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一)行星地球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走了49亿千米终于抵达谷神星(太阳系小行星带中已知最大的天体),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造访一颗矮行星。据此完成12题。1谷神星位于(B)A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B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C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D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解析:从材料中得知,谷神星是太阳系小行星带中已知最大的天体,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2“黎明”号探测器在飞行途中经常会受到太阳风的干扰,太阳风发生于太阳外部结构中的(D)A辐射区 B光球层C色球层 D日冕层解析: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
2、表现之一,发生于太阳外部结构中的日冕层。中秋夜,月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说到嫦娥、月宫和玉兔,你一定会想到我们熟悉的美丽传说。据此回答34题。3“嫦娥”仙子不能居住在“月宫”的原因是(A)月球的质量和体积太小:月球上没有大气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月球上昼夜温差太小月球上会发生月食现象:没有太阳辐射A BC D解析:月球的质量和体积太小,吸引不住大气,正确;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正确;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人类生存,错误;月球上会发生月食现象,但这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错误。4“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3、。关于“嫦娥三号”的说法,正确的是(D)A脱离地球引力后,就脱离了地月系B“落月”后,与月球形成新的天体系统C在发射架上时就成为天体D脱离地球引力后成为天体解析:当“嫦娥三号”脱离地球引力时,才成为天体,但是它没有脱离地月系。当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后,绕月球公转时,就和月球形成次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但“落月”后二者不存在相互绕转的关系。某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A)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太阳风C黑子和太阳风 D耀斑和日珥解析: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4、志。6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D)尽量减少室外的活动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A BC D解析:从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分析,太阳活动剧烈时,最好不要待在室外,尽量减少使用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它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回答78题。7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导致了地球上(A)A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B不同经度获得热量的差异C不同海拔获得热量的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获得热量的差异解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划分了五带。8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D)A两极地区的极光 B地球内部温度
5、不断升高C月相的变化 D大气运动解析:A选项与太阳活动有关;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C选项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由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不同以及海陆间热力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9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此时北京时间为(A)A4时 B12时C8时 D16时解析: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国际日界线的特征和题干的含义可知,图中的两条日期分界线中OP西侧日期为3月22日,东侧日期为3月21日,所以其为180度经线,再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可知ON为东经60度,时间为3月22日0:00或3月21日24:00,再结合区时的计算公式,计算可得此时
6、北京时间是3月22日4:00。10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A)解析: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下图表示12月22日a、b、c、d四城市昼夜长短情况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1112题。11四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Aa BbCc Dd解析:由题意可知,12月22日时,只有赤道上会出现昼夜平分现象,故a城市位于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12由南向北排出a、b、c、d四城市的顺序(C)Aa、c、b、d Ba、c、d、
7、bCc、a、d、b Dd、c、a、b解析:图中a城市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b城市出现极夜现象,应位于北极圈内,是四城市中位置最北的;c城市昼长夜短,应属于赤道与南极圈之间的城市,是四城市中位置最南的;d城市昼短夜长,应位于赤道与北极圈之间。我国某校一位学生在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用一根细绳绑住家中洗脸池的活塞,用活塞塞住洗脸池的漏水口,然后往洗脸池中放满水。过了几分钟,他看到池中的水平静了,抓住绳子迅速向上把活塞拔出,他看见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形成了旋涡。据此回答1314题。13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太阳活动 B地球自转C地球公转 D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解析:拔掉活塞后,漏水口周围的水向漏水
8、口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水流的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漩涡。14俯视池中水流形成的旋涡与下图相符的是(A)解析: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水流从四周向中间漏水口流动过程中,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逆时针的漩涡。下图中的A点是晨昏线与某一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是变化的,因此A点也是移动的。据此完成1516题。15当A点移到最低纬度位置时,太阳直射点(A)A可能在2326N上 B可能在赤道上C可能在6634S上 D可能在极圈上解析:因为A点是晨昏线与某一纬线圈的切点,而在一年中,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最低纬度是6634,由于该半球为北半球(地球逆时针旋转),所以,其切点应
9、为6634N,太阳直射点应在2326N上。16右上图中能正确表示A点运动轨迹的是(A)AAB线 BCD线CEF线 DAF线解析:据上题的解释可知切点A的最低纬度为6634,又因为位于北半球,所以切点A的运动轨迹应从6634N到北极点。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1718题。17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D)Aa BbCc Dd解析:a地全年昼夜等长,所以为赤道;b地冬至日昼最长,夏至日最短,所以是南半球中纬度地区;c地冬至日昼最长且为极昼而且仅一天极昼,夏至日昼最短且为极夜,所以是南极圈;d从秋分到春分为极夜,从春分到秋分为极昼,所以是北极点。18图中a、b、c、d四
10、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B)Aa、c、b、d Ba、b、c、dCd、c、b、a Dc、d、a、b解析: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a为赤道,b为南半球中纬度地区,c为南极圈,d为北极点,纬度从低到高排序是a、b、c、d,线速度由快到慢和其排序一致。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920题。19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D)A甲 B乙C丙 D丁解析:春分为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夏至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6月初应该位于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且接近夏至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20太阳处于甲、
11、乙位置时(D)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当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发生在冬至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北半球昼长先变短后变长;日地距离逐渐变近;甲、乙位于冬至点附近,关于冬至点对称分布,所以甲、乙的日出方位相同。我国古人根据日月运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下面图甲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乙为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21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B)A清明、惊蛰 B立冬、立春C小雪、小寒 D雨水、处暑解析:利
