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304KB ,
资源ID:87296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296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导学学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导学学案.doc

1、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要点突破】1古今异义。(1)上干云霄古义:_今义:_(2)不与江水乱古义:_今义:_(3)凡江中独山古义:_今义:_(4)虽无风,亦浪涌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古义:即使。今义:只作“虽然”讲。2一词多义。答案:(1)幸亏/希望/宠爱/幸而(2)靠近,接近/来到,到达/面对,对着/将要,快要(3)介词,用/连词,由于,因为/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3词类活用。(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_(2)如宝装屏风_(3)掠江东

2、南去_(4)岸上赤而壁立_答案:(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动词,用宝石。(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4翻译句子。(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_(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译文:_(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译文:_(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_答案:(1)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3、(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烽火矶:_峭石:_小孤山:_澎浪矶:_大孤山:_答案:(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峭石)杰然特起,丹

4、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

5、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二、写作特色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

6、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基础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n)宿松县(xi)上干云霄(n)B惠济(j) 载其事(zi) 楼观亭榭(un)C渺弥(n) 泊湓浦(b) 徙倚久之(y)D溯流(s) 烽火矶(j) 鸥鹭灭没(m)答案:D解析:A“宿”读s;B“载”读zi,“观”读un;C“弥”读m。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D尝加营葺 葺:修补答案:C解析:信:诚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B

7、与江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答案:C解析:副词,才。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D解析: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D解析: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二、文本阅读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戍:把守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答案:B解析:拟:比拟,相比。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

8、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解析: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D解析: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拓展提升】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游黄山日记(后)徐弘祖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

9、、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

10、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

11、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选自古文鉴赏辞典)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时云里诸峰向:对着B越天都之胁而下 胁:旁边C挟澄源、奴子 挟:偕同D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衡答案:A解析:“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C D答案:D解析:A项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连词,“于是”;D项都是代词,但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游记不同于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山水的客观描述,而是文中有“我

12、”,语中含情。B这篇游记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不是借景抒情,因情生议,而是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C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直接阐发了只有不畏辛苦、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顶点的人生哲理。D本文采用了游记中常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准确地把握了云雾、怪石、松柏等景物的特点。答案:C解析:这一人生哲理不是通过议论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记叙自然地表现出来的。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2)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答案:(1)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2)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参考译文: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

13、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各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

14、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

15、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的石块,攀上峭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即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像峭壁一般直立而起,高约数十丈,澄源巡视其侧面,发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惟见千山岭无不俯伏在下,独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山

16、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惟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右,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纵横交错的松树,而柏树虽树干粗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峰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另是一个世界。暮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峡间登栈道而上,宿于文殊院。四、语言运用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

17、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与纯粹。答案: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14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偶像类著名人士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其他总计男6126125女2202125总数8328250(1)由表格得出结论: (2)这种差异表明: 答案:(1)女生崇拜“影视歌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崇拜“著名人士”和“体育明

18、星”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2)在偶像崇拜上,女生更带有感性色彩这与其感情细腻、感性强等特点有关,而男生则表现得更为理性。庖丁解牛导学案【要点突破】1通假字。(1)砉然向然:“_”通“_”,_(2)技盖至此乎:“_”通“_”,_(3)善刀而藏之:“_”通“_”,_答案:(1)向响声响(2)盖盍何,怎么(3)善缮修治,此指擦拭2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今义:_(2)依乎天理古义:_今义:_(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今义:_(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

19、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3一词多义。答案:(1)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此/介词,给/介词,为了/介词,被/句末语气词(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连词,但是/动词,认为对(3)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介词,相当于“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形容词词尾4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_(2)族庖月更刀:_(3)以无厚入有间: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年。(2)名词作状语,每月。(3)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5翻译句子。(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_(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

20、行。译文:_(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文:_(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译文:_答案:(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4)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21、”)。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

22、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二、写作特色1艺术夸张与细腻描写相结合,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叙述描写形象逼真,意蕴深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

23、作品。2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基础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肩之所倚(y)莫不中音(zhn)B砉然向然(xin) 技经肯綮(qn)C批大郤(x) 岁更刀(n)D导大窾(kun) 发于硎(xn)答案:C解析:“郤”读x。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

24、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答案:B解析:顺着。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答案:D解析: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 B技盖至此乎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答案:C解析:A向响;B盖盍;D善缮。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5、,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答案:D解析: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C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答案:A解析:释:放下。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 B因其固然C虽然,每至于族 D所见无非牛者答案:A解析:B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

