前奋笔疾书;德高望重的文学权威暗自苦叹灵感枯竭。原本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魏玛城划出一道完美的相交弧经。于是,文学界多了两颗璀璨的星星席勒与歌德。偶然的相遇,却有相见恨晚的感慨。歌德不顾地位悬殊,年龄差距,毅然与席勒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在长者的指引下,席勒演绎了短暂而完美的文学传奇。在年轻人的鼓舞下,歌德亦文思泉涌,灵

70、歌再现。魏玛城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这段传奇佳话,谱写了分享的千古颂歌。烟雾弥漫的实验室暗淡了你娇美的面容,然而你却并不孤独。没有经济来源,你与他搭起简陋的实验室,从成吨的工业废料中寻找你们的阳光;没有关切的问候,你与他相依相伴,献身科学。在那些风雨交加的日子,你们从未放弃,只因两个人的风雨因爱而化为阳光。几年的努力终化为那淡蓝色的点点微光。盛誉鲜花接踵而至。然而,你们知道,一切源于同舟共济。巴黎科学院大厅一位坚定的女科学家正兴奋地向大家宣读科研成果,台下一位男士欣然一笑,眼角是点点泪花。他们,不是别人,而是玛丽居里与皮埃尔居里。“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管仲轻轻感慨,一把老泪纵横。在好些众人

71、弃掷的日子里,是鲍叔牙为他辩护,替他着想。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是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成就了刘桓公春秋五霸的美名,鲍叔牙成就了管仲一代名相的荣誉。风雨再猛,有鲍叔的庇护;阳光灿烂,只因与鲍叔牙分享。管仲与鲍叔叔牙从遥远的春秋走来,走进人们关于分享的颂歌中。有人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如果是,我将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本书上,有你,有我。我们的这本书,虽然仓促,却很充实。交换的,不止是欢乐与悲伤。交换的,更是一颗真诚的心。我们的青春,因为互相的信任,绽放出了最美丽的光彩。木棉与橡树,分享阳光,分担风雨,相依相偎,而愈益高大,美丽!人呢,分享阳光,分担风雨,才更伟大。2懂得分享,更需要分担;一

72、个人不能与朋友分享所得,就不该指望别人分担风险。3分享与分担是每个人都该学会的利人又利己的举动。分享是乘法,能使欢乐加倍。分担是除法,能使忧伤减半。分享是推己及人的一种高尚举动,正所谓枝头一点红不成春,万紫千红才能春意闹,分享正是资源占有者让甘霖遍散的无私情怀。分担是设身处地的一种情意。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分担正是要管他人门前瓦上霜的关爱真情。分享与分担,都是人性最美好的光辉,因为无论是分享或分担,都源自内心的利他情结最崇高的无私理想。4分享与分档更要注意方法。嗟来之食不是分享而侮辱,帮了倒忙不是分担而是坏事,无论做什么事,方法要先行,这样,效率才能提高,情意才能达到,好意才能不至于被误解

73、。5学会分享,不忘分担,我们需要一颗诚挚的心,学会分享,不忘分担,需要我们有颗淡然之心;学会分享,不忘分担,需要拥有一颗不离不弃之心。【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并列关系型兼比喻型作文题。必须要二者兼顾,不可偏执一方,顾此失彼。还要考虑题目所蕴含的比喻义。文章可从以扣住“分享和分担的范围”展开,从“分享”的物质层面看,可理解为对有形的物质的分享,物质上的分享可以帮人摆脱困境,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此理。另外,从精神层面看,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几句名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而“分担”只能从精神层面论述。文章可以扣住“分享和分担的对象”展开,可理解为敞开胸怀,分享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快乐;也可理解为开诚布公,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主动与他人交流,以求得协作和共同进步。“分担”的对象则为困难、苦难、忧愁、痛苦等。文章还可以扣住“分享和分担的意义”展开。正是因为分担和分享才会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去感受阳光的明媚,一齐抵御风雨的侵袭。文章也扣住“分享和分担的主体”展开。分享和分担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还需要智慧和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