12、用对称原则解答本题。读图可知,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从秋分到立冬昼长变短,经过三个节气;从立春到春分,由昼短到昼夜平分,也经过三个节气,所以立冬、立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22对图乙中四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判断正确的是(D)A点可能为小雪或大雪 B点可能为立春或立秋C点可能为春分或秋分 D点可能为芒种或大雪解析: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在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移动(含北极圈与北极点),点位于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且距离北极圈较近,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小暑或小寒;点位于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立夏或立冬;点位于北极圈,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夏至或冬至;点位于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且距离北极圈较近,所以
13、最可能的节气是芒种或大雪。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2324题。2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B)A地壳 B上地幔C下地幔 D地核解析:地下的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该层分布于上地幔上部。2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D)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解析: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两种地震波均能在该界面
14、附近通过;地震波由该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大陆地壳厚度大,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部分更深。25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解析:地幔位于地壳下部,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因此A正确,B错误;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C错;地壳、地幔、地核没有相互包含关系,D错。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记载,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第25
1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材料二: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第25周期太阳活动高峰年是2022年。(2分)(2)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耀斑,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4分)(3)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分)答案: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其他答案合理亦可)解析:本题以太阳活动周期
16、预报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1)题,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2)题,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步发生,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第(3)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等都有影响,同时还可能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27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请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1分)答案:图略(逆时针方向)(2)图中四点所对应的日期:A夏至日,B秋分日,C冬至日,D春分日。(填二分二至日名称)(4分)(3)图中A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2分)(4)
17、请在图中A处画出晨昏线,并标出夜半球和昼半球。(2分)(5)由A点到B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1分)答案:(4)图略(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5)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解析:本题以地球公转图的判读为切入点考查地球公转方向、日期的判断、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知识。第(1)题,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可以判断图中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2)题,根据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判断出的地球公转方向即可确定日期。第(3)题,地球到达近日点时约为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地球到达远日点时约为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第(4)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即可画出
18、晨昏线,画时要注意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第(5)题,A点所示日期为夏至日,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B点所示日期为秋分日,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由此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28目前,我国在南极有四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下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弧线a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四个科考站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长城站(填名称),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长城站(填名称)。(4分)(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6分)(3)该日,北半球节气为冬至日
19、,全球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昼长从北极圈向南逐渐变长,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4分)(4)从图示节气到三个月后,A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先变大,到达90后再变小。(2分)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极点为零,图中四个科学考察站中,只有长城站纬度最低,故自转线速度最大。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第(2)题,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第(3)题,图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此时从北极圈向南昼长逐渐增加,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第(4)题,图中节气为北半球冬至日,三个月后为春分日,A位于赤道和南回
20、归线之间,故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到达90后再变小。29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回答问题。(14分)(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0N,45W),P点的纬度是70N。(4分)(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C。(1分)(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70S及其以南地区。(1分)(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西十区。(2分)(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或北)(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4分)答案:北半球白昼将变短。(或北半球白昼将变长。)(6)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2分)答案: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解析:第(1)题,从图中
21、可知135E为0时,由此可知直射点的经度为45W;由晨线与经线夹角为20,结合昼夜分布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0N。P点位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处,其纬度为70N。第(2)题,C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明显长于AB所在昼弧,故C点昼长最长。第(3)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7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第(4)题,由图可知135E为0时或24时,A点地方时为19点20分,由此可计算出A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由此可知B点在135E以东且相差70,计算可知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两种可能,即向北或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有变长或变短两种情况。第(6)题,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