27、下文转折;C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D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C动词,解/动词,作为,当做。A介词,相当于“于”;B连词,但,却;D介词,依照。【拓展提升】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

28、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答案:C解析:游:游说。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D赵氏求救于齐答案:B解析: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11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

29、,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答案:D解析:“迂腐”理解不对。12翻译下面的句子。(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译文:_(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译文:_(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译文:_答案:(1)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2)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参考译文: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

30、地租,就借给你三百斤,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四、语言运用13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海中,雅士骚客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也有_的潇

31、洒;有_的潇洒,也有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语言的豪迈,而且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动;_。答案:李易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他们的潇洒不只是胸中块垒的宣泄,而且早已超越了世俗的偏见1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项羽之死导学案【要点突破】1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2)乌江亭长2解释古义异义。(1)于是项王

32、乃悲歌慷慨古义:_今义:_(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今义:_(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_今义:_(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2)古义:崤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3)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4)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哥哥。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项王军壁垓下:_b身七十余战:_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_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_e左,乃陷大泽中:_f马童面之:_g所击者服,未尝败北:_h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_i吾为若德:_j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_名词作状语a项王则夜起:_b于是项

33、王乃欲东渡乌江:_c直夜溃围南出:_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_(2)动词的使动用法此天之亡我:_答案:(1)a设营驻守b亲身(参加)c唱楚歌d东行e左走f面对g打了败仗往回跑h称王 i给恩德j西征a在夜里b向东c向南使为王(2)使灭亡4翻译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译文:_(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译文:_(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译文:_答案:(1)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2)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3)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5文章是怎样选择典型事件来塑

34、造项羽这一形象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时,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惟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怨愤与英雄失落托身无所的悲情。东城突围,项羽兵乘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的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刈旗,再现

35、当年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7垓下歌在项羽本纪中有何作用? 答案:垓下歌是项羽被困于垓下时的千古绝唱。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起到传神写意的作用。垓下歌的插入,使项羽的形象、气质,变得慷慨悲壮、姿态横生。起到了浓缩故事情节、提炼人物形象的作用。它以短短的四句诗,清楚地概括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在短短的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与前后

36、文相互照应、相互勾连,是项羽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是作者对项羽人生经历的反思。“力拔山兮气盖世”写出了项羽过人的勇气和超人的气概,使人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英雄形象。“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说的是骓马不再前进了,该怎么办呢?虞姬啊,我将怎么安排你呢?对此句诗,章培恒提出了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后果的问题,他的回答是:项羽之所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应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披靡。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打天下的,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这是何等的傲岸

37、,真可谓天地间惟我独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诗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勇以及刚愎自用、盲目自信的弱点。总观项羽本纪,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跟垓下歌的诗句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垓下歌贯穿了全文的情节,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的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二、写作特色1以简洁传神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

38、泣。突围时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乌江边的拒渡、赠马、赠头。这些场面的描绘,都为展示项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舞台。2以言传神,以行绘人。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如“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又慨叹命运不公可见于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由此可见项羽的沽名钓誉的个性。【基础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垓下(i)乌骓马(zhu)数阕() 美人和之(h)B麾下(hu)

39、 五千骑(q)田父(f) 斩将刈旗(y)C自度(du) 能属者(zh)溃围(ku) 瞋目叱之(chn) 披靡(m) 怜而王我(wn)答案:C解析:A“阕”读qu;B“骑”读j,“父”读f;D“创”读chun。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答案:D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A、B、C为名词作状语。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D我何面目见之。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

40、利兮骓不逝逝:奔驰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D马童面之 面:面对答案:C解析:终于。5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B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C汉围之数重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吾为公取彼一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答案:C二、文本阅读阅读全文,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B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胜过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答案:D解析:购:悬赏征求。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

41、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答案:A解析:“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8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语意相同的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项羽认输但不服气,明知必死,意犹不平。表明了他自负、自尊但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特点。【拓展提升】三、课堂延伸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4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43、!”因摸地上刑械做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林,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方成草草:草稿B叩之寺僧 叩:问C趋而出 趋:小步紧走

44、D必躬造左公第 造:制造答案:D解析:拜访。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指左公处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或劝以少林A两个“微”相同,两个“以”也相同B两个“微”相同,两个“以”不同C两个“微”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微”不同,两个“以”也不同答案:B解析:两个“微”都解释为“暗暗地”;两个“以”前者是介词,以身份;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11下列叙述和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本文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了人物形象。B左光斗微行视学,看到史可法的文章,即解貂覆生,为掩护;批阅史可法的文章,就定为第一,这都

