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的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
2、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
3、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资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下放关进“牛棚”。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近年出
4、版的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指贾宝玉最终与史湘云的结合等等。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除“红学”之外的同时,他把自己剔除了
5、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
6、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下放关进“牛棚”,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在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对待。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
7、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E从早年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作出了哪些贡献。(6分)答:_ _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答:_ _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 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能源与气象的“大婚时代”如果你驾驶新能源汽车上班,不仅能节省不断攀升的昂贵油费,而且一定会被身边的朋友誉为节能减排的先锋模范。如今,“新能源”成
8、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越来越得到大众认可。气象能源时代悄然来临新能源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风能、太阳能是风和太阳形成的能源,称为气象能源。水能、生物能、波浪能、浅层地热能也与气象息息相关,属于气象次生能源。因此,气象能源广义上可以分为三大类:风能、太阳能和气象次生能源。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的BP集团发布报告称:2009年年末,仅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全球探明储量可用60.8年。而新能源相当于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50倍。气象能源的利用排放二氧化碳最少,排放污染最少。可以这样认为,在
9、人类大规模应用核聚变之前,气象能源是潜力最大、最理想的能源。近些年,风能、太阳能已经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能源。数据显示,19712010年全球太阳能利用平均增长30%,风能利用平均增长45%。在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陶树旺介绍说,我国全年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量相当于17 000亿吨标准煤,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除四川盆地及其毗邻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青藏高原的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做新能源的勘探队和护航者资源评估和气候背景分析是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要以各地的资源条件和气象条件为依据,采用不
10、同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气象部门把自己定位成新能源的“勘探队”“侦察兵”,也是新能源建设、维护的“护航者”。事实上,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气象部门都可以提供服务。未来一小时吹进某地区的风有多大?对风电接入电网的安全有何影响?风电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气象局在风电功率预报上出动“重兵”,为风电企业捕捉未来“风”云。此外,在面对台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时,气象部门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灾害来临之前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案,为新能源开发利用保驾护航。用新能源理念代替拉闸限电式减排2010年,安徽省全椒县为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限电断电,居民用电、
11、政府机关用电、交通信号灯及路灯全部在限电范围内。甚至医院白天和晚上都分时段停电,遇到需要做手术等紧急情况,院方也只能用发电机发电。这条新闻轰动一时,而安徽“拉闸限电”并不只是个案,很多城市不得不采用此办法,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指标。而在敦煌,你却可以看到沙漠里规模庞大的太阳能光板方阵,到处都闪烁着“新能源节能减排”的理念。历炼1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选C、D不得分。(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之内。D无中生有,“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E“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2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
12、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表达出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了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答出任意两条,意思对即可。)4执著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
13、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意思对即可。) 到2013年,敦煌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量将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98%。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着力推进交通、建筑和生活照明节能,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设,提高清洁能源
14、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但这必须要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之下进行。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博士赵东说,“新能源理念”必须考虑这个城市的资源条件、气象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全盘研究城市发电与消费的关系,思考环境能否得到改善,能否给居民带来实际利益等问题。(有删改)5如果说“气象能源时代悄然来临”部分解答的是“我国气象能源开发潜力如何”的问题,那么“做新能源的勘探队和护航者”部分与“用新能源理念代替拉闸限电式减排”部分又分别解答了什么问题?(4分)答:_ _6请简要分析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答:_ _7文章第段为什么要介绍不少城市存在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而进行“拉闸限电”的现象?
15、(4分)答:_ _8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能源与气象的大婚时代”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答:_ 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
16、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地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
17、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
18、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5气象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哪些气象服务。气象能源的未来将怎样发展。(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第段分别写气象部门在气象能源开发前、开发中及面临灾害时可提供的服务,对这三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便可提炼出答案。第三部分亦然。)6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作用:“下定义”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准确把握“新能源”这一概念
19、的特征;“分类别”使读者对各种新能源的性质和分类一目了然。(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及其作用。然后由对“新能源是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气象能源广义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等句的分析可知,它们分别使用了“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最后要结合文本分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7描述了化石能源存在高污染的现状。与下文形成对比,说明科学发展节能减排型气象能源势在必行。(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仔细阅读第段可知,“拉闸限电”是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减排是因为有污染,由此
20、可得出答案;结构上,联系第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可知,它与下文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气象能源的发展优势,由此可得出答案。)8“大婚时代”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意指“能源”与“气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发展时期。说明两者密不可分。新能源的开发为气象部门提供了更广阔的勘测、预报范围,气象部门为新能源特别是气象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和周到的服务。能源开发与气象服务的结合,将有效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这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标题把“能源”与“气象”拟人化,由此可得出答案;综观全文对“能源”与“气象”关系的阐述,对其进行分析提炼,可得出答案;结合环境污染
21、日益严重的问题,可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得出答案。)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
22、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9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在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B
23、“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10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杂志社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24、_ _11史铁生具有哪些宝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答:_ _12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答:_ _9BE(A我与地坛并不是当年文坛唯一的一篇作品。C原文的表述是其作品的重新出版被提上日程。D情感抒发“含蓄”错,应为“直接”。)10为史铁生举行的三个追思会,意在说明史铁生的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借追思会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史铁生离世的哀悼和纪念之情;与结尾“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形成照应。(意思答对即可。)11顽强的毅力,挑战病魔与苦难;豁达、从容的胸怀,坦然
25、面对生死;甘于奉献,死后献出遗体;行事低调,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意思答对即可。)12观点一:倾向陈福民的评价,即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其影响超出文坛。他用二十年漫长的岁月完成的力作我与地坛,源于他对自己挑战苦难的深刻感悟。他以付出自己苦难的代价理出“生与死”的答案,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价值。观点二:倾向铁凝的评价,史铁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他是一位有真正的信仰,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他虽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但对生命的感悟却高于站立的人;他顽强地挑战病痛,以辽阔之心感动着读者。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都是中国文学非凡的宝贵财富。观点三:两种评价都中肯,史铁生既“堪称当代文化英雄”,又“无愧于伟大的生命”。(综合前两个观点中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