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周围的环境【基础达标练】2018年2月2日3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据此回答13题。1材料中的环境的主体(中心事物)是()A人类B生物C地球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3下列不是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林人工林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
2、成45题。4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 B依赖C征服 D友好5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BC D2018年7月24日,“绿色北京,低碳生活”大型公益活动暨“北京十大绿色榜样评选”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颁奖典礼。该公益活动旨在增强市民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据此回答67题。6“绿色北京,低碳生活”的主旨重在强调()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扩大绿地面积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7首都钢铁公司已基本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首钢的搬迁最有利于改善北京的()A大气质量 B交通C水质 D水土流失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
3、的位置。A天然环境 B人工环境水农田果园大坝大气土壤岩石工厂野生动物原始森林楼房油井(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能力提升练】2019年10月27日,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2019年全国卷)发布。该报告基于学界对绿色GDP的界定之核心内核,充分考虑到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损耗,以GDP、人均GDP、绿色GDP、人均绿色GDP、绿色发展指数5个指标,综合呈现了全国内陆31个省自治区市的绿色发展情况。据此回答910题。9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A“
4、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色农业产值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实现B“绿色GDP”的含义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0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A涵养水源B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C农民忙于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没有时间D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
5、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回答1113题。1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12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 B防水C阻沙 D遮阳13该地可能位于()A河南 B黑龙江C新疆 D福建14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
6、,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在哈尼梯田(元阳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课时分层作业1我们周围的环境1解析:由题目可知本题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答
7、案:A2解析:A、B、D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协调。答案:C3解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少受人类破坏。答案:C45.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5题,图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决定论,图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是人类中心论,因此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故选B。答案:4.C5.B67
8、.解析:第6题,“绿色北京,低碳生活”是善待自然的做法,能够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第7题,首钢对所在地区大气、水源会造成污染,此外还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城市交通紧张,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因此首钢搬迁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答案:6.B7.A8解析:第(1)题,根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第(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1)上半圆为A,下为B长江以下顺时针为(顺序可颠倒);长城以上顺时针为(顺序可颠倒)(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3)互相影响、互相
9、制约反作用于人类910.解析:第9题,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绿色GDP”的内涵。第10题,北京冬春季节风大,气候干旱,易发生沙尘天气。答案:9.D10.D1113.解析:第1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有冬暖夏凉功能。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C错,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D不符合题意。第12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13题,结合前面的特征分析,可以推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区。答案:11.A12.B1
10、3.A14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15解析: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
11、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答案:(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