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尤其是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市与坊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包括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一直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用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相对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
2、容涉及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重农抑商、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海禁”政策仍需重点关注。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3、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
4、繁荣外,还有扬州。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3)概况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海
5、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2)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地
6、区性、不平衡性突出。(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工商业。“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知识拓展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教材补缺“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知识拓展1.隋朝大运河的作用隋朝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
7、来,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沿线一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辨析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学习感悟
8、】 热考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前期的两次“商业革命”(1)第一次:宋代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第二次:明清(前期)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史料实证史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读史 史料一信息“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弛”意为放松、允许之意,这一政策对汉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二唐
9、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读史 抓住图说“唐朝长安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再结合图示进行说明。史料三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读史 史料三信息“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出明代中期以来,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婚姻观念发生了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中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1史料二中图2与图1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从图1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2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指出史料三中婚恋观发生的
10、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系统认知1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限制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
1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贸易空间的变化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货币的发展演变(1)便携化。由金属货币向轻便的纸币演变,如北宋的“交子”,明清的“宝钞”。(2)简约化。一是形状由杂乱无章统一为圆形方孔
12、。二是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3)贵重化。货币由贝壳等逐渐向贵重金属演变。汉代金银作为法定货币已很盛行;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政治化。朝代、国号、皇帝年号逐渐入钱,如唐国通宝、圣宋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3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古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周至唐的严格限制到宋元明清的放宽限制的过程。(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从周至唐,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
13、所发展,扬州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2)宋元时期:逐步放松。宋元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4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松,如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
14、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素养落实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久不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解析:材料信息“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说明民间私发纸币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
15、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交子”由民间富商首先发行,D项错误。2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 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 098 285锭,每人合13 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C)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材料反映纸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这种状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扩大贫富差距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政权统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通货
16、膨胀会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3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A)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解析:中国古代纸币未成为主要货币,除官方滥发纸币失去民心等直接原因外,更有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明清社会趋向封闭保守,经济活跃性衰退,对货币流通量需求减少,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与纸币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于纸币这一历史知识,教材仅提到:北宋“交子”产生,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因为纸币的产生反映了商业的繁荣,所以,这
17、一知识点备受命题者青睐,比如上述三题分别考查了宋、元、明、清纸币发行状况及影响。(1)纸币的存在与发展的影响。纸币的功能:一是促进国家商品流通,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二是纸币作为统一国家市场的基本形式的工具;三是纸币为彰显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的存在。古代中国纸币的发行的现实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确实起到上述功能,二是纸币发行成为掠夺社会财富的手段,其作用必然削弱其政权的发展基础。(2)古代纸币难以通行原因:发行纸币的目的应该定位于方便市场流通、活跃和完善金融市场,而不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或者临时用来聚财敛财的工具。所以,发行程序应当极为严格,发行额度应当科学计算,没有计划和节制的滥发其实是把纸币变
18、成了一种面向整个社会的强迫性公债,必然使其失去信誉,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混乱。因此,元明两朝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最终以恢复实物货币告终。热考主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历史概念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史料
19、实证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读史
20、史料二综合反映出明代实施“海禁”政策的目的,即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事实上则是朱元璋“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与贸易的反映。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读史 史料三“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可见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1根据史料一观点,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
21、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提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与明朝政权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系统认知“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目的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范海上敌对势力与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经济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矛盾统治者
22、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内容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长有一定积极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素养落实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被后世人所指责的重要原因,但当时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其他国家,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根本无
23、法在诸侯中立足,更谈不上统一大业了。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B)A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B奠定了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C树立了后世以农立国的典范D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解析:据材料“但当时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其他国家,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根本无法在诸侯中立足,更谈不上统一大业了”可知,材料强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奠定了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但不能保证其“兵强”,A项说法绝对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故商鞅变法的重农抑商政策“树立了后世以农立国的典范”的说法错误,C项不符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
24、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与战国诸侯争霸局面的结束无关,D项错误。2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B)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实行的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解析:材料中观点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C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是人类社会发展
25、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统治者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故D项说法有误,B项说法正确。 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26、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热考主题三考点综合拓展综合拓展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启示1特点(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地位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2启示(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