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语文上册1第一课时本课目标1.了解近体诗,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2.理解诗歌大意,结合创作背景,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习鉴赏诗歌。初读读 准 字 音读 顺 语 句读 懂 大意自由诵读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羌(qin)自由诵读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q)自由诵读知识卡片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在初唐之后形成,是唐代以后主要的诗体。1学习节奏
2、划分2注意重音语速3把握语气语调再读:示范朗读读诗的基本要领:读诗的基本要领: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2/2/3或2/2/2/1。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停顿和韵脚标注: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学习诵读仿照前面的示例标注,一边标注一边诵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习诵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习诵读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同学们可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
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诵读峨眉山月歌整体感知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小船)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我思念着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进发。句意理解思思念故乡和友人16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知人论世17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
4、名,请大家找出来,并思考这首诗歌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技巧18峨眉山峨眉山平羌江平羌江清溪清溪三峡三峡渝州,渝州,(入(入)(流(流)(夜发(夜发)(向(向)(下(下)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小结: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知人论世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
5、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逢:相逢。李龟年:唐代著名的乐师。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几度:多次。闻:听到。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意理解岐王宅里寻常见,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落花时节又逢君。对比写作技巧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在你心中的李白和杜甫是什么样的呢?我心中的李白/杜甫是_ 因为他_ 我心中的李白是:豁达潇洒的,因为他仗剑去国,勇闯天涯。我心中的李白是:才华横溢的,因为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心中的杜甫是:沉郁忧愁的,因为他眉头紧皱,身体消瘦。我心中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因为他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心系国家。01理 解 诗 歌 大 意02知 人 论 世03分 析 艺 术 手 法04体 会 诗 歌 情 感一、学习节奏划分三、把握语气语调二、注意重音语速诗歌朗诵诗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