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选拔考试地理答案26 6 22 N, 3 0 W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B B 【详解】(1)此图为北球的俯视图,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即6月22日。(2)A位于北回归线上,且与180度相对,其经度为0,故A的坐标为(2326N,0)。B的昼长为18小时,日出时间12昼长/23,所以日出为3点。C刚好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3)太阳直射的位置是西经45,北纬2326,即(45W,2326N),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ABC三点白昼最长的为B点,因B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为B,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27(1)北 西南风 (2)温带海洋
2、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3)地形 (4)夏 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而形成【详解】(1)图中风向向右偏,可判断图示气压带风带表示北半球。为中纬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材料二中A地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2)材料一中该地区全年气温在020之间,降水均匀,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规律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二中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A是地中海气候,B是热带季风气候,D是热带沙漠气候。(3)材料二中E地南北狭长分布主要是受到北美洲落基山脉的影响,影响因素是地形。(4)B处箭头代表风向为西南风,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形成原因为
3、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28山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在外力的搬运堆积下形成山地 乙 背斜弓形构造,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山前洪积扇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详解】(1)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是向斜,地形是山岭。甲处是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2)计划在该地区修建地下隧道,应选在乙处。理由是背斜为天然拱形,不易坍塌,不漏水,适宜开凿隧道。(3)图中、所构成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称作海陆间水循环。其中环节是将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的环节,为水汽输送环节,由陆地指向海洋,位于地表,为地表径流。(4)从形
4、态上看是冲积扇。冲积扇是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的,故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流水搬运堆积作用。29(1)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流水侵蚀更加严重,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肥力下降;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降水减少,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2)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随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起到保土作用;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的作用。(3)形成条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变缓,海潮的顶托作用,导致水流速度减慢。发展变化:三角洲陆地面积增速减慢,
5、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行,三角洲陆地面积可能减小。【详解】(1)整体性表现了五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当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流水对表土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现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表层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又由于降水减少,导致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形成恶性循环。(2)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即鱼鳞
6、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随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的作用。(3)黄河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时,因流速减低,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近些年来,黄土高原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卓有成效,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行,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小,三角洲陆地面积可能减小。【点睛】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某一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