45、说明他非常爱惜国家人才。C史可法冒险去狱中探望左光斗而遭到左光斗的痛骂,这是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惜。D文章写史可法治兵,明写史可法而暗写左光斗,是侧面描写左光斗的高尚品德。答案:A解析:错在“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答案:(1)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2)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参考译文: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雨特别寒冷,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左公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

46、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

47、着长锹,装作打扫脏东西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给他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的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

48、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

49、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四、语言运用13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解析:此题为开放题型,同学们可畅所欲言。可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来推测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综合全面的对此进行分析。阿房宫赋导学案【要点突破】1古义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_今义:_(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_今义:_(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_今义:_(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排挤。(2)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

50、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3)古义:指聚敛的金玉。今义:筹划并管理。(4)古义:可惜。今义:怜悯。2一词多义。答案:(1)动词,灭族/名词,类/名词,家族(2)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的样子”/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兼语词,于何,在哪里(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4)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句首语气词,表示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指示代词,那(5)动词,攻占/动词,举起/副词,全3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_(2)蜀山兀,阿房出:_(3)骊山北构而西折:_(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_(5)朝歌夜弦,为

51、秦宫人:_(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_(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答案:(1)“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3)“北”“西”: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4)“辇”:名词作状语,乘辇。(5)“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用作动词,弄弦,弹琴。(6)“鼎、玉、金、珠”:名词的意动用法。(7)“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8)“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前者指收藏的珍宝,后者指聚敛的金玉。(9)“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4文言句式。(1)

5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2)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答案:(1)省略句,长桥卧(于)波。(2)介词结构后置。(3)判断句。5翻译下列句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译文:_(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译文:_(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_答案:(1)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2)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3)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案: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53、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多,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统治者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因此,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7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两个

54、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

55、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告唐统治者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二、写作特色1想像、比喻、夸张的使用。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像。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一段骈散结合得非常好。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3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

56、气用了六个排比句。【基础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渭流涨腻(zhn)不霁何虹(j) 骊山(l)B妃嫔(bn) 辇来于秦(nin) 囷囷焉(qn)C剽掠其人(pio) 弃掷逦迤(y) 锱铢(z)D直栏横槛(jin) 在庾之粟粒(y) 管弦呕哑(u)答案:D解析:A“骊”读l;B“嫔”读pn;C“剽”读pio。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C解析:A“一”:统一;数词。B“爱”:喜欢;吝啬,吝惜。

57、C“取”:动词,拿。D“族”:名词,家族;动词,灭族。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焉”:形容词词尾;语气词。B“而”:前一个“而”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个“而”表修饰。C“夫”:前一个“夫”名词,的人;后一个发语词。D“于”都为“比”。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答案:C解析:A古义:宫室结构参差

58、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搜集保存”的意思,“经营”是“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的意思。D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

59、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答案:C解析:阿房宫赋是文赋。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6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答案:B解析:之:代词;助词“的”。而:转折;承接。7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九州,代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

61、戍卒:指陈胜、吴广等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C D答案:B解析:结合课文译文。8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答案:C解析:理解“可怜”词义,“同情”分析不对。【拓展提升】三、课堂延伸阅读下文,完成912题。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

62、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

63、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

64、道哉!(选自古文观止)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惩秦之孤立惩:警戒,借鉴B而王莽卒移汉祚 祚:皇位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通“机”,机会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答案:C解析:几:诱因,先兆。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的一组是()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A BC D答案:D解析:只是说了“以为”,还没提到祸

65、患;只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提到祸患;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以“虑”字开启全文,与“祸患常积于忽微”有异曲同工之妙。B作者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秦、汉、魏、晋、唐等的史实,这些皆是考虑不周导致的,“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C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D作者认为为国者惟有其德行上达于天,用至诚之心治理国家,上天就会像慈母保护幼子一般关照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答案:B解析:“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

66、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观点错误。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译文:_(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译文:_(3)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译文:_答案:(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3)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

67、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在这种情况下,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

68、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

69、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

70、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四、语言运用13填入下面横线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_(只填序号)。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们看似陈旧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答案:1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条码”下定义。(可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条码是一种特殊符号。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代码转换而成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这种特殊符号是由这些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条码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条码标志商品的身份。答案:条码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上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代码转换而成的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构成的特殊符号